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离战场最近的时刻

 张洪清 2022-12-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正文共5200字阅读时间约 16分钟

图片

图片
本文原名《西北解放战争的三个看点》,为了纪念刚过去三天的毛主席诞辰129周年,换了一个标题。不过文章的内容没有改,因为若要理解那个时刻的意义,还是得从西北战场的全局来看。

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从表面上来看,离精彩纷呈的“大决战”最远。但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同样的惊心动魄且影响深远。其中,有以下三个“看点”。

这三个看点有三个“主人公”,分别是:毛泽东、彭德怀、陕北群众。

进一步总结,是这样三条:毛泽东的转战陕北;彭德怀的以少打多;陕北群众的坚壁清野。

第一条,只发生在了西北战场;第二、第三条,其他战场也有,但在西北最为典型。

再进一步总结:

毛主席和党中央撤出延安后,在一年零五天的时间里,转战陕北12个县的37个村庄,行程2000多里。一个掌握了一亿人口,拥有一百多万正规军的中央政权,以这样的方式指挥着正在爆发的全国战争,而身边的警卫部队只有四个半连队,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而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以一比十(后来是一比四)的劣势兵力,牵制了胡宗南部近30万大军,使这支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总预备队,始终无法投入到中原战场,为全国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北战场的上述两项“战绩”之所以能实现,除了领导人的智慧和战士们的英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陕北的群众基础坚如磐石,本文就从这里开始说起。

图片

01

最有秩序的撤离

图片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正式展开,地面部队从多路进发,而飞机已开始了对延安的大规模轰炸。

图片
电影《建国大业》

国民党图谋延安,对共产党来说并不意外。因为就在不久前,国民政府已经发出了通告,限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谈判代表于3月5日前全部撤离。国共和谈的希望彻底破灭。

上一年的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而到了1947年,蒋介石在四处受挫的情况下,决定放弃全面进攻,而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就是重点之一,还有一个是山东(孟良崮战役的背景)。

此外,美苏英法四国外长定于3月10日在莫斯科开会,届时将讨论中国问题,这是蒋介石急令胡宗南攻打延安的另一动机,以期在四国外长会期间建立政治优势。

除了以上这些国民党图谋延安的“痕迹”,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是中共地下党,这颗周恩来亲自布置的“闲棋冷子”,在此关键时刻,将胡宗南进攻延安的详细计划送了出来。

图片
纪录片《无声的功勋》

所以,对于攻打延安,蒋介石和胡宗南期望的是“奇袭”,但对于中共来说,早就有所准备。

当时在延安的捷克医生罗别愁曾这样评价:
我经历过希特勒进军捷克斯洛伐克时产生的混乱,延安的撤退是任何国家首都的撤退中最有秩序的。
另有外国记者记录过这样的见闻:
延安的孩子们在撤离城市的时候都懂得“城市无关紧要”,主要任务在于“消灭有生力量”。他们一边像美国孩子计算全国棒球决赛的场次一样热切地计算着被消灭的蒋介石军队的数目,一边若无其事地跟随着母亲转移到山里。记者问一个没有跟随母亲转移的孩子“为什么不和妈妈一起走”,这个正在自己准备小行李的孩子安静地回答:“妈妈不在我们的组里。”
这样的组织能力和群众觉悟,别说外国记者了,如今的我们都会觉得震撼。

图片

02

最彻底的坚壁清野

图片
有准备,有组织,有觉悟,使得中共和陕北群众一起,对延安实行了彻底的坚壁清野:所有粮食都背走了,要么上山,要么就地掩埋。不仅是粮食,连桌椅板凳(可以用来烧火做饭)和碾米的石磨子都没给胡宗南留下。

不要小看这个坚壁清野策略,它对胡宗南的打击其实非常大。后来据熊向晖回忆,胡宗南从南京回西安的时候,让熊向晖带了不少小说,意思是开战后,就没他什么事了。后来唯一打破他这种“闲情逸致”的,就是粮草问题,因为联勤总部只拨给他17万人份半个月的干粮。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除了物质上的坚壁清野,还有陕北群众对国民党军彻底的消息封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壁清野”。

比如彭德怀在中央撤离延安后打的一场胜仗:青化砭战役

当时彭老总的既定战术是伏击战,对象是敌军中相对孤立的31旅。但第一天的伏击,敌人没有来,彭德怀只好撤兵。当时有人提醒彭老总,是不是走漏消息了,因为青化砭离延安不远,不是个人烟稀少之地,而且部队设伏后又撤离,一进一出,难免被当地群众发现。

彭德怀却胸有成竹,他认为这里是革命老区,不会有老百姓去告密。第二天,31旅果然还是进了“口袋”,解放军用优势兵力,在两个小时内解决了战斗,31旅先遣部队约3000人被全歼,从旅长到士兵无一漏网。

图片
纪录片《山河岁月》

战后彭德怀感叹道:“边区群众对敌人真是守口如瓶,不是自己人就不会给你说真话,青化砭这一仗,要不是在陕北,是很难打的。”

毛主席和中央在转战陕北的一年时间里,曾在安塞的王家湾停留了近两个月。据主席的俄语翻译师哲回忆,中央撤出王家湾后,国民党军找到了中央的驻地。敌人抓住了一个70多岁的老汉和一个10岁左右的女娃娃,用刑逼问他们毛泽东曾住在哪个窑洞里?但老人和孩子始终没有吐露一句实话。

其实,中央那时转战陕北的条件很艰苦,就那么几口窑洞,国民党想获取情报,一间间仔细搜查即可,找出毛泽东住哪间并无特殊的情报价值,无非是想拍照留念以便炫耀。但老汉和女娃娃不管这些,他们只知道,关于毛主席的一切,都不能让敌人知道。

还有一件事,也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回忆这件事的是开国少将龙飞虎,当时是中央纵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事情也发生在王家湾。

图片

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们生活都很艰苦,每天只能吃粗粮,有一点细粮还要相互推让。为了“改善伙食”,毛主席指导龙飞虎带着队伍一起挖野菜。

有一天,龙飞虎去找了村长高老汉,问哪里可以买到一只鸡。高老汉说最近能买到鸡的地方在靖边县,有60多里路,来回要走两天。龙飞虎决定派人去,但高老汉不让,说路上探子多,解放军去了不安全。

就这样,高老汉亲自去了趟靖边,把鸡买了回来。这只鸡,主席不吃,说周副主席身体不好,给他吃。最后还是周恩来提议,几位首长分了一起吃。

故事的关键不在于谁吃了鸡,而是,一个负责警卫的大队长,竟然完全不担心老百姓会去告密,而将中央驻地暴露给敌人,就这样让高老汉在掌控之外自由进出。这是何等的信任!

这就是转战陕北这一壮举的基础,300多天,30多个落脚点,全部在敌人的三面包围(另一面是黄河)之内,中央驻地从未暴露。

这不单单是智慧和勇气造就的,还有信心,对人民的信心。

图片

图片

03

三战三捷

图片
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是在3月16日,也就是胡宗南发起进攻的第四天。这不是彭老总第一次临危受命,也不是最后一次,之前有留守井冈山,之后有抗美援朝。

当时陕甘宁边区的兵力仅2.6万人,而胡宗南的部队有34个旅23万人。彭老总在动员大会上说:“十一年前,红军时期,敌我兵力为20比1,我们还能打胜仗,现在更能打胜仗。”

这就是底气!不久后,彭德怀打出了“三战三捷”

第一捷就是前述的青化砭战役,时间是3月25日,也就是中共中央3月18日撤离延安的一周后。此战歼灭31旅旅部和一个团共计2900余人。

第二捷发生在羊马河,时间是4月14日,此战和青化砭类似,彭德怀再次抓住了敌军密集阵型中的相对孤立部分,用四比一的优势兵力,伏击了135旅。这次比青化砭战役更进了一步,全歼了一整个旅约5000人。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第三捷又不太一样,是场攻坚战,地点是延安东北的蟠龙镇,时间是5月2日。蟠龙是胡宗南部队的补给基地,但当时敌军主力部队回援蟠龙最快也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守军只有一个167旅和地方部队共6000余人。彭德怀再次抓住了机会,用2万人的优势兵力攻克蟠龙。

三个月,三战,三捷,歼敌共计1.4万,还缴获了大量物资。

三战三捷的奥秘,就是“蘑菇战术”,专打胡宗南的“小米碾子式”密集阵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运动战来“磨”敌人,“磨”到你疲惫不堪,漏出破绽,然后各个击破。

毛选中有一篇《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是主席在撤出延安后的4月15日写的,其中就总结了这个“蘑菇战术”:
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其实这个战术的可操作性,仍是在群众基础的强弱。因为无论是让敌人“饿饭”,还是隐秘行踪集中兵力,都要依靠群众的力量。

三战三捷后,陕甘宁边区在安塞开了祝捷大会,周恩来亲自参会,并公开宣布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一直都在陕北。
图片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这是对全军将士和老区百姓的巨大鼓舞,也是对胡宗南的一个重大打击,占着延安空城的他,越来越感觉到了压力。

图片

04

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

图片
转战陕北是毛主席的决策,他在3月27日发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提到“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

主席的考虑有三方面,其一,一有战争就走了,如何向陕北人民交代?其二,如果派部队进入陕北,会大大增加群众的负担。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留在陕北,可以牵制胡宗南的23万大军,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

任弼时主张不留在陕北,原因也很充分,因为三面都是敌人,另一面是黄河,实在是太危险。

争论到最后,大家都说要留下来。主席又不同意,说不要让胡宗南真的把我们一网打尽了。最后的决定是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留下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东渡黄河前往华北。

图片

这个决策,有大智慧,有大勇气,但并非孤注一掷。

离开延安的中央和军委,其实从一开始就经历了险情。毛主席的汽车(宋庆龄送的救护车)遭到了敌机的扫射,挡板被击穿,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更大的险情发生在6月和8月。

6月份的遇险,是在离开前述的王家湾之后,毛主席一行来到40里外的靖边小河村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的天赐湾前进。途中突遇大雨,向导迷失方向,一夜只走了几里地。而这时,侦察员报告,敌人的迂回部队已经推进至小河村一线。

大雨中,主席一行刚爬上一座山梁,山下突然传来零星的枪声,然后就是看不到头尾的火光。在任弼时的指挥下,全体人员第一时间进入了静默状态,警卫部队朝着山下建立起了防线。

据当时的警卫排长阎长林回忆:
风雨交加,环境异常艰险。敌人随时都有可能冲上山来,枪声时紧时慢,时远时近。我们的心几乎提到嗓子眼儿里。
所幸,有惊无险,敌人没有发现山梁上的这支千人部队,主席和中央第二天抵达了天赐湾。这里是转战陕北期间中央到过的最西端。

在天赐湾住了一周后,主席一行于6月17日又返回了小河村,一个多月后,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

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次会议。因为这是解放战争第二阶段开始时的一次重要会议,总结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绩,做出了陈赓、谢富治部渡黄河南下,配合刘邓大军经略中原的决策。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中,主席在会上的开场白是轻松而幽默的。但当时中央纵队的处境并不“轻松”,小河会议后不久,险情再次出现,这应该是主席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离主战场最近的一次。

图片

05

沙家店战役

图片
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化名李得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任弼时化名史林(司令的谐音),陆定一化名郑位(政委的谐音)。中央军委也换了好几次“名字”,一开始是“昆仑纵队”,离开小河后又从“三支队”改为“九支队”。

九支队一路往东,向绥德方向行进,8月6日至巡检寺村时,西北野战军攻击榆林的战斗已经打响。这场战役最终未能获胜,因为胡宗南派出了整编36师从北面的沙漠绕路增援,彭德怀于12日下令撤出了战斗。

关于榆林战役的意义,阎长林是这样回忆的:
还是在小河会议的时候,我们不少人就已知道,出击榆林、诱敌北上,有重大战略意义…直接配合陈谢大军南渡黄河,使敌人应接不暇…
获知攻击榆林失利后,九支队迅速渡过了无定河,通过绥德城,沿河北上前往米脂方向。

图片

这个时候的情势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因为九支队的西面是无定河,东面是黄河,南面是一路追击而来的国民党刘戡部七个旅,北面是解围榆林后南下的钟松整36师,两路人马加起来有十几万。

毛主席致电彭德怀,二人商议后做出了伏击整36师的决定。但伏击计划失败了,经验丰富的钟松走的是无定河西岸,没有进入彭德怀在东岸预设的伏击圈。

九支队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于是决定再渡无定河,返回小河村。但偏遇连日大雨,河水暴涨,疲惫不堪的主席一行只得继续向北转移。

刘戡的部队一路追击而来,只差半日路程,最危急的时候仅相距十余里。据主席的卫士李银桥回忆:1947年8月18日,可以说是转战陕北期间最紧张的一天。

前一天,九支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的葭县(今佳县)以西的葭芦河,同样因为连日大雨,部队无法渡河。主席和任弼时商量片刻后,当机立断改变了行军方向,朝西北面的绝壁山峰处走去。

图片

刘戡追到葭芦河边时,以为毛泽东已过河,于是架起大炮对葭县乱轰了一阵。

九支队在一座山上的白龙庙里住了一个晚上,山下不远处便是刘戡部亮起的火把。18日清晨,九支队继续转移,向北走到葭芦河上游,准备从河面狭窄处架桥过河。而此时的白龙庙山上,警卫部队已经和刘戡的追兵接上了火。

在周恩来和任弼时的亲自指挥下,九支队临危不乱,成功架起了浮桥,再一次化险为夷。

同样在这一天,彭德怀乘着钟松、刘戡两路人马尚未会合之际,于沙家店设伏,目标仍是整编36师。

图片

第二天,主席一行到达梁家岔,这里距离沙家店只有20里路。晚上,主席命令九支队轻装,只准备七天的干粮,并把文件烧毁,随时准备向西突围。

阎长林等卫士表示不解:这一路几次遇到紧急情况,都没有轻装,如今钟松已成瓮中之鳖,为什么要轻装呢?

主席的回答是:“沙家店一带要打大仗,两军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地区狭小,打得好,我们转危为安,不走了;打不好,我们就往西走,出长城,进沙漠。”

如今回顾主席的这番话,仍有万千感慨。智慧、勇气、乐观精神之下,主席其实一直都有最坏打算。

沙家店战役,彭德怀成功了,整36师这次没能逃过伏击圈,被歼灭了6000余人。

战后,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来到了战场,主席对官兵们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图片

06

尾声

图片
最困难的时期的确过去了,转战陕北余下的日子里,再没有发生过重大的险情。

沙家店战役结束后三天,8月23日,中央纵队来到葭县朱官寨,住了十几天,主席在这里完成了后来收录进毛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9月23日,中央到达神泉堡,住了一个多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即诞生于此。

在神泉堡期间,主席还特意去看了黄河。

11月21日,主席和中央机关到达米脂县杨家沟,住了4个多月。不久,主席的生日快到了,大家提议给主席祝个寿,但被主席谢绝了。

1948年2月24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战军一举攻克宜川城,全歼国民党整编29师三万余人,刘戡兵败自尽,西北战场的局势彻底翻转。

3月23日,中央机关队伍行军至吴堡县川口渡口,从这里东渡黄河。毛主席要去的地方,名叫西柏坡,那里离刚被晋察冀野战军解放的石家庄很近。

图片
图片
电影《大决战》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版《大决战》的时候,没有太在意,为什么影片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渡黄河为开头的?

如今,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图片

全文完

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