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琪:曲剧艺术的一盏灯塔——《“活寇准”马琪》读后

 戏剧传媒 2022-12-30 发布于河北
曲剧在全国有一部影响很大的戏,剧名《卷席筒》。里面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小仓娃扮演者海连池,习唱者众多。似乎大凡爱戏的,不管是哪个剧种的,几乎都能哼来这段唱的曲调。这是曲剧仅留在我青少年时期的一点记忆。

为了了解曲剧的发展情况,有幸得到了李学庭、胡顺建合著的《“活寇准”马琪》一书。该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2万字,图文并茂,捧读之后,这才让我对曲剧尤其是曲剧名家马琪有了相对多一点的认识。

图片


河南曲剧,亦称曲子,是不同于河南豫剧的又一地方剧种。它由坐堂弹唱、高跷彩唱、拥上棚台发展而来,不过百余年的历史。马琪是曲剧拥上棚台,曲剧渐进走向成熟时期成长起来的曲剧演员。他少小就爱看戏,为看戏出过许多洋相。但是,入行唱戏,却是在人生十字路口,阴差阳错的结果。

该书告诉读者,马琪的爷爷是乡土医生,外科医术还算可以,家境不富裕,但也能让全家三代人勉强糊口。因为爷爷深悔没有培养儿子读书,便把孙子马琪当做希望,从小送到学堂读了七年私塾。14岁毕业,在当地棉花厂工作了一年多时间。16岁时,在家乡东躲西藏,还是被抓去做了壮丁。第一次逃跑,因丢失看管着的军马,怕被惩罚,跌跌撞撞,连夜摸回了家里,胆小怕事的父母,担心军队找上门来枪毙了自己的儿子,硬是劝他回了军队;第二次逃跑,他与他的两个伙伴,在老乡的帮助下,由川入渝,终获自由,按照老乡指引,原本想找到一份工厂的工作,却只能在菜市场做起来洗碗工。在他举目无亲、一筹莫展的时候,却遇到了在另一支军队里唱戏的老乡。听了老乡介绍,为了有口饭吃,他不得不再次走进军队,成了军队文艺班的一名学员,开启了他学唱曲剧的人生。

川剧演员阳友鹤,是马琪艺术起步时期的舞台偶像,阳友鹤撰写的《川剧旦角艺术》,成了他走上艺术创作的引路宝鉴。而马琪与山西也很有缘分,在他学戏、唱戏的日子里,所在军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山西迁徙、辗转,直到太原解放,他才被遣散回到了河南。所以,诞生于山西的蒲剧、晋剧(中路梆子,下同),都对马琪的艺术成长有过重要影响。他看过闫逢春演出的《火焰驹》《周仁回府》,感受到了舞台男性的刚劲奔放,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闫逢春的帽翅功,三次登门拜访,两次被拒,直到第三次才被接纳;他看过丁果仙演出的《八件衣》,领略到了须生行当的潇洒儒雅,丁果仙的唱腔、身段、造型,吸引他决定追随其后,成为一名丁果仙式的须生演员。

图片

阳友鹤(左)演出川剧《秋江》剧照

图片

闫逢春(中)演出蒲剧《周仁回府》剧照

图片

丁果仙(右)演出《打金枝》剧照

在多事之秋的年代,马琪的艺术人生与同时代戏曲演员一样,也经历了不公正“待遇”和遭受过批判,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舞台,一直在“自我改造”中,坚持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出了一个文艺工作者顽强的意志。

1978年,传统戏得到解放,马琪的艺术人生走上了巅峰。首先是由其多年打造的《寇准背靴》易名《寇准访帅》,拍摄成了曲剧电影艺术片;接着率团晋京演出,在业界和观众中引起不小的轰动;退休之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培养弟子,先后被授予曲剧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剧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

马琪先生生活照

该书围绕书名,对曲剧《寇准背靴》的创排、打磨过程以及艺术特点,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艺术图解。马琪的刻苦钻研,杨兰春的加工整理,还有一批文化名人的具体指导,使得《寇准背靴》逐渐完善,成为马琪的代表剧目,也成为曲剧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剧目。剧中的人物塑造、表演技巧、人性张扬和艺术价值,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作者李学庭是老戏剧工作者,与马琪有过工作交集;作者胡顺建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青年戏曲爱好者,见过舞台上的“真神”马琪。二人合作,使得这本传记体著作,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还有史料性。其中,对川剧、蒲剧、晋剧的介绍与评价,十分中肯,且不回避对曲剧和马琪表演艺术的影响。收入的川剧、蒲剧、晋剧等艺术家的演出剧照,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彰显珍贵,极具收藏价值。

图片

作者李学庭(右)/胡顺建(左)与马琪先生(中)合影

总之,很喜欢《“活寇准”马琪》这本书。它的写法比较独特,在结构布置上,比较好地解决了成书之时,马琪已经高龄,许多史实无法与本人核对的难题。作者虽然在书中几次提到希望“方家”或“有识有心之士”进行专项研究和补充完善,其实这是一个谦虚的说法,因为它已经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马琪“灯塔”般的艺术人生,也看到了曲剧马派艺术的生生不息与有序传承。

祝福曲剧有了这样的人物传记;祝福马派艺术代有人才,再创新业。

2022年10月3日于太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