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的八个认知误区,六个治疗误区,一定远离!

 茂林之家 2022-12-29 发布于湖南

作者

严国进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

究其根源,除了一些医生对高血压诊治用药不合理,治疗墨守陈规,乱开药、开高价药,缺乏针对性;健康管理能力不强,监测评估不统一,健康教育不到位,健康管理不规范、不精准,责任不清晰,转诊不顺畅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和治疗存在诸多误区。

在高血压认知方面的八大误区

一是居民自我没感觉,自认为不会得高血压,而不去定期检测。

其实,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逐渐升高的,始初往往没有任何感觉,但即使没有感觉,高血压仍在损害你的血管、心脏、肾脏和其他器官,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定期测量血压非常重要,尤其是曾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应早、晚各测2~3次,每次间隔1分钟;血压控制良好者每周至少测量1次。

二是虽然血压高,但居民自认为没有任何不适,而不需要服药。

其实,高血压如果不予以治疗,会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健康问题。

三是居民自认为年轻,不会这么早得高血压,而不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进行高血压筛查。

其实,任何年龄都可能得高血压。疾病监测表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年轻人罹患高血压。

四是高血压是家族性疾病,居民自认为反正要得,没有必要防范。

其实,虽然父母或近亲有高血压病史,居民患病的可能性大,但是只要每天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是可以延缓甚至免患高血压的。

五是居民罹患高血压后,不想吃药,或长期规则服药,担心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危害。

其实,如果不规范治疗高血压,导致的副作用比药物更危险。一般来说,只要在正规医院医生诊治,不随便买药、用药,定期看医生,医生视情及时调整药物及用量,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可逆的。

况且,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经实践证明,都是安全有效的。

六是民间流传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年龄加100,就安全,对身体健康无妨。

其实,无论处于任何年龄阶段,理想血压都是低于120/80mmHg,而高血压是血压水平在140/90mmHg及以上。

七是居民自认为只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治愈高血压,药物吃不吃无所谓。

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确实能帮助预防或管理或控制高血压。但是,面对中高危风险的高血压人群,进行降压药物治疗是必须的,不能单纯信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缓、来控制。

八是居民自认为血压已经低于140/90mmHg,就擅自停药了。

其实,擅自停药隐患大。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而不是己经“治好了”高血压。血压的重点在于控制,自行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再次升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

血压正常了,可以严格遵医嘱持续调整观察,但不能自行停药。

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六大误区

一是用药不规律,血压高时吃药血压正常停药。

其实,高血压属于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坚持服用降压药可降血压,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器官功能受损。擅自停药不仅会造成血压反弹升高,甚至会引起脑溢血等并发症。

二是血压高时加大剂量,来快速降压。

其实,擅自增加服药次数和药物种类,往往会导致各种不良后果,尤其是中老年重度高血压患者,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的严重病变。

三是自认为不能过多吃药,担心会产生抗药性

其实,降压药物不是抗菌素,患者使用后不会出现耐药情况。每种药物在人体中产生效果的时间不同,有快有慢,甚至会出现服药两周后血压才恢复正常的现象。

四是盲目追求好药、贵药,自认为降压快、效果好。

其实,理想的降压药是服用后血压保持长期稳定,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而盲目追求所谓好药、贵药,频繁更换药物,反而不利于血压控制。

五是过分依赖药物,而拒绝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其实,药物治疗只是外界干预手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对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来说,无其他危险因素,也不存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者,首先需在3~6个月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酒、少盐糖、多锻炼等。单纯依赖药物不利于血压的稳定和靶器官的保护,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保持豁达、轻松的心理状态,养成日常锻炼的生活习惯,保持清淡饮食和良好睡眠,这些都有助于血压的稳定。

六是轻信偏方,而拒绝接受正规治疗。

其实,轻信所谓偏方、灵丹妙药、甚至保健品的虚假功效,只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高血压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内科门诊或慢性病门诊就诊,并遵照医嘱合理使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