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快转型升级 发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昵称71627124 2022-12-30 发布于北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且在五大政策组合中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

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供给端加快恢复,带动需求扩张和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而且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定调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只有建设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国内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在规模上再上新台阶,在效率和效益上也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只有扩大高技术的产业规模,我们的产业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去占领市场,才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利润。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还有相当大部分依赖进口。

“当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需求是国内产业无法满足的。如果我们建设起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发展还能满足一部分国际市场需求的话,我们的产业在国内外都能立得住脚,就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强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张永军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磊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物质支撑;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有效手段。

基础良好,但风险和挑战犹存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农业、工业、科技、交通、金融、网络、数字、能源等重要产业的大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条;重点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

“我国产业发展总体来说是世界上最强的,我国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处在关键和枢纽位置,产业体系和产值超越欧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些方面存在大而不强、有些环节存在'卡脖子’的瓶颈问题。”

在张永军看来,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一方面,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这对产业发展来说是很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强,规模优势明显,再去发展新产业,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具备有利条件。

谈及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刘慧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一是产业基础能力较弱。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尤其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配套领域的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得优势。二是产业链控制力较弱。我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生态、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三是数字产业传统产业融合不充分。一方面,大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基础薄弱,多数仍停留在信息化初级阶段,数字技术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政策供给力度不足,对其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限制。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相关统计显示,传统产业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传统产业还是整个工业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动能可以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原材料支撑,离开了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能力将不能完全发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这10年来,我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推进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相关企业能耗、水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

在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塑背景下,加快补足新兴产业的关键短板、强化薄弱环节,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近两年来,中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增势强劲,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力量。2023年,要继续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任务,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强大带动能力,成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重大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产业链攻关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在很多领域也出现了创新技术研发成果显著、但应用场景不足的问题。”张永军表示。如何使得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张永军说,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做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去推广前沿技术的应用。

刘慧琼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夯实大国制造的基础。在继续做大制造业总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发展更加稳步。此外,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是科技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在王一鸣看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优化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要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为前提。供给端最重要的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要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活力和动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

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是未来的经济形态,也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核心枢纽。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现代产业体系是动态向前发展的。”贾晋京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是说整个产业体系的结构要符合当前现代化发展趋势。当前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主要是产业环节的现代化,以及产业系统和体系的现代化,主要是突出信息化,比方说人工智能、5G等。”

在贾晋京看来,在数字产业政策层面中国做的是最好的,最具有引领性的。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单独列出,数据成为了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有了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相应地就有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也才能进入全球领跑者行列。

张永军表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一批网络信息企业跻身世界前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目前,从国内来讲,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是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要力争'走出去’。”张永军认为,我国周边一些国家自身不具备开发数字化技术和发展数字经济的条件,应抓住这样的机遇,加快数字经济“走出去”步伐,通过数字经济“走出去”提升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带来一些新机遇。

“数字技术正在广泛地向各个产业、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深刻地重塑和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深化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推动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新业态新模式的场景应用,壮大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互联网医疗等数字产业,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发展新动能。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徐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