1、“爱自己,是生命的法则。除非爱自己,你不可能滋养别人。我愿意看到充满爱和滋养的你,而不是自我牺牲的你”。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和活得轻盈的开始。但凡不够爱自己的人,都活得太沉重了。 我妈是个十足的“牺牲型人格”,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我妈,想不到吧,像我这样有强烈自省和高度觉知的人,居然身上也有付出型人格的因子。我要警惕自己身上的“付出型人格”,不要活成一个充满了牺牲感的人。 我妈可以做到全身心付出且不抱怨不叫苦,扪心自问,我如果像她那样做,时时刻刻顾虑着别人的感受,我可能会活得很不快乐很沉重。 我觉得理想的人生状态是,你充分的爱自己同时被爱被善待着,感觉到充盈的爱的滋养,然后心甘情愿地去为别人付出,从被需要、为别人付出中感觉到快乐和成就感,不计较不浮躁,不抱怨不叫苦。 记住,无论你是为别人付出还是做什么,记得你是为了自己而做,那么就不会抱怨。 2、“整理是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无论是整理书籍、器具和衣物,还是居所和人际,又或者是行至过的场所乃至于那里的食物,甚至包括自身的疾病以及护理……沉浸其间,会感受到对秩序的掌控感”。 我以前不喜欢整理,还为自己的懒找了个借口——“凌乱美”,但是自从上次搬家沉浸式整理8个小时过后,我从整理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和掌控感。 当我看着房间、衣物从凌乱一点点变得整齐有序,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来源于我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掌控感,掌控感让我拥有安全感。整理时,我感觉到自己心无旁骛只想着物品的去处,一切都是我可以做主的,放在这里或者那里、丢弃或者拥有,由我决定事情的走向,也许就是生命的走向。 整理真的会上瘾。边整理边陷入回忆的过程也很令人着迷,整理时我的专注力只在眼前的物品,整理和写作是我最接近心流的时刻。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不可为外人道也。 人类其实是需要秩序感的。即便崇尚凌乱和随性的我,也会在某天从整理中获得乐趣。人类可控的事情太少了,整理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的秩序感和掌控感变得那么珍贵。 3、“日子久了,一年过去,两年过去,日复一日,慢慢不知不觉,忽然发现,大部分的人,或者我自己也不例外,重复着固定的生活模式,占有一个职位,拥有一份薪水,害怕改换,害怕离开,职位和薪水变成生活的唯一的动机,你开始听到对工作的抱怨,你开始看到生活里充满疲倦而又怨恨的表情,你开始嗅闻到一种生命开始腐烂时发出的气味,你开始看到琐碎的斤斤计较与勾心斗角。” —— 蒋勋 这段话有很多人在职场或者亲密关系中的影子吧。日子久了,生活逐渐如死水般不起波澜,一切都习以为常,就像在猪圈呆久了,即使一边嫌臭一边也觉得臭烘烘的但是还有着熟悉的安全感。人们害怕改变,宁可抱怨也害怕改变目前令自己不满意的一切。 改变现状需要强大的心力和能量,多数人没有,所以只能苟着。 这就是为啥许多人最后活着活着都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人,多少年轻时快意恩仇、爱憎分明的人最后都活成了面目模糊的人啊。 我拒绝成为面目模糊的人,写作是我对抗生命走向平庸与腐烂、保持活力和自我的途径,写作是一道光,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光,照耀自己的路。 4、“厄运来的时候你没有躲,所以在好运来的时候,才能和你撞个满怀。” 我觉得吧,那些不抱怨不叫苦、不去质问“这一切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能全然接纳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人,最后才能遇见人生的柳暗花明。 坏事发生就是发生了呗,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类的苦难说到底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些事儿,厄运你接纳它就是发生了,你不躲不避,那么好运来临的时候,你才能妥妥稳稳接住。 5、“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他对我的态度要差,我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他的伤害,我们如果感觉受了伤害,那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曾奇峰 如果你对一个人有了很高的期待,那么当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时,你就会感觉内心很受伤。实际上并不是那个人伤害了你,而是你的期待伤害了你。 切忌高期待。你所有过高的期待,都会变成别人的包袱。我们总是有被懂得、被爱的幻觉,我们总是期待他人如解语花一般,你不说,你一个眼神,他什么都懂。事实上,这样的期待常常会伤害了你,因为你大概率常常失望。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才能降低沟通成本。 降低对他人的期待,才不会陷入失望失落。没有期待以后,这样反而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意外惊喜。 6、“让我们成长的不是我们经历的那些人和事,而是那些人和事带给我们的反省和觉察。如果我们希望一些特别的人,或者一些神奇的经历能给自己带来改变,那依然是向外求,求来的通常不是失望,就是自我期骗的幻像”。 一个经常觉知和省察的人才会成长。人其实不是因为某个人、某个契机一瞬间成长的,而是因为自己的反省和觉察。 那些经历了什么挫折,动不动说到西藏去涤荡心灵的人,大概率去过西藏以后也不会突然醍醐灌顶,那些困扰他的事情,从西藏回来以后大概率同样困扰着他。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向内求索的觉察之心,那么他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脚夫而已。 没有什么人或者什么地方能如此神奇,能让你烦恼全消。如果你向外求索,即便短暂求来了平静,那种平静也是幻觉而已,不堪一击。毕竟,人人都想去西藏涤荡心灵,可是西藏也有伤心人呢。 7、“人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还没有活够,之所以没有活够,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活过”。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一切充满了恐惧和臆测。害怕死亡的人,大抵是因为还有很多牵挂和遗憾,还没真正活够,也还没真正活过。 当一个人了无遗憾的时候,ta应该是无所畏惧了。 往后余生,记得为自己而活,无论做什么事都尽情享受当下每一刻,当你什么都经历过、淋漓尽致为自己活过以后,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你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和不甘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