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女生不喜欢下棋,如象棋、围棋?

 象棋残局解析 2022-12-30 发布于广东

但凡是一个竞技游戏,女生都少;休闲游戏,女生会多。

当然象棋常常代表低端的街边摊,所以更为女生不齿。所以下围棋的好像比象棋还多些。要知道下棋的女孩子要么比较用功,要么纯粹娱乐。

下棋其实也是体力消耗一点不少,你偶尔玩一把无所谓,要是成为选手,巨累。一坐就坐10个小时,然后高强度的脑力活动,真的非常累人。关于实力的差异,无需多言,有各大赛事数据作为参考,男女棋手的实力差距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从世界等级分排名上就可以看出端倪,无论是各大比赛世界冠军的归属,还是等级分排名前十的兴衰更替,都很难看到女棋手的影子。

女孩对棋类感兴趣的少,拿它做职业的更少,甚至小时候父母支持女孩做棋类运动员的也少,再加上训练实在艰苦,自然而然女孩跟男孩下棋水平整体还是有差距(不排除有天赋异禀的女孩)。

男女分开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有男子比赛是禁止女子参加的,最后导致分开都是因为水平跟不上导致只能分男女,不然女子没人做这些运动了。

象棋缺乏小波尔加和侯逸凡这种级别的人物,所以顶级赛事很难看到女棋手的出现。目前的象棋一姐唐丹并不参加全国个人赛和象甲的男子组(都有专门的女子组)。不算最强的黄蕾蕾参加了象甲男子组。不过理论上来说除了全国个人赛和象甲等标准的“官方”赛事,其他比赛理论上都是不分性别的,参加的女棋手还真不少(虽然和男棋手对抗的战绩,以及名次都乏善可陈)。唐丹可能是历史上最强的女棋手,但抗衡男子二流大师都有点勉强。

围棋的话,历史上真正能和男棋手抗衡的也就是芮乃伟和崔精两个,她们参加的男子比赛应该也不算少,也取得过一定成绩。不过其他女棋手就乏善可陈了。

造成这样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归结到智力的差异上,因为围棋从来都都不是一个单单比拼智力的体育项目。

比如日本围棋称霸世界的时期,就出现了很多“长考大师”,代表人物有岩崎健造、木谷实等等,他们的坐功十分了得,常常为一手棋殚精竭虑,思考长达十几个小时之久,从这一点来看,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力,是很难笑到最后的。

而心理层面的波动也会对生理层面产生影响,“耳赤之名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棋局中本因坊秀策祭出第127手大局观卓绝的妙着,幻庵看到此手,表面八风不动,心中却已是风起云涌,一时两耳发赤,最后果不其然这局棋被逆转落败。

从上述的种种影响因素来看,女性棋手难免在这样的心理生理双重对抗中处于下风,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棋手的战绩很难到达独步天下的境界(反观围棋手吴清源、李昌镐、李世石和柯洁;象棋手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许银川、吕钦、王天一、郑惟桐等都可以算作是统治过棋界的“孤独求败”式棋手)。

如果女性棋手在大赛中一直得不到问鼎的机会的话,无论是对于女棋手这个圈子本身还是对于后来者来说,她们的积极性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试想,一个赛事如果夺冠概率寥寥,参与者还会积极踊跃地去准备吗?那些想要让女孩子进入职业领域的家长们会不会徘徊观望、心生顾虑呢?这就如同中国乒乓球一家独大,其他各国夺冠概率渺茫,甚至无法从奖牌中分一杯羹,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队的“压制”下,处境是相当尴尬的,所以中国队制定了“养狼计划”,向国外输送了很多乒乓运动员,从大局来看,这对保持各国整体竞技水平是有所裨益的。

即使抛开上面提及到的种种对女性棋手不那么有利的因素,仅从当前的大环境而言,女性棋手本来就少,基数自然就小,这就相当于两个金字塔,一个塔底大,一个塔底小,塔底大的基数大,相当于男性棋手,反之亦然。那么这两个金字塔所能达到的高度会是一样的吗?结果不言而喻。

当然,从战绩上来看,近代围棋的几十年里,不乏厉害的女棋手,比如当之无愧的棋界木兰芮迺伟就是这样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女九段,参加高手云集的“围棋世界杯”应氏杯,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四强,这样的佳绩至今无人超越,甚至没有女棋手再度追平过,顺带一提,那届输给她的棋手中,包含有一位17岁的小将,这位年轻棋士在黯然离场时向父亲哭诉“不想再下围棋了”,他就是日后的“石佛”李昌镐。

总之,棋类比赛分性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整体实力的巨大差距(这里不讨论这种巨大差距的成因),绝大部分女棋手都不具备和男棋手抗衡的能力,她们自己也不会参加那些顶尖的男子赛事,专门设立女子组是对她们的尊重。不过只要女棋手有小波尔加和侯逸凡的本事(用成绩说话),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参加任何男子赛事的,也有很多赛事本来就是不分性别的。一方面是受棋界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男女在各个层面上存在天然差异,造成男女棋手的竞技水平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单独设置女子组也就成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