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乡愁》教学反思
2022-12-30 | 阅:  转:  |  分享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2.抓住这
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此
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
园 ]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
师总结归纳的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 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反复诵
读,整体感知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提问:作者
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二
、师生互动,想象构图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2)请同学说出自己
的联想。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
积累。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
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
容理解上的重难点。(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2)
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课
堂练习]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别
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课堂小结]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
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课后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时间 空间 乡 愁小时候 母子异地 邮 票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 票 真挚的感情后来 坟墓内外 坟 墓 鲜明的意象现在 海
峡两岸 海 峡乡愁是数量词 叠词我在这头 在那头 优美的韵律《乡愁》教学反思「篇二」《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
》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
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赏读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
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
都要把握。品读即走进诗人、走进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
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
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
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
,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
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
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注意内容前后的衔接,板书的设
计,诗歌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让知识前后连贯。
但课后发现这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说得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少了些,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诗意,而且板书的设计还应更合理。赏读环
节就是鉴赏诗歌的环节,所以我把它也称为“寻美”过程,希望学生能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语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
:《乡愁》诗美在长句短句的变化错落上;《乡愁》诗美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美在数量词与叠词的运用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上
;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画面上但由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这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回顾这节课有得有失,我还应不断总结、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
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教学设计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
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
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
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
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
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
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
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二、
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
表现在: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
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
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
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2、自学指导2中,处理
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
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
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三、课堂重建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
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
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
读,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
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
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学反思「篇三」《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由于是抒
情诗,所以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我希望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
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
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
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
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乡愁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认为,这节
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没有变,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赏析,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思
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
、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2、在学
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
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3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4、在学习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
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
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以后去摸索,去研究。学生们经过xxx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
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
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
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
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
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
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
,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
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
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
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乡愁》教学反思「篇四」《乡愁》是一篇充满
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
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
——赏读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教师指导学
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品读即走进诗人、走进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
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
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
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
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
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
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
注意内容前后的衔接,板书的设计,诗歌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既
复习了旧知又让知识前后连贯。但课后发现这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说得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少了些,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诗意,而且
板书的设计还应更合理。赏读环节就是鉴赏诗歌的环节,所以我把它也称为“寻美”过程,希望学生能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语运用、思
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乡愁》诗美在长句短句的变化错落上;《乡愁》诗美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美在数量词与叠词的运用
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画面上但由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这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回顾这节课有得有失,我还应不断
总结、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总以
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
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
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说实话
,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
究课文。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我根据自己在外地
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
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
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
实踏实了许多。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
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
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
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另外
,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
歌的美感分析等。三、教学效果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
基调。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在
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习“乡愁是什么
”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
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
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四、评课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
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
,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
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
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实说,这些意见真的非常
中肯,击中了我的软肋,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五、感悟上完这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上好诗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
己的一个潜能。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他让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朗读时缺乏感情,正如余
光中先生自己所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也明白要让十多岁的学生理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思乡之
情有些奢求,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思乡的沧桑和"落叶归根"却无法实现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意逃避了,我对学
生进行的感情引导不够。今后我会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
识的匮乏和思考问题的浅薄,我还常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深入一些,可连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颜!知识体系确实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经迫在眉睫
了!否则我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师只能教出落伍的学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冲冲电了,多跟我的老师学学,我相信
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乡愁》教学反思「篇五」《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
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
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
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一、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
成了。1、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
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2、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
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己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
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3、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
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
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
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
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三、课堂重建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己。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8503v...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