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是明代画家谢时臣的作品,名为《江邨雪景》。乍一看,这就是一幅普普通通的雪景山水。如果非要挖掘一点儿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仿南宋院体画风,可以看出画家的扎实功底。倘若了解明代绘画,就会发现这幅画的与众不同。谢时臣生活在明代中期,他是苏州人。从画风上看,他不属于吴门画派,也不是画坛浙派。他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不盲从不妥协。 谢时臣这个人有些傲气,从画中就能看出来,他骨子里透着清高。先看几个细节,他用工细笔法强调主观意兴,用雪景山水抒发高雅情怀。他用的方法,摆脱了元人意笔的影响,从形似入手强调感情。谢时臣也在追求笔墨情趣,他看中雅俗共赏,气韵悠长。 谢时臣 江邨雪景 为了更好地表达创作意图,谢时臣反复强调山水与人物的关系。画中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线索,好像一篇完整的文章。画中共有三组人物,其状态分别是,渔夫晚归,倚窗赏雪,雪中访友。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物,在山水空间中发生了联系。 倚窗人看渔夫,访友者寻赏雪人,画中人的行为动作与环境相互融合。他在继承画坛浙派风格的同时,强化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他用传统技法,描绘世俗社会,让山水画变得亲民。 谢时臣 江邨雪景 局部 明代中期,江南一带的富民阶层成了艺术作品的主要购买者。谢时臣在创作中投其所好,考虑欣赏者的感受,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创作。也许是因为他把艺术创作搞成商品买卖,同时代的画家对他评价不高。有人说他的作品粗陋,不及沈周等人。 吴门画派也为富民阶层服务,不过他们带有明显的引导,不像谢时臣这样有迎合的趋势。到底该如何处理画家和市场的关系,或者画家和欣赏者的关系?谢时臣的做法是否正确?从吴门画派的崛起就能看出来,谢时臣选择的方向不被主流认可。 谢时臣 江邨雪景 局部 幸好他技法高超,哪怕受到打压,也能被后人从历史中找到。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作品,通俗反而是他的优点。经济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发展,画家有幸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会面临很多“诱惑”。 谢时臣没有守护文人画的审美情趣,他想走出一条新路。想要创新,先要对画家气质进行培养,包括艺术境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谢时臣从作品的叙事性风格入手,让院体画风有了亲民的特性。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创新者。 谢时臣 江邨雪景 局部 很多时候,创新未必成功,谢时臣原本打算扩大作品的影响力,结果被人扣上了一个“俗”的标签。强调熔铸学养于绘画中的明代画坛,肯定不会接受他的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