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线弥勒(一):当葡萄酒产业可尝、可玩、可学

 葡萄酒杂志 2022-12-29 发布于广东

果农葡萄获丰收

孔德云摄

当葡萄酒产业兼具经济效益与文旅价值时,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这座继承着葡萄种植与酿酒历史的边陲小城,正在成为本土葡萄酒产区的发展标杆。这次,我们连线了当地产业负责人与有代表性的葡萄酒庄,以及通过葡萄种植与酿造从而致富的居民,以两篇稿件来介绍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这几年,氤氲着葡萄酒香的弥勒,成为了网友们口中“体验极好的宝藏之地”。弥勒市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从昆明出发仅数十分钟高铁便可到达。

《弥勒城市风光》组图其一

李昱廷摄

这座与佛同名的城市,享有“高原葡萄之乡”的美誉。如今的弥勒不仅擅长产葡萄,还擅长酿葡萄酒,更擅长接待慕名而来感受葡萄酒文化的游客。

被游客们盛赞“可尝、可玩、可学”的弥勒葡萄酒产业,其实汇聚着天然的、缺一不可的优势。“火出圈”的背后,是弥勒市葡萄酒产业漫长的历史积淀、充分的产业扶持,以及思路新潮的葡萄酒文旅经营。

弥勒市甸溪河湿地公园

李荣摄

弥勒葡萄酒的古与今

每每谈及弥勒,那个在18世纪由传教士从法国带来云南的品种玫瑰蜜,便是大家绕不开的话题。玫瑰蜜“远道而来”,沿茶马古道经西藏来到德钦,这种食用兼酿酒型葡萄最早生长于澜沧江谷地茨中的教堂周围,受惠于当地气候干热、水源优质、昼夜温差大的风土条件,玫瑰蜜在此扎根。

躲过了18世纪欧洲的瘤蚜虫病灾害,生长在云南的玫瑰蜜避免了法国玫瑰蜜绝迹的命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伴随着滇越铁路的建设,玫瑰蜜遍布铁路沿线,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玫瑰蜜葡萄

而后几十年间,不少学者来到弥勒,为玫瑰蜜的种植带来了新进展。从地块优化,到作物培育,再到酿造技术的改良,玫瑰蜜的种植规模与品质进一步提升。步入21世纪后,当地产业化运作的酒庄也应运而生,玫瑰蜜成为弥勒葡萄酒的主要品种来源,且帮助弥勒葡萄酒多次斩获国内外大奖。

建场于1958年的国营弥勒东风农场,隶属云南农垦总局,是弥勒市内具有代表性的葡萄种植与加工的产业园区,葡萄种植面积2.5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葡萄达7万余亩。

弥勒东风农场葡萄园美景犹如画

普佳勇摄

东风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海川先生表示,葡萄产业已成为东风农场发展的主导产业。近三年时间里,东风农场的葡萄年产量保持在3.9万吨、4.23万吨、4万吨的量级,销售收入分别为1.46亿元、2.04亿元、1.7亿元,整体维持在理想水平。

得益于葡萄产业链的延长,葡萄酒的产量和品质也颇为喜人。仅在2019年,弥勒各酒庄生产葡萄酒便已超6600吨,实现葡萄工业产值2.11亿元,销售额达1.92亿元,获得利润超过7000万元。仅在今年内,下辖的8家酒庄实现了8255万元的葡萄酒销售额。农场葡萄种植户带人均年收入1.9万元,依据市场价格,葡萄收入预计占种植户总收入50%-70%之间。

果农葡萄获丰收

孔德云摄

玫瑰蜜和水晶葡萄占据了弥勒葡萄产业的大半江山,这两个品种都既可鲜食又可用于酿酒,玫瑰蜜酿红葡萄酒,水晶葡萄则用来酿白葡萄酒或葡萄烈酒。近年还涌现了诸多新品种,例如已在弥勒市种植近两万亩的茉莉香葡萄,很受市场追捧,给种植户带来的回报颇为可观。

成熟的茉莉香挂满枝条

日趋成熟的特色产业

据李主任介绍,东风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新农人培训,鼓励种植户探索更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例如葡萄架下的多作物套种等。此外,今年还有100余户种植户先后参与到酿酒、售酒等深加工环节。

对种植户而言,农场对带动葡萄种植与深加工产业链做出的努力不容忽视的。现于东风农场下属“葡之缘”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从事种植管理工作的胡卫华先生表示,合作社的发展列入了东风农场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农场领导对合作社的工作十分关心,给予了大家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弥勒东风万亩葡萄

李荣摄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当地推动节能灌溉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大家灌溉难的问题。弥勒属于干热河谷地带,除夏季多雨以外,其他季节都干旱少雨,以往种植户只能依靠一次春灌和有限的井水进行灌溉,田地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努力,从十多公里外的水库安装管道,完成了节能灌溉工程,覆盖了农场几乎所有的土地。管道能直接接到每个园区的地头,灌溉变得容易起来,刷卡就有水,还能通过手机小程序远程控制。

姜铭林摄

灌溉的问题解决了,除葡萄能种得更好之外,种植户们还找到了更多的致富方法。现在葡萄园也套种了各种瓜果蔬菜,有葡萄架做依托,很多蔬菜都不用再额外搭架。葡萄园里的作物主要是蜜本南瓜、无筋豆、辣椒和番茄。蜜本南瓜尤其品质好,瓜藤依托葡萄架,结出的南瓜悬空的不落地,市场反响相当不错。

接触到葡萄产业链多个生产环节的胡先生,对东风农场乃至弥勒市的葡萄产业发展很有感触。这些年里,他见证着弥勒葡萄逐渐被全国各地的果商认可,也开始成为当地各酒庄收购时稳定的供应来源。

“东风农场可以说是弥勒葡萄产业的发源地,有四十多年的葡萄规模种植的历史,小面积种植的时间只会更长。我们这代东风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葡萄种植并不陌生。2006年,我在葡萄酒庄的发酵车间任职,意识到了优秀的葡萄果实对葡萄酒的影响有多大。两年后,我开始了葡萄种植的事业,期间也有作为葡萄经济人,给种植户与酒庄牵线搭桥。”

近几年,胡先生所在的合作社一直致力于引进并培育新品种,并帮助当地种植户优化种植理念、控制种植成本和提高工时管理。他观察到相比其他新引进的品种,玫瑰蜜现在的收购价并不算高。

相比占据弥勒市过半种植面积的水晶葡萄,玫瑰蜜的规模相对有限,农户种植的积极性还有可提高的空间。他呼吁大家珍惜玫瑰蜜这一品种,支持酒庄等收购方有针对性地设置品种保护措施。

弥勒东风万亩葡萄园胜景

李荣摄

葡萄酒文旅的“出圈”潜力

有了历史积淀与产业基础,弥勒市葡萄酒“出圈”的另一大助力便是文旅产业的起步与发展。

2014年,知名的云南籍艺术家罗旭在东风农场旧址上盖起一座外表看起来像一堆酒瓶的建筑“万花筒”,充满了弥勒原生态的艺术审美,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对葡萄与葡萄酒的热爱。而后,有着红砖风格的建筑越来越多,葡萄园与山水风景环抱,东风韵艺术小镇因其独到的审美理念以及与当地葡萄酒文化的有机结合,而成为网友们口中的“宝藏打卡地”。

“万花筒”艺术庄园

云南籍艺术家罗旭创作

2017年,云南建投集团进入东风韵小镇,重点打造“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特色小镇”。2019年,云南省政府向东风韵颁发“特色小镇”称号。东风农场自2006年起,在每年六月末七月初举办葡萄节。十几年来,前往农场参观、考察、学习的各界人士日益增多,口碑渐渐丰。

而依托东风农场而建成的东风韵小镇,在此基础上把葡萄酒文旅做得更丰富多彩,让网友直呼主办方贴心,不用费心思便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游客们可以在东风韵小镇感受像葡萄酒瓶般的艺术建筑,泡一泡红酒浴,也可以在葡萄田里体验葡萄采收

东风韵

佳勇摄

随后他们便可以拜访酒庄,感受葡萄酒酿造工艺,亲自参与尝试酿造葡萄酒。与此同时,游客可以品味不同品种、工艺打造出来的葡萄酒在风味上的差别,并选购自己心仪的葡萄酒产品。此外,东风韵小镇的集市上,游客还可以买到当地居民用葡萄制作的食品或周边

当种植、加工、餐饮住宿业串联起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弥勒市葡萄酒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下一篇,我们将与两家当地知名酒庄的负责人展开对话,从酒庄经营、产品打造、业务发展等角度来展望弥勒市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前景。

想知道更多关于葡萄酒的信息?《葡萄酒》杂志电子刊全新上线,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赶紧打开最新一期《葡萄酒》杂志吧!





文、编  |  宋婕

小编个人微信号:
wine_magazine

©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葡萄酒》杂志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