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巴罗萨行动前夜,主动投奔苏联红军的德国大兵,后来结局如何?

 水寒烟 2022-12-30 发布于江西

看过苏联著名二战电影《莫斯科保卫战》(1984)的影迷想必都对影片开头的一个场景有印象:1941年6月21日午夜,距离纳粹德军380万大军入侵苏联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了,一个德国兵突然在夜幕的掩护下只身泅渡过苏德控制区交界的布格河,并对发现他的苏联红军边防军哨兵喊道:“别开枪,我是一名德共成员,有重要情报向你们汇报!”

图片《莫斯科保卫战》剧照:德国兵渡过布格河来降

时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文化副长官赫鲁晓夫在接到前线的汇报电话后,连夜赶到捷尔诺波尔指挥部,与方面军总指挥基尔波诺斯上将一起审问了这个德国逃兵。据逃兵透露,22日凌晨三点,德军及其仆从军将对苏军发起全线进攻,现在所有部队已经上了前线,每人派发了三天的口粮,所有火炮旁也都堆积了几个基数的弹药。

当问道他为什么要叛逃过来给苏军通风报信时,这个德国佬解释道,他以前是德共成员,是个反法西斯分子,反对希特勒的军事冒险主义,在他看来“希特勒的失败就是德国人民最大的胜利”。赫鲁晓夫觉得事关重大,连夜将该情报汇报给了莫斯科。

图片《莫斯科保卫战》剧照:西南方面军向莫斯科汇报情况

图片

对于这个德国逃兵的提醒,斯大林显得将信将疑,因为从纸面数据来看苏军西线兵力并不输德军,德国人怎么会冒这种军事危险?他害怕这是德军派出的间谍,因此只是下令前线各部做好战备工作,面对德国人的挑衅严禁开第一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命令,很多最前线的苏军值班部队已经无法收到了——很多电话线已被德国人派出的特工给切断。

图片《莫斯科保卫战》剧照:统帅斯大林对情报将信将疑

虽然电影拍得很扣人心弦,但这个历史小片段是确有此事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这位主动来投奔的德国大兵的真实姓名叫阿尔弗雷德·利斯科 (Alfred Liskow,也写作Liskov或Liskof),1910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曾在30年代初期加入过德共,战争爆发前是科尔贝格市的一个家具厂的普通工人,1939年应征入伍。

虽然自纳粹上台后,德全国性的组织就已经被强制解散,但还有不少地下小组以各式各样的团体名义活动着,利斯科加入的是一个名为红色前线战士联盟的小组,并是该小组内的积极活跃分子,激烈地反对希特勒的统治。这一观点或许也深受其父母的影响,他的父母也都非常讨厌希特勒,并打心眼里亲近和热爱苏联。

图片阿尔弗雷德·利斯科

巴巴罗萨行动前夕,利斯科在德军第70步兵师222步兵团服役,由于不想和苏联人民作对,他才于当晚九点悄悄离开部队,之后的展开就如本文开头所示了。利斯科在叛逃后,他的妻子、孩子和父母仍待在德国,毫无疑问他们将遭到纳粹的迫害,但在他看来这种牺牲是值得的——虽然他的警告实际上并未帮上苏军什么忙。

由于战争的爆发最终证明利斯科的警告是对的,之后他便在苏军宣传部门工作,与其他德国反法西斯分子一道印制传单,号召德国兵们不要为希特勒集团卖命,并调转枪口投奔到苏军这里来。本来德军还以为利斯科早已在6月22日的战斗中阵亡,但很快他们就收到了铺天盖地的写着利斯科名字的宣传单,为此他在缺席审判中被以叛国罪之名除以极刑。

图片

印有利斯科名字的苏军宣传单

人们对利斯科弃暗投明之后的经历知之又少,他似乎后来还加入了著名的第三国际,却和国际领导人曼努尔斯基、陶里亚蒂和季米特洛夫发生了观点上的冲突,他们居然指责利斯科是纳粹同情者。1942年1月22日,利斯科被苏联内务部逮捕,由于在关押期间出现了精神上的状况,他又于次年7月被转移到西伯利亚的某处营地,并似乎于当年年底在那里去世。

事实上,利斯科并非唯一一个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夜投奔苏军的德国大兵,另一个名叫威廉·科皮克(Wilhelm Korpik)的德国兵也跑到了西南方面军那里,当然也有资料说这个科皮克早在18日就跑了过来,或许是因为投奔过早的缘故,科皮克很快就被苏军当作德国间谍就地处决,以至于后来人们连他的年龄和部队番号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入伍前曾在柏林当过工人。

图片同样当过二战逃兵的东德上将凯斯勒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利斯科知道以后会被送到西伯利亚,他还会主动投奔过来吗?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不过不得不说他和皮科克在时间点上选的确实不太好,如果他们投奔过来的时间能稍微再晚点就好了,比如1941年7月15日在别列津纳东岸桥头堡巡逻时携枪投苏的德国兵海因茨·凯斯勒(Heinz Keßler),同样是前德共成员出身,后来就混成了东德上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