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2-12-29 | 阅:  转:  |  分享 
  


2021-2022学年湖北省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如图所示,小强用手电筒把光照在自己脸上,小丽手拿透镜和他一起配合,他们在模拟(  )

A. 照相机原理 B. 投影仪原理 C. 放大镜原理 D. 老花镜原理

关于凸透镜成像及成像规律的应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C. 幻灯机是利用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D. 集邮爱好者观察邮票时,若一时找不到放大镜,可以用近视眼眼镜代替

学习了透镜的应用后,小永同学想尝试利用爷爷的老花眼镜的一片镜片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根据所学透镜成像知识,他肯定不能得到(  )

A. 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的虚像 C. 倒立的实像 D. 放大的虚像

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B. 温度升高,任何物体的密度都会变小 C. 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D. 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会变小

关于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若天平横梁不平衡,可调节平衡螺母 B. 用托盘天平不能直接测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是因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大于托盘天平的分度值 C. 同一物体,从地球拿到月球上时,质量变小 D. 若用一架砝码已严重磨损的天平去测物体的质量,其结果将会偏大

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 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B. 把横梁左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 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砝码拿掉再向右移动游码 D. 向右移动游码

下列是对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102s B. 普通中学生的体积约为5×104cm3 C. 高压氧舱里的气压约为9×104Pa D. 中学生爬楼的功率约为2×103W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次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如图所示.如果换用了焦距稍小的凸透镜,为了在光屏上仍然能得到像,可行的办法是(  )

A. 光屏、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靠近透镜 B. 光屏、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远离透镜 C. 三者位置都不动,在凸透镜前放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D. 三者位置都不动,在凸透镜前放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

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小红得出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水 1.0×103 冰 0.9×103 酒精 0.8×103 铝 2.7×103 水银 13.6×103 铜 8.9×103 A. 固体的密度都大于液体的密度 B. 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C. 100g酒精用去一半,剩下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 D. 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质量的3倍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0.0分)

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时,反射角为______ 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90°时,入射角为______ 度;当光线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是______ 度.

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其中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______;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镜头___投影片(“远离”或“靠近”)。

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很高,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1)你认为哪些习惯容易使人得近视?______(填序号)。 A.暗处长时间玩手机、电脑游戏 B.灯下长时间写作业 C.经常眺望远处高山 (2)正常人的眼睛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相当于______镜,通过睫状肌的调节,使像刚好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得到的是怎样的像?______(填序号)。 A.正立、缩小、实像 B.倒立、缩小、实像 C.倒立、放大、虚像 (3)如图的四幅图,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是______,表示矫正做法的是______(填序号)。



小明五一随父母去西藏旅游,回到孝昌时发现他在西藏喝剩的矿泉水瓶变瘪了,则这瓶矿泉水的质量______,瓶内气体的密度______(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为减轻质量,比赛用的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______的材料制造。

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更多了解有关水的知识也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意识。已知通常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图示的是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观察图象可知:甲的体积为4cm3时,其质量是______ g;甲、乙两种物质密度之比ρ甲:ρ乙= ______ 。 ?

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慢下降,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如图所示是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则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______N;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______Pa,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______N;通过计算可知,圆柱体的密度是______kg/m3。(g取10N/kg,忽略圆柱体下降过程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它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如图所示,水面下发光点A发出一条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水面的一点B并射入空气,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的光路图。

如图a、b,请完成有关凹透镜、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如图所示,小明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如果将蜡烛A靠近平面镜,则蜡烛A的像大小______。 (3)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B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在实验中,如果小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小明想要测量一种矿石的密度,他找来如下器材:形状不规则的小矿石块、一把刻度尺、一条细线、一个能够直立漂浮在水面上的圆柱形厚底高筒(筒口足够大),一个足够深的水桶和足量的水(水的密度已知且用ρ水表示)。请你利用上述器材帮助小明设计一个测量矿石密度的实验方案。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 (2)写出矿石密度的表达式(用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20s才能到达地球。 (1)若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与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请你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c=3.0×108m/s) (2)太阳到木星的距离约为7.8×1011m,那么,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木星?

为了测出柑橘的密度,小明先用电子秤称出柑橘的质量m1是108g,接着称出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是m2=620g。然后他借助牙签使柑橘浸没在烧杯中,当烧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测得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是m3=500g。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g/cm3。请解答下列问题: (1)烧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少? (2)柑橘的密度是多少?

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铁块,它的底面积为12.6cm2,高为10cm,质量为819g.判断它是不是实心的?(ρ铁=7.9×103kg/m3)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 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 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反射、近视眼及其矫正、光的色散以及漫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答案】A

【解析】解:小强用手电筒把光照在自己脸上,光在脸上发生漫反射,小丽手拿透镜和他一起配合,由图可知,小强到透镜的距离大于光屏到透镜的距离,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 故选A. 根据光的反射,以及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做出选择. 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明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

【分析】

(1)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正是应用此原理;

(2)当物体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正是应用此原理; (3)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正是应用此原理;

(4)近视眼镜为凹透镜,远视眼镜为凸透镜。

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是中考的重难点,要求学生熟记、理解并灵活运用。

【解答】

A.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选项错误;

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B选项正确;

C.幻灯机是利用物距介于1倍与2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C选项错误;

D.放大镜为凸透镜,而近视眼镜为凹透镜,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

4.【答案】B

【解析】解:老花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综上所述,不能成倒立的虚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首先明确老花镜是凸透镜,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答。 此题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做到灵活应用。

5.【答案】D

【解析】解:A、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一定,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错误; B、并不是所有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密度都变小,如:在0~4℃之间,水温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故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故C错误; D、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1)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水在0~4℃之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3)密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4)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会变小。 本题考查了对质量和密度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理解概念和含义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6.【答案】D

【解析】解:A、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时使用,如果称量过程中天平横梁不平衡应该向右盘添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不能直接测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是因为大头针的质量太小,有可能小于托盘天平的分度值,这样无法准确读数,因此可采用累加法,测多枚的质量,再除以数量,故B错误; C、质量不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同一物体,从地球拿到月球上时,质量不变,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若砝码磨损,砝码质量小,故增加了砝码,则测量值将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1)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时使用; (2)大头针的质量太小,有可能小于托盘天平的分度值,因此采用累加法; (3)质量不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磨损的砝码质量就比砝码上标的示数小,用此磨损的砝码去称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而小于砝码上所标的示数。 天平是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属于精密的测量仪器,它的调节与使用都有特定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

7.【答案】C

【解析】解:(1)移动横梁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2)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右边一点,说明右端下沉一点,增加最小的砝码会使右端下沉,因此这时他应该取出最小砝码后,向右移动游码。 故选:C。 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

8.【答案】C

【解析】解: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min=2700s,故A错误; B、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体积在V===0.05m3=50000cm3左右,故B错误; C、一标准气压大约为1×105Pa,高压氧舱力的气压在1标准气压左右,故C正确; D、中学生上楼的功率在P====150W左右,故D错误。 故选:C。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本这是一道估算题,对于这类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对物理量的计算公式熟悉,要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数量级的认识。

9.【答案】AD

【解析】

【分析】 ①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不同:焦距越长,折光能力越弱;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③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灵活应用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有一定的难度。 【解答】 ???????由图知: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光屏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折光能力增强,焦距变小,相当于物距增大,要想使像重新清晰,这样需要像距减小,像变小。 AB、为了在光屏上仍然能得到像,光屏、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靠近透镜,或者透镜、蜡烛的位置不动,光屏靠近透镜,故A正确,B错误; CD、如果换用了焦距稍小的凸透镜,此时像距变小,像成在光屏前方,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三者位置都不动,在凸透镜前放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则像又能成在光屏上,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0.【答案】BCD

【解析】解: A、由密度表知,冰、铝、铜的密度都小于水银的密度,即固体的密度不是都大于液体的密度,故A错误; B、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公式V=知,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故B正确; C、100克酒精用去一半,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仍是0.8×103kg/m3,故C正确; D、由密度表知铝的密度是冰密度的3倍,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由公式m=ρV知,铝块质量是冰块质量的3倍,故D正确。 故选:BCD。 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固体的密度大多大于液体; ②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小用V=分析; ③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密度不变; ④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小用m=ρV比较。 此题考查了密度的特点和公式变形的应用,在比较物体质量或体积大小时,一般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11.【答案】60;45;0

【解析】解: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时,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60°;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90°时,即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和为9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45°; 因为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等于0°,反射角也为0°. 故答案为:60;45;0.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并且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必须搞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12.【答案】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漫反射? 靠近

【解析】

【分析】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2)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以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 (3)在成实像的前提下,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并且是逐渐变小的;物体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并且是逐渐变大的。

(1)本题需要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2)注意物距是透镜和投影片之间的距离,像距是投影机与幕布之间的距离,要注意区分。

【解答】

(1)投影仪成像时,按照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以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 (2)物体和镜头的距离是通过透镜上下调节实现的,像到幕布的距离是通过调节投影仪和幕布之间的距离实现的;要想得到放大的像,应该将透镜向下移动靠近投影片,同时使投影机远离幕布。 故答案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漫反射;靠近。

??

13.【答案】AB? 凸透镜? B? A? C

【解析】解:(1)暗处长时间玩手机、电脑游戏和灯下长时间写作业容易使人得近视。 (2)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3)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A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C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答案为:(1)AB;(2)凸透镜;B;(3)A;C 人眼的成像原理同照相机一样,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其焦距调节功能很强,所以物体的像总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14.【答案】不变? 变大? 小

【解析】解:(1)喝剩的矿泉水瓶变瘪了,则这瓶矿泉水的质量不变; (2)根据ρ=得,瓶内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减小,气体的密度增大; (3)自行车的体积一定,由m=ρV可知,材料的密度越小,自行车的质量越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 故答案为:不变;变大;小。 (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 (2)气体被压缩之后,体积减小。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以判断气体密度的变化;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而变化,制作不同的物体选用密度不同的材料,主要是根据物体的用途来决定的。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要学会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5.【答案】1m3水的质量为1.0×103kg

【解析】解: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m3的水质量为1.0×103kg。 故答案为:1m3水的质量为1.0×103kg。 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本题中的水的密度是要求记忆的,很多题目用到水的密度时,一般按已知条件直接使用。

16.【答案】2;1: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应用数学函数图象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图象问题时,可采取控制变量思想,取相同体积来比较质量或取相同质量来比较体积。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 图象中横轴表示物体的体积,纵轴表示物体的质量; 由图知,当V=4cm3时,m甲=2g, 当V=2cm3时,m甲=1g,m乙=2g, ∵,m甲:m乙=1:2, ∴ρ甲:ρ乙=1:2。 故答案为:2;1:2。??

17.【答案】12? 400? 8? 1.5×103

【解析】解:(1)由图象可知,当h=0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2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G=F拉=12N; (2)由图可知:下降高度3cm时,下表面接触水面,下降7cm时,圆柱体刚好浸没水中,忽略圆柱体下降过程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则圆柱体下表面距水面距离:h=7cm-3cm=4cm=0.04m,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p=ρgh=1.0×103kg/m3×10N/kg×0.04m=400Pa; (3)图象中CD段是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的情况,此时圆柱体受到的拉力F=4N, 则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G-F=12N-4N=8N; 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时根据F浮=ρ水gV排得圆柱体的体积: V=V排===8×10-4m3, 因为G=mg, 所以圆柱体的质量m===1.2kg, 则圆柱体密度ρ物===1.5×103kg/m3。 故答案为:12;400;8;1.5×103。 为了便于分析,给线段标上A、B、C、D四个点,如下图, 根据图象分析如下: (1)由图可知AB段圆柱体未浸入液体,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的重力,所以从图中可读出圆柱体的重力大小。 (2)由图可知:下降高度3cm时,下表面接触水面,下降7cm时,圆柱体刚好浸没水中,这时水面上升,圆柱体下表面距水面距离是4cm,利用p=ρgh求出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3)由题意可知图中CD段是圆柱体完全浸入水后的情况,由图可知圆柱体完全浸入水后测力计对圆柱体的拉力为4N,再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求出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得圆柱体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得圆柱体的密度。 本题用到的知识点有重力、质量、密度、二力平衡、受力分析、阿基米德原理等,考查学生结合图象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18.【答案】解:在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入射光线;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据此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光线从水里射向空气中时,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完成光路图。 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9.【答案】解:(1)作出发光点A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A′,连接A′B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OB画出反射光线,连接A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OB又斜射到空气和水的界面时,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作图如下:

【解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A的像点A′,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B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与光的反射定律相结合来作图,比较直观、简捷、准确;在光路图中,实线虚线要分清,一般情况下只有实际光线化成实线,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法线都要画虚线表示。

20.【答案】解:①根据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作出折射光线;根据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作出入射光线; ②根据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分别作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1.【答案】较黑暗?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不变? 不能? 虚?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解析】解:(1)①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应选择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②虽然玻璃板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是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3)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4)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故答案为:(1)较黑暗;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相等;不变;(3)不能;虚;(4)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1)①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②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解答: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4)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们的。

22.【答案】答: (1)实验步骤 ①在桶内放入适量的水,将装有适量水的高筒放入桶内的水中,使高筒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如图答1甲所示,用刻度尺测得筒口到筒外水面的高度h1,筒口到筒内水面高度h2; ②用细线系好小石块,把小石块没入筒内水中,高筒继续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如图答1乙所示,用刻度尺测得筒口到筒外水面的高度h3,筒口到筒内水面高度h4。 (2)如下图示:设长杯子的底面积为S,则小石块的体积为V=Sh2-Sh4; 因为石块与杯子一同漂浮在桶中,所以增加的小石块的质量就等于杯子增加的排开水的质量,可得,m=ρ水(Sh1-Sh3), 则小石块的密度为ρ石===ρ水, 矿石密度的表达式:ρ石=ρ水, ???????

【解析】要想测量矿石的密度,需要测量矿石的质量和体积。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利用排水法,可测出矿石的排水体积。根据漂浮的条件,可以间接求出矿石的质量,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可最终求出矿石的密度。 本题考查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3.【答案】解:(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与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故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108m/s,光到达地球的时间: t=8min20s=500s, 由v=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 s=vt=ct=3×108m/s×500s=1.5×1011m; (2)由v=可知,太阳发出的光到达木星经过的时间: t木===2.6×103s。 答:(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1.5×1011m; (2)太阳光到达木星的时间为2.6×103s。

【解析】(1)已知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要经过的时间和光速,由v=可求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2)已知太阳到木星的距离,由v=可求出太阳发出的光到达木星经过的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明确光的传播速度即可正确解题。

24.【答案】解:(1)烧杯排出水的质量为:m水=m2-m3=620g-500g=120g; (2)由可知排出水的体积为:V水===120cm3, 则柑橘的体积为:V=V水=120cm3, 则柑橘的密度为:。 答:(1)烧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120g; (2)柑橘的密度是0.9g/cm3。

【解析】(1)烧杯排出水的质量等于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与取出柑橘后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之差; (2)已知排开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利用可得出排出水的体积,即柑橘的体积,再根据求出柑橘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知道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柑橘的体积。

25.【答案】解: 圆柱体的体积为V=Sh=12.6cm2×10cm=126cm3, 因为ρ=, 所以实心圆柱体的质量为m实=ρ铁V=7.9g/cm3×126cm3=995.4g, 因为此圆柱体的质量m=819g<995.4g, 所以它不是实心的. 答:此圆柱体不是实心的.

【解析】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度,可以得到其体积;已知密度和体积,可以得到实心圆柱体的质量.将两个质量比较,确定此圆柱体是否为实心. 本题主要通过实例计算考查了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此题主要有三种做法,可以通过密度、体积或质量来判断实心还是空心.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