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安泽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2-12-30 发布于山东

      安泽县以地处安吉岭和泽泉之间得名。

      西汉时在今安泽境内置氏县,这是安泽境内首次置县;北部地区归属毅远县(治沁源),都隶属于上党郡。东汉时,改氏县为猗氏县;北部仍属毅远县,属上党郡管辖。新莽时曾改"毅远"为"毅近",东汉又恢复旧名,三国时,今安泽仍归猗氏县和毅远县管辖,隶属于魏国的上党郡。西晋时,废猗氏县和毅远县,今安泽并入襄陵县(治所在今襄汾县新城镇古城庄),隶属于并州平阳郡。西晋建兴四年(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刘渊时,今安泽仍属襄陵县,隶属雍州(郡治平阳县)平阳郡。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刘曜迁都长安,建立前赵,设置冀州(治今安泽县),今安泽属冀州。东晋咸和四年(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冀州被废。此后,平阳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秦所占有,今安泽一直并入襄陵县,隶属于平阳郡管辖。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基本上统一中国的北方。北魏之初,今安泽从属于平阳郡禽昌县和襄陵县管辖。"孝昌之乱"后,山胡占领吕梁山区,北魏的行政区划变更频繁。建义元年(528年),北魏在原猗氏县故地周围设置了四个县:割禽昌、襄陵两县之地设置冀氏县(治今安泽县冀氏镇),合阳县(治今安泽县杜村乡河阳村),分禽昌县置义宁县(治今安泽县和川镇),安泽县(治今古县岳阳镇),安泽县名始于此时,相传因县城在安吉岭和泽泉之间而得名。同时分平阳郡设置冀氏郡,郡治冀氏县,领冀氏、合阳两县;义宁县和安泽县归义宁郡;冀氏郡和义宁郡隶属于并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东魏建立;次年,西魏建立;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魏时,冀氏县和合阳县仍属冀氏郡,义宁县和安泽县隶义宁郡,两郡隶属于晋州(治今尧都区)。北齐时,废冀氏郡,将合阳县并入冀氏县,冀氏县改属义宁郡;义宁县和安泽县仍属义宁郡,义宁郡属晋州。北周时,今安泽的行政区划同于北齐。在隋文帝时,今安泽属于晋州,在炀帝时属于临汾郡。开皇三年(583年),废义宁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宁县名为和川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安泽县名为岳阳县(仍治今古县岳阳镇),因其在霍太山(又名"太岳山")之南而得名。大业三年(607年),和川县并入沁源县。隋炀帝时,冀氏县和岳阳县隶属于临汾郡,和川县隶属于上党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沁源县置和川县(治今安泽县和川镇),隶属于沁州(治今沁源县城);晋州和沁州隶属河东道管辖。天祐四年(907年),唐王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期间,今安泽的行政区划仍同于唐代。北宋初年,和川县仍属沁州;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沁州废,改属晋州;熙宁五年(1072年),和川县降为和川镇,隶属于冀氏县,元祐元年(1086年)又升为和川县;冀氏县、岳阳县、和川县三县基本并存,均隶属于河东路晋州,政和六年(1116年)升晋州为平阳府。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北宋,北中国成为金朝的地盘。冀氏县、岳阳县、和川县三县并存,均隶属于平阳府,平阳府隶属于金的河东南路。金天兴三年(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北中国归于蒙古。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省并冀氏县入岳阳县;至元三年(1267年),又在今古县岳阳镇重置冀氏县,并且将岳阳县和和川县并入冀氏县;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改冀氏县名为岳阳县(治今古县岳阳镇)。至此,冀氏、和川、岳阳三县终于合并,形成新的岳阳县。岳阳县隶属于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年)因大地震,平阳路改名晋宁路,直属中书省管辖。明初,改晋宁路为平阳府,领吉州和岳阳等十县,平阳府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清朝时,岳阳县仍隶属于平阳府,平阳府隶属于山西省。

       1950年1月6日,成立临汾专区,安泽属临汾专区。1951年5月,安泽县移治府城。1954年9月10日,临汾专区、运城专区合并设立晋南专区,安泽县属晋南专区。1967年5月10日,晋南专区改称晋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3月,晋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分为临汾地区革命委员会和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安泽县属临汾地区革委会。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成立古县,同时将屯留县良马公社划归安泽县。1978年,临汾地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安泽县隶属临汾地区。2000年6月23日,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安泽县隶属临汾市。

       境内有安泰山、青松岭、麻衣寺、郎寨塔等名胜古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