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研修一期第十四课 字句的增损·韵字·南北合套〔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 主讲:绝谷画蝶 上讲提纲: 一、曲牌联套体 二、借宫 三、〔北中吕·醉春风〕浅析 一、曲中句字的增、损 1.句字的增损? 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增损曲牌的某些句字。 增损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⑴填曲时,某些曲牌填完而文意未尽,可向套数的后一支曲牌借来头几句。如黄钟宫套数〔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水仙子〕〔尾声〕中,常见〔醉花阴〕借〔喜迁莺〕,〔刮地风〕借〔四门子〕。所借句数均作规定。 ⑵句字增损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或某句之下,或某句之前,或某句与某句之间。如仙吕宫的〔油葫芦〕规定第二句以下可以增损。 2.了解曲中字句的增损? 以〔双调·折桂令〕为例: 谱式:×××、×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厶上(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双调·折桂令〕小令兼用。又名蟾宫曲、折桂回、蟾宫引、步蟾宫、广寒秋、天香引、秋风第一枝。《诗词曲格律纲要》称:此调“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南北词简谱》注称:“按此调或十句、十一句、十二句、十三句,或多至十七句,句法皆大同小异。 首句可为六字句×平×仄平平,七八句可为六字句×仄×平厶上(平),×平×仄平平。第九句下可增四字句若干,平仄同上。小令以增一句为多,增句须协韵,倒数第二句以不协韵为宜。第五、六两个四字句,可合并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也就是说首句必六字,以下四字句,或四句或五句,再用六字两句,以下直至句末,俱四字句也。) 〔按〕谱式参验《全元散曲》马致远、贯云石、张养浩、倪赞等13人同调作品53首。元人作品,以作十一、十二句最为常见。增句多在末句增仄仄平平四字句数句。十一句的句式为:六(七)四、四、四、四、四、六(七)、六(七)、四、四、四。末句可酌加四字句一二句。 其定格为: (1)+-+|--韵(也可作上三下四七字句+--、+|--,偶作七律句+-+||--)。 第一条告诉大家第三字处可顿,也可作上三下四七字句 (2)+|--(也可用韵,偶作+---)。 (3)+|--韵。 (4)--||(也可用韵)。 (5)--||(也可用韵。或作---|、|--|、+、--)。 (6)+|--韵(或作--|-〔上〕)。 (7)+|--||〔平〕韵(或作+-+|--;也可作上三下四七字句+-|、--|-)。 (8)+-+|--〔仄〕韵(若上句作七字,本句也须作上三下四七字句+--、+|--。偶作四字句+|--。七八句多对仗)。 这里要注意看第7、8句,这两句需要对偶,第三字如果有顿,都要做成一样的。 (9)+|--韵。 (10)+|--(偶作|---)。 (11)+|--韵(四字句多作对仗)。 通过上面的分析后,我们知道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同时并列出了常用的增损曲牌,它们是: 归 六么遍 从以上曲牌大家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可以增损字句的是套曲的曲牌。如上面罗列的这些曲子。 先看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 湖山曲水重,楼台烟树中,人醉苏堤月,风传贾寺钟。冷泉东,行人频问,飞来何处峰? (我则道)拂花笺打稿儿,(元来他)染霜毫不勾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题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 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 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 “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 曲字的增损很复杂,一个曲牌有可能有多种体式。我们还是以〔新水令〕为例: 第一式:正格 晚风寒峭透窗纱,控金钩绣帘不挂。门阑凝暮霭,楼角敛残霞。恰对菱花,楼上晚妆罢。(775545) 第二式:损字 例2:汤舜民〔南吕·一枝花〕题心远轩 ××仄、×平厶上△(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厶△。 七窍达八荒广漠,一帘隔万里空虚。(谁)不知方寸(地)无多物。 大家比较曲谱,一眼也能看出:不闻满、O耳喧呼,只宜O、竟日跏趺。这两处是不是各减了一字。 第四式:损句 暂无例曲。 第五式:增句 大明开放九重天,拜紫宸玉楼金殿。红摇银烛影,香袅御炉烟。(奏)凤管冰弦,(唱)大曲梨园,(列)文武官员,(降)玉府神仙,齐贺太平年。 这首是句子增损,在第五句(奏)凤管冰弦基础上又增加了三句,即:(唱) 大曲梨园,(列)文武官员,(降)玉府神仙。句子的增损在么篇的换头中亦时常见到。 3、句字增损与衬字有些什么区别? 二、元曲中韵字的运用 曲之用韵正如词之用韵一样,需要正确运用和选择曲的韵字。 (1)《中原音韵》 制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他们是: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阴平、阳平、入作阳平、上声、入作上声和去声及入作去声等七部分。 如元代杨果的〔仙吕·赏花时〕: 〔幺〕一自檀郎共锦衾,再不曾暗掷金钱卜远人。香脸笑生春,旧时衣裉(kèn),宽放出二三分。(此为借韵) 又如:王伯成〔六么令〕《天宝遗事》: 关汉卿的散套《闺怨》: 乍凉时候西风透,碧梧脱叶,余暑才收。 香生凤口。帘垂玉钩,小院深闲清昼。 清幽,听声声蝉噪柳梢头。 尤侯韵部,而透是曲谱规定的押韵字暗韵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所以很难断定,元代曲家,也往往在用韵上弄花样,下功夫,有意的叫句中韵,如所谓的短柱体,通篇两字一押韵,或四字二韵,六字三韵,又有通篇叶同一字韵者,即所谓的独木桥体。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 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 天数盈虚,造物乘除。 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如〔商调·玉抱肚〕(套数) 丝丝嫩柳摇金,情袅为谁牵惹 者,要尽量避免失韵。 (6)险韵 明·王骥德 《曲律》论险韵 作曲好用险韵,亦是一僻。须韵险而语极俊,又极稳妥,方妙。《西厢》之“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王忏”,及“彩笔题诗,回文织绵”,何语不俊,何韵不妥!又国初人《萧淑兰》剧,全押廉纤、监咸、侵寻、桓欢四韵,亦字字稳俏。近见押此等韵者,全无奇怪峭绝处,只是凑得韵来,便以为难事。夫欲借险韵以见难,而只是平通趁韵,无以异于人也,亦何取此等韵为耶!故知百尺竿头逞技,非古所谓“肉飞仙”手段不可,庸众人故当以此为戒。 三、分享明·王骥德 《曲律》 1.分享明·王骥德 《曲律》第九章 论韵 韵书之夥也:作辞、赋、骚、选则用古韵,有通韵、有叶韵、有转注;作近体则用今韵,始沈约《类谱》,今裁于唐而为《礼部韵略》;作曲则用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古乐府悉系古韵;宋词尚沿用诗韵,入金未能尽变;至元人谱曲,用韵始严,德清生最晚,始辑为此韵,作北曲者,守之兢兢,无敢出入。独南曲类多旁入他韵,如“支思”之于“齐微”、“鱼模”,“鱼模”之于“家麻”、“歌戈”、“车遮”,“真文”之于“庚青”、“侵寻”、或又之于“寒山”、“桓欢”、“先天”,“寒山”之于“桓欢”、“先天”、“监咸”、“廉纤”,或又甚而“东钟”之于“庚青”:混无分别,不啻乱麻,令曲之道尽亡,而识者每为掩口。北剧每折只用一韵,南戏更韵,已非古法;至每韵复出入数韵而恬不知怪,抑何窘也!古词惟王实甫《西厢记》终帙不出入一字。——今之偶有一二字失韵,皆后人传讹;至“眼横秋水无尘”数语,原不用韵,元人故有此体。以其偶与“侵寻”本韵相近,何元朗遂訾为失韵,世遂群然和之;实甫抱抑良久。余新刻《考正西厢记》注中,辩之甚详,不特为实甫洗冤,亦以为世之庸瞽而妄肆讥评者下一针砭耳。南曲自《玉玦记》出,而宫调之饬与押韵之严,始为反正之祖。迩词隐大扬其澜,世之赴的以趋者比比矣。 然《中原》之韵,亦大有说。古之为韵,如周颙、沈约、毛晃、刘渊、夏竦、吴棫辈,皆博综典籍,富有才情,一书之成,不知更几许岁月,费几许考索,犹不能尽惬后世之口。德清浅士,韵中略疏数语,辄已文理不通。其所谓韵,不过杂采元前贤词曲,掇拾成编,非真有晰于五声七音之旨,辨于诸子百氏之奥也。又,周江右人,率多土音,去中原甚远,未必字字订过。是欲凭影响之见,以著为不刊之典,安保其无离而不叶于正者哉。盖周之为韵,其功不在于合而在于分,而分之中,犹有未尽然者。如“江、阳”之于“邦、王”,“齐、微”之于“归、回”,“鱼、居”之于“模、吴”,“真、亲”之于“文、门”,“先、天”之于“鹃、元”,试细呼之,殊自径庭,皆所宜更析。而其合之不经者:平声如肱、轰、兄、崩、烹、盲、弘、鹏,旧属“庚”、“青”、“蒸”三韵,而今两收“东钟”韵中。“浮”与蜉蝣之“蜉”同音,在《说文》亦作“缚牟切”,今却收入“鱼模”韵中,音之为“扶”;而于“尤侯”本韵,竟并其字削去。夫“浮”之读作“扶”,此方言也。呼字须本之六经,即《诗·菁莪》曰:“载沉载浮”,下文以“我心则休”叶;《角弓》曰:“雨雪浮浮”,下文以“我是用忧”叶;《生尼》曰:“烝之浮浮”,上文以“或簸或蹂”叶。 夫三百篇,吾宣尼氏所删而存者,不此之从,而欲区区以方言变乱雅音,何也?且周之韵,故为北词设也;今为南曲,则益有不可从者。盖南曲自有南方之音,从其地也。如遵其所为音且叶者,而歌“龙”为“驴东切”,歌“玉”为“御”,歌“绿”为“虑”,歌“宅”为“柴”,歌“落”为“潦”,歌“握”为“杳”,听者不啻群起而唾矣!至每一声之字,亦漫并太多,如《菽园杂记》所讥者,各韵而是。吴兴王文璧尝字为厘别,近檇李卜氏复增校以行于世,于是南音渐正;惜不能更定其类,而入声之鴂舌尚仍其旧耳。涵虚子有《琼林雅韵》一编,又与周韵略似,则亦五十步之走也。 或谓周韵行之已久,今不宜易更。则“渔模”一韵,《正韵》业已离之为二矣;德清可更沈韵以下诸贤之诗韵,而今不可更一山人之词韵哉。且今之歌者,为德清所误抑复不浅。如“横”之为“红”、“鹏”之为“蓬”,止可于韵脚偶押在“东钟”韵中者作如是歌可耳,若在句中,却当仍作“庚青”韵之本音;今歌者概作“红”、“蓬”之音,而遇有作“庚青”本音歌者,辄笑以为不识中州之音矣。敝至此哉!即就其所谓“东钟”二字立作韵目,亦又自不通。夫诗韵之“一东”、“二冬”,止取一字;今取二字作目,非以声有阴、阳二字之故耶!则惟是取一于阴、取一于阳可也。乃“东钟”、“支思”、“先天”、“歌戈”、“车遮”、“庚青”,则两阴字;“齐微”、“鱼模”、“尤侯”,则两阳字;“寒山”、“桓欢”、“廉纤”,则阴、阳两倒;仅“江阳”、“皆来”、“真文”、“萧豪”、“家麻”、“侵寻”、“监咸”七韵不误,要亦其偶合,而非真有泾、渭于其间也。既两取而曰“江阳”,则阴字当即首“江”字,而今首“姜”字;又“真文”而首“分”、“邻”;“侵寻”而首“针”、“林”;“监咸”而首“庵”、“南”:则其所谓偶合者,而目与韵又自相矛盾也,亦何取而以二字目之也。至谓平声之有上、下,皆以字有阴、阳之故,遂以阴字属下平,阳字属上平,尤为可笑。词隐先生欲别创一韵书,末就而卒。余之反周,盖为南词设也,而中多取声《洪武正韵》,遂尽更其旧,命曰《南词正韵》,别有蠡见,载凡例中。 2.分享《曲律》论尾声第三十三 明 王骥德 著 尾声以结朿一篇之曲,须是愈着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凡北曲煞尾,定佳。作南曲者,只是潦草收场,徒取完局,所以戏曲中绝无佳者,以不知此窍故耳。各宫调尾声,或平煞,或仄煞,各有定格,词隐虽胪列谱中,然只是检旧曲订出。旧曲实未必皆是。必如《十三调谱》中旧定诸格,方是不差,惜原曲有不能尽见者耳。今录于后: 情未断然。(仙吕、羽调同此尾) “衷肠闷损”尾文是也。 三句儿然。(黄钟尾) “春容渐老”尾文是也。 尚轻圆煞。(正宫、大石同尾) “祝融南度”尾文是也。 尚绕梁煞。(商调尾) “那日忽睹多情”尾文是也。 尚如缕煞。(中吕有二样,此系低一格尾) “料峭东风”尾文是也。(般涉同。) 喜无穷煞。(中吕高一格尾) “子规声里”尾文是也。 尚按节拍煞。(道宫尾) “新篁池阁”尾文是也。 不绝令煞。(南吕尾) “明月双溪”尾文是也。 有余情煞。(越调尾) “炎光谢了”尾文是也。 收好姻煞。(小石尾) “花底黄鹂”尾文是也。 有结果煞。(双调尾) “箫声唤起”尾文是也。 又有本音就煞,谓之随煞。又有双煞。又有借音煞。又有和煞。 一调作二曲,或四曲、六曲、八曲,及两调各止一二曲者,俱不用尾声。 四、南北合套〔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浅析 1.南曲套曲 它由引子、正曲(过曲)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即用两支以上的同一宫调(或借相近宫调)的不同曲子相联,前加引子,后加尾声,就成为一套南曲套曲。套曲除引子和尾声外,都称过曲。也有不用引子,而由正曲和尾声组成;还有不用引子,而由重头(见〔重头〕条)和尾声组成;再有不用引子,不用尾声;由最后一支曲子代替尾声;更有不用引子,不用尾声,只用重头。 这种套曲和小令的重头有所不同。套曲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而小令的重头可以换韵。不过,如第一首用平韵,其余各首也得用平韵。明施绍莘〔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江儿水〕、〔清江引〕组成的南曲套曲,就没有引子和尾声,由〔清江引〕这支曲子代替尾声,都用机、微韵,一韵到底。 2. 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是指在一个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种体式。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出现在同一套曲内。 元中叶以后,成规渐被打破。在同一宫调内,可选取若干音律相互和谐的南曲和北曲曲牌,交错使用,联成套曲。南戏如《宦门子弟错立身》,散曲如沉和的《潇湘八景》,都曾使用南北合套。 按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将南曲和北曲组成的套曲。杂剧与南戏形成初期,杂剧只用北曲,南戏只用南曲,二者不得混用。据《录鬼簿》载:“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曲,极为工巧。”沈和甫系元杂剧中期作家,上述《潇湘八景》系散曲,戏曲中最初用南北合套者,见于南戏《小孙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在《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全剧中使用了南北合套,构成旦、末对唱,进一步发挥了南北合套的艺术功能。至昆山腔兴起之后,南北合套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 3、曲牌介绍 南北合套〔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由〔步步娇〕、〔江儿水〕、〔清江引〕三支曲子组成。散套是元曲中最复杂、最难创作的部分,我们能百度到的散套作品也是有限的。下面我们介绍曲牌。 曲例:〔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菊花(有跋) 明·施绍莘 老圃先生闲心计,粗了黄花事,东篱插几枝。老雨枯风,自然高寄,全不怕霜欺。变炎凉,也只是无趋避。 〔江儿水〕可有幽深意,偏生古秀姿。比佳人较没胭脂腻,比诗人倒没寒酸气,比仙人尚少云霄志。但落莫田园居士,满地黄金,依旧有寒儒风致。 〔清江引〕甘心野蒿同腐死,岂有人间意。自从三径栽,渐移人朱门里。多应怪渊明老人多事矣。 注释:跋:文体的一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又如:跋尾(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 作者介绍:施绍莘(1581~约1640)明代词人、散曲家,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有俊才,怀大志,因屡试不第,于是放浪声色。建园林,置丝竹,每当春秋佳日,与名士隐流遨游于九峰、三泖、西湖、太湖间。他兴趣广泛,除经术、古今文外,还旁通星纬舆地、二氏九流之书。善音律,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花影集》传世。另外,其词作多哀苦之音,既寄寓着作者命运多蹇的身世悲凉,又是明王朝灭亡前夕人们情绪的反映。如□谒金门□"春欲去"写有"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诗句。 (1)分析首牌:〔步步娇〕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名之最易填者,如《皂罗袍》 、《醉扶归》、《解三酲》、《步步娇》、《园林好》、《江儿水》等曲,韵脚虽多,字句虽有长短,然读者顺口,作者自能随笔。” 例1:〔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旅中雨况 老圃先生闲心计,粗了黄花事,东篱插几枝。老雨枯风,自然高寄,全不怕霜欺。变炎凉,也只是无趋避。 曲例2:〔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 明·《唐伯亨传奇》 (为)半纸功名把青春误,好景成孤负,携琴往帝都。(只见)几朵江梅,半拆微露。不见老林逋,惟有清香吐。 去上平平平平去韵,上上平平去韵,平平上去平韵。上上平平句,去入平去韵。入去上平平(或韵或不韵),平上平平上韵。 (2)次牌〔江儿水〕 〔江儿水〕乃《清江引》之别称。本调为〔南仙吕入双调〕过曲曲牌,又名〔岷江绿〕、〔清河水〕,小令套数兼用。古调〔古江儿水〕和北调〔清江引〕,均与此调无涉。全曲八句,五三七七七六四六。三个句段,六个韵位,二十四板。此调用者甚广,明清以来有许多词曲大家喜用此调,创作不拘一格,因而造成本曲句式和韵律宽杂不一,故留下多种变格。第一句用韵者仅见,第七句叶否均可。此曲虽然平仄句式多变,但仍应以定格谱式为准。入套时多居于套数中后部,亦可叠用二至四支〔前腔〕,自组成套。 本调第三、四、五句或作鼎足对。前六句可取组集曲如《江水绕园林》等,末二句可组《拨棹入江水》等。例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二出《寻梦》。 例3:〔南仙吕入双调·江儿水〕 可有幽深意,偏生古秀姿。比佳人较没胭脂腻,比诗人倒没寒酸气,比仙人尚少云霄志。但落莫田园居士,满地黄金,依旧有寒儒风致。 例4:〔南仙吕入双调·江儿水〕《琵琶记》 妾的衷肠事,有万千。说来又恐添萦绊,六十(日)夫妻恩情断,八十(岁)父母上教谁看管。教我如何不怨,要解愁烦,(须是)寄个音书回转。 谱式为:〔南仙吕入双调·江儿水〕《钦定曲谱》 (3)第三支〔清江引〕 〔清江引〕曲牌名。北曲属双调,南曲亦入仙吕宫。可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或与他调结成带过曲。此调北曲共五句二十九字,句式为七五五五七,押四仄韵;也可加衬字,每句入韵。代表作品有贯云石《清江引·咏梅》、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等。 ①体裁沿革: 清江引,曲牌名。又称“江儿水”,也偶称“崛江绿”。本为元代小令,尚不见元代之前对此曲牌的有关著录。此调多用于写一些闲置的生存状态,包含某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情绪。作为曲牌,“清江引”在南北曲中均有收入,南曲并收入仙吕宫与双调,北曲属双调。可单用作散曲小令,也可用在双调北套曲,或仙吕入双调的南北合套内作结尾的一曲。可分别与“雁儿落”“碧玉箫”,与“对玉环”,与“楚天遥”合为带过曲。 清江引之名的由来尚不清楚,所表何意也不具体,更不见有何文献注解。就字面而论,“清江引”中的“清江”取意应该缘起于清澈的河流,但不限于此,其立意更为深远。原因是:创作此题材的元明清词家、曲家大多是超凡脱俗、远祸保身的隐士、文豪或戏剧家,他们看透了“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的社会现实,都有逃避官场或远离是非之地的意向及行为。 他们笔下的“清江引”多是讥讽了官场险悉,表达了期望洁身守志的思想情感。同时,这些作品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元代以后文人社会地位每况愈下,并在无奈中选择了“出世”,在残酷政治斗争的漩涡里败走的客观现实,刻画了“他们远离政治纷争,与山间明月为友,与石上清泉为伴,或登高望远,或临溪汲水,或仰望长空,或低酌浅饮”的独立人格和真情实感。“清江引”中的“引”与“歌”“曲”“赋”“行”“令”“慢”“近”相同,是古体诗、歌曲、器乐曲的体裁之一,如《琵琶行》《箜篌引》等。 “清江引”在戏曲、民间俗曲中,总是出现在章、回、段的末尾,具有很强的总结性。“末以'清江引’为结束,这是《万花小曲》里的散套的通例。'银纽丝’的一套如此,'玉娥郎’的一套也是如此,'两头忙’的一套也是如此。”明代《霓裳续谱》中“边关调”和“银纽丝”两曲牌以“清江引”加尾者多达二十多处。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张椿刊印的《张鞠田琴谱》中载有民间小调套曲《板桥道情》,其前有引诗,中间“耍孩儿”数曲,最后以“清江引”结尾。 文艺学家李家瑞认为清江引“初见于《董西厢》的书尾,但不是单独的应用(散曲)。”但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全本中不见“清江引”的名号。学者李正民认为:“仅就《董西厢》的曲词来看,也可以说为其后的金元散曲提供了范本。 如卷五《赏花时》:'欲写相思,除非天样纸,写不尽这相思’,可能就是贯云石《清江引·惜别》所本:“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单从词风和词格上看,它们的确相似,可见其中渊源颇深。真正以“清江引”的牌名出现在《西厢记》中,最早应该见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剧共用“清江引”三处,“江儿水”一处。这里一处“江水儿”和三处“清江引”与元散曲、明清小曲中“清江引”的词格一致。 其中第五本第四折中“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句从此名扬天下。对比可知,李家瑞的判断显然比较模糊,主要是他当时未举例说明。如果不是《北平俗曲略》在印刷或编辑方面的误差,李家瑞关于“清江引”最“初见于《董西厢》的书尾”之说应该是不精准的。 董解元生活在金章宗时期(1190—1208),《董西厢》成书应该在宋金末期,或许词牌“清江引”在宋金时期已经比较流行了,只是当时用“赏花时”或他称的可能性比较大,没有统一在清江引的牌名下罢了。还有,较早用“清江引”的牌名进行创作的人当推元代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他既然能够熟练运用此牌进行元散曲创作,证明“清江引”在宋末、元初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只是在他之前没有作品以此牌名留世而已。 作为被文人青睐的体裁之一,“清江引”在元之后仍被许多词曲家所垂青。明清两代,以口道心、无所忌惮、活泼动人的民间小曲极其风行,受其影响,部分散曲作品变得更加田园化、乡土化。虽为文人所作,但体现了泼辣拙朴、雅俗混融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下层社会气息,也与元前“六朝乐府”之类的民歌有别。 清江引曲牌与其他曲牌连缀时尚有南北之分,其运用也有一定规律。小曲《清江引》在民间的传谱较多,有的是器乐曲牌,有的则被连缀于曲艺音乐中,有的还独立使用于民间独唱歌曲中。 ②清江引格律 曲牌通常为五句四韵,第三句转韵。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或末句为九字,前三字一逗)。以贯云石曲为例,其中首句首字可仄,四字可平,尾字可平叶;二句首字可平;三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尾字可不叶韵;四句首字可平;末句首字、二字可仄。 〔清江引〕〔北双调·清江引〕《钦定曲谱》 谱式为:中平仄中平仄中韵,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韵(也可不押),中仄平平去韵,中中仄平平去上韵。 ③例曲 例5:〔北双调·清江引〕 甘心野蒿同腐死,岂有人间意。自从三径栽,渐移人朱门里。多应怪渊明老人多事矣。 例6:〔北双调·清江引〕惜别 元代:贯云石 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江声掩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4.制曲要求: ①声情:本调为南仙吕入双调过曲曲牌,小令套数兼用。韵脚虽多,字句有长短,然读者顺口,作者自能随笔,在选择时有较大的余地和空间。其适用之情感和气氛范围都比较宽泛,适合填写清新绵邈和健捷激袅的作品。 ②内容:根据曲牌的声情特点,适合填写的内容比较宽泛,可咏物、写事、抒情。 ③对偶:〔步步娇〕第四、五两句宜对仗;〔江儿水〕三、四、五句或作鼎足对;〔清江引〕三四两句宜对仗。 本讲提纲: 一、曲中句字的增、损 二、元曲中韵字的运用 三、南北合套〔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浅析 今天的学习内容就这些,下面布置作业! 小渔村曲研一期第14讲作业: 一、试制南北合套〔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作品一首,题目要求以咏物为主,韵部自选!正确书写(宫调、曲牌、题目) 标题,限用《中原音韵》。 1.谱式为:〔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钦定曲谱》 〔江儿水〕入上平平去,上去平韵。入平去上平平去韵,入入平平平平上韵,入平去上平平上韵。平上平平入去韵,去上平平 ,去去平平平上韵。 〔北双调·清江引〕中平仄中平仄中韵,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韵(也可不押),中仄平平去韵,中中仄平平去上韵。 2.曲例:〔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菊花(有跋) 明·施绍莘 老圃先生闲心计,粗了黄花事,东篱插几枝。老雨枯风,自然高寄,全不怕霜欺。变炎凉,也只是无趋避。 〔江儿水〕可有幽深意,偏生古秀姿。比佳人较没胭脂腻,比诗人倒没寒酸气,比仙人尚少云霄志。但落莫田园居士,满地黄金,依旧有寒儒风致。 〔清江引〕甘心野蒿同腐死,岂有人间意。自从三径栽,渐移人朱门里。多应怪渊明老人多事矣。 注释:跋:文体的一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又如:跋尾(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 二、制曲要求: 1.南曲衬字“衬不过三”,衬字宜少(可在板密处加衬字,用“○”号标出),亦可不加衬字。 2.南曲仄声分上去入三声。须用上去、去上声处特作说明。原谱可平可仄处标“×”,连标“×”处,须调平仄。 3.声情:本调为南仙吕入双调过曲曲牌,小令套数兼用。韵脚虽多,字句虽有长短,然读者顺口,作者自能随笔,有较大的余地和空间。其适用之情感和气氛范围都比较宽泛,适合填写清新绵邈及和健捷激袅的作品。 4.内容:根据曲牌的声情特点,适合填写的内容比较宽泛。 5.对偶:〔步步娇〕第四、五两句宜对仗;〔江儿水〕三、四、五句或作鼎足对;〔清江引〕三四两句宜对仗。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 ×——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三、作业要求: 1.本课作业创作南北合套,题目为咏物,作品要围绕主题,注意语言的通俗,以及题材内容的选择。 2.完成作业时间为三周; 3.楼下必须认真点评楼上的作业,点评是毕业考核和评选优秀学员的依据! 附:〔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二刻拍案惊奇》 卷四十 三五良宵冰轮涌,帝辇宸游动。【旦】今日该驾幸上清宫。欢情那处浓!【小生】朕今日幸上清宫方回,教太子在宣德殿赐万民御酒,御弟在千步廊买市,约下杨太尉同到卿家。久等不至,只得自来。【旦】不道余恩,又得陪从。【小生】今日佳辰,宜有佳词。传旨宣周邦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