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国初期,她在义父著名琴师汪本贞先生的建议和督导下,改工唱老旦。汪先生慧眼识才,极富远见,他根据鸣华的天赋条件,和当时老旦行当人才匮乏的现象,才为她作出这样的决断。1950年底,汪先生又鼎力帮助15岁的赵鸣华拜在李多奎先生门下,深得恩师教诲。 那几年鸣华师姐常住师父家里,师父亲自拉京胡给她说戏,把自己的演唱技巧传授给爱徒“胖闺女”——师父、师母对鸣华的昵称。从继承李多奎老师的演唱艺术来说,首先她有一条得天独厚极具穿透力的好嗓子,高亮清醇,苍劲浑厚,高音不拙不噪,低音不漂不虚,气力充沛,天赋条件异常优越。另外,她有很强的悟性,再加上勤奋刻苦,自然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鸣华师姐向李老师学戏以后,艺术上突飞猛进。与“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先生同台演出于京、津、沪、汉等地。又先后与梁小鸾、蓝月春、冀韵兰、丁至云、赵慧秋、王则昭、朱玉良和于鸣奎等名家合作。擅演《钓龟》《行路训子》《哭灵》《遇后·龙袍》《望儿楼》《三进士》和《太君辞朝》等戏。1955年参加新疆西北军区京剧院,1963年调入哈尔滨市京剧团。除传统戏外,还演出了新编历史剧《春香传》和现代戏《苦菜花》等。 ![]()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哈尔滨市京剧团演出了《革命自有后来人》。梁一鸣饰李玉和,云燕铭饰李铁梅,赵鸣华饰李奶奶。她成功地塑造了以“唱家史”见长的革命老人的形象,赢得内外行的一致好评。徐兰沅先生当时在《北京晚报》发表评论文章说:“赵鸣华能在吸收青衣唱腔的同时,引用了净角的硬唱法,这样的吸收非常少见。经过糅合听来既熟悉又新颖,很感染人。”演出后,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而且周总理和郭沫若等中央领导人两度观看演出。剧中李奶奶的“我丈夫本姓李名叫有信”一段〔二黄〕唱腔脍炙人口。李多奎老师观摩之后,到后台祝贺她演出成功!后来李师又予以她逐字逐句的悉心指导。这段“唱革命家史”各地电台争相播放,并多次教唱普及,很快唱遍全国。 “文革”高潮中,我和鸣华师姐都去探望被毒打的恩师和师母。师徒抱头痛哭之后,我们劝慰老人要勇敢地活下去,相信有洗清冤枉的一天。遗憾的是1974年恩师离开了我们。后来落实政策,北京京剧院把李多奎老师个人的演出服装和砌末(道具)30余件退还给家里。为了表示对赵鸣华传承李派艺术的鼓励,师母和子女们一致商定,把老师的这批珍贵遗物赠给鸣华师姐,以继承先师衣钵。当时选择被赠与者的条件是: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亲传弟子,身材穿着合体,与师门情深意笃者。每当鸣华师姐穿着恩师的服装登上舞台时,大家仿佛又看到了李多奎先生的身影。 鸣华师姐的演唱,在继承李派路数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自己嗓音醇厚响亮、脆美甜润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她既苍劲磅礴又玲珑巧俏的演唱风格。多年来无论是业务演出、公益性专场,还是历次恩师的纪念活动,我和鸣华师姐都经常合作,使我受益良多。前不久她录制出版了《京剧老旦名家赵鸣华演唱精选》专辑,令我惊叹的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那清醇圆润的歌喉、明晰沉重的吐字、夯实巧妙的用气、委婉自如的行腔,尤其是高亢激昂、扶摇直上的“嘎调”,宛如清泉直射,余韵绕梁,耐人寻味。 宝刀不老的赵鸣华师姐,是恩师李多奎先生的优秀传人之一。希望她以天赋佳喉,多多传承李师盛年的唱腔和唱法,以飨观众;并且广育桃李,使李派老旦艺术发扬光大。愿鸣华师姐永葆艺术青春! ![]() 1983年,赵鸣华的师母与全家人一致商议,决定将李多奎生前的演出服装和砌末30余件全部赠予赵鸣华,以继承李多奎大师的衣钵,并鼓励赵鸣华将李派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赵鸣华不忘恩师的嘱托,“认真踏实地演戏、正直清白地做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