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代,王海容第一次到中南海,毛泽东好奇:你这个人挺怪的

 明日大雪飘 2022-12-30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前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季范到北京开会的时候会被毛泽东挽留住下来,之后王海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她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王海容睁着懵懂的眼睛询问:“该怎么称呼这位亲戚?”大人告诉她:“应该称呼“主席公公”(湖南话称祖父为公公)”。

第一次见面,王海容一点都不紧张,大人们在丰泽园的颐年堂聊天,她就自娱自乐自己吃着玩着,有时候则是左顾右盼,表现得非常自在。

临走的时候,毛泽东也对这个小家伙的表现非常的好奇,所以询问道:“你这个人挺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面对毛泽东的问话,王海容是怎么回答的呢?

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王家有个女儿名为王海容,她的这个名字是爷爷取得,意思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们希望这个女儿能够胸怀四海,博学多闻,

文章图片2

毛泽东合照

然而,让所有人都惊呆下巴的是,这个姑娘并没有考入什么名牌大学,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

王海容上中学的时候非常的勤奋,小鼻梁上每天都架着一副白边眼镜,手里则是捧着书本埋头学习,对于她没有考入大学,也有很多的猜测,是不是因为高考失利,所以没有考出平时的水平。

其实,虽然当时的招生老师对于考试的把关很严格,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靠着走后门进去的,但是,王海容在升学的时候,并没有利用毛泽东的“后门”,因为毛泽东一直以来都在提及,不能搞特殊化,王海容也做到了这一点。

说到王海容和毛泽东的关系,可以说,王海容是他的表侄孙女。

王海容的父亲是王季范的独子是王德恒烈士。红军长征抵达陕北以后,王季范知道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中共领袖,于是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了延安,其目的是想让儿子为国家为抗日贡献一份力量。

文章图片3

王季范和毛泽东

之后,王德恒在毛泽民的介绍之下入党,并在抗大毕业以后被派到老家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41年,王德恒在桃花江坐渡船时不幸被特务发现并追捕。他的水性很好,本来想着跳船逃生,却意外被子弹击中牺牲,这一年他才30岁。而他的两个孩子,王海容3岁,王起华才1岁,也因此,这对姐弟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的记忆。

小时候,王海容被人们称为海伢子。她在外公家一直住到抗战胜利才回到长沙上小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文家公公对海容说:“海伢子,我们去北京,你要么子东西啊?”王海容甜甜地回答:我要大苹果。她听说北京的苹果又大又红,好吃。文家公公又说,你怎么不写封信给三爷爷啊?

这是王海容第一次听到三爷爷这个称呼,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称呼和陌生的人。

文章图片4

王季范和王德恒

不过,王海容还是给这位没见面的长辈写了一封信,一是问候,二是想要一个篮球,那个时候王海容还是校篮球队员。王海容每天都期待他们回来的那一天,结果,等到文家公公从北京回来,只带回苹果,没带回篮球,王海容肉眼可见的失落。

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季范到北京开会的时候会被毛泽东挽留住下来,之后王海容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她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王海容睁着懵懂的眼睛询问:“该怎么称呼这位亲戚?”大人告诉她:“应该称呼“主席公公”(湖南话称祖父为公公)”。

第一次见面,王海容一点都不紧张,大人们在丰泽园的颐年堂聊天,她就自娱自乐自己吃着玩着,有时候则是左顾右盼,表现得非常自在。

临走的时候,毛泽东也对这个小家伙的表现非常的好奇,所以询问道:“你这个人挺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王海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说:“嘛怕你啊?也不会吃了我!”

文章图片5

毛泽东合照

毛泽东:“你给我写过一封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

王海容很显然还记得这件事:“我还向你要了个篮球,你也没有给我!”

已经走到门口的大人们听到这番对话,都回过头来,然后开始哈哈大笑。

1958年,王海容高中毕业以后,没有考上大学的她直接在北京化工厂当了三年的学徒,当时他们每月工资18元,中午饭和晚饭发饭票,每天一杯牛奶。虽然他们吃的不错,可是工作也着实累人,晚上经常加班,而且有时候还得支援别的车间。

几十斤重的蒸馏水瓶,王海容一个人在半夜里搬上搬下。这次的经历对于王海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工厂生活让她学会了独立应对许多事情。

三年徒工生活,并没有磨灭王海容的,反而让海容写出了一篇文章,那就是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我的经验》。

文章图片6

毛泽东合照

在首页目录中,王海容的文章标题用黑体标出,翻开文章,标题不是印刷体,而是手写体。首先是四个大字――“我的经验”;旁边明晃晃的是四个小字――“徒工王波”

关于王波这个名字也有由来。

团中央的刊物《中国青年》杂志那时候经常会接到一些工厂徒工的来信,因为一部分人不安心当徒工。更有很多人认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去当徒工是“大材小用”,是“屈才”。所以,为了给广大徒工和学生释疑解惑,《中国青年》便准备刊登有关稿件。

这份青年刊物曾请海容当通讯员,只是她没答应。海容喜欢自由的生活,可是,如果当上了通讯员则需要定期交稿。

当过徒工的海容,对于徒工生活有一些体会和感受,于是写出了《我的经验》初稿,不过,她还是有点不自信,又是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托叶子龙转交毛泽东给她进行修改。

两个半月后,毛泽东在来信上批示:“找王海容今天下午3时15分来这里一谈。”

文章图片7

毛泽东合照

得知这个消息后,海容高高兴兴的骑车来到中南海,并和毛泽东谈了几乎一个下午。毛泽东对海容在工厂的表现是满意的:当年天真地向自己要苹果和篮球的海伢子,已成长为光荣的劳动者。

因此,毛泽东仔细修改了稿子,还加入了不少自己的观点,并且专门写了编者按。

关于不署海容的本名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毛泽东对海容说:“要是别人知道是我给你写的编者按,别人找你怎么办啊?”海容从没考虑过这些问题,她也不知道怎么说了。毛泽东想了想,说:“那你就写徒工王波吧,波浪的波。”

又过了一个半月,1960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经毛泽东修改过的这篇文章。“我的经验”和“徒工王波”八个字都是毛泽东亲笔写的。

这篇文章发表不久之后,在毛泽东的建议之下,王海容重新选择了上学。

1960年秋季,王海容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她所读的是俄语系,其实,按照学校当时的教学方向来说,王海容毕业之后是要当俄语老师的,但是,她自己都从没有想过,临近毕业分配时走了一个“大后门。”

文章图片8

王海容合照

青云直上的外交部之花

其实,王海容在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以后,就不满足于只听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她的涉猎比较广,除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之外,还对哲学、文学以至于军事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她所学的知识除了俄语之外,还会拼命地学习英语、法语和德语等,这也为她日后在外交部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其实,王海容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毛泽东也和她因为教育的问题有过几次谈话。

王海容告诉毛泽东,他们班上有个同学爱看古典作品,大家忙着练习英语,他却看《红楼梦》。

毛泽东问:你读过《红楼梦》没有?海容说:读过。毛泽东又问她喜欢《红楼梦》中哪一个人物?得到的回答是――“我哪一个也不喜欢”。

文章图片9

毛泽东

毛泽东本人是喜欢看《红楼梦》的。所以,他开导海容说:《红楼梦》可以读,是一部好书。读《红楼梦》不是读故事,而是读历史,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你要不读一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

毛泽东还问海容:你们学校要不要你们读“圣经”、“佛经”?海容不解地说:不读,要读这些东西干什么?

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要做翻译,搞外文,又不读圣经、佛经,这怎么行呢?

他又问海容:你读过《聊斋》没有?得知她没有读过,毛泽东又介绍说:《聊斋》可以读,写得好……

可以说,在这些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之中,毛泽东对王海容之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4年,王海容从北京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她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被分配到中学去当老师,而是被内定到外交部去工作。

文章图片10

毛泽东合照

之后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王海容从俄语专业毕业以后,又被派到北京外语学院去进修英语,她本来就有极好的英语基础,所以,这一年的进修使她的英语水平更加不错。

就在进修结业的前夕,王海容接到了一则通知:毛泽东要接见她和另外三名同学,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王海容激动的不得了,虽然他们是亲戚,但是,这可是毛泽东第一次正式的接见她,也是第一次正式同她交谈,也是这次的谈话之后,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被广泛传播,两人之间的亲戚关系也被世人所了解。

王海容可是中国外交部的五朵花之一。

进入外交部以后,王海容接连升了好几级,可以说是直上青云。

小东梅!叫我海容姐姐

虽然王海容在工作上面春风得意,但是,她在感情方面却一直没有归宿。

大学时候的王海容也是妙龄少女,再加上她身上文静的气质,更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魅力,也吸引了不少的男生。

文章图片11

出于对王海容的迷恋,有一个男生壮着胆子给她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并悄悄地塞在了王海容的笔记本之中,结果,王海容却将这封信当众撕了个粉碎,在这之后,所有的男生似乎被打击到了一般,对她敬而远之,

不过,在这之后,即便王海容无心自己的婚事,还是有不少人给她投递信件,这些求爱求婚的信件一封接一封的被送到她的手里,可是王海容却古井无波,只是将这些都锁在了抽屉里面,她也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信封里面的文字。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王海容也遇到过让她手足无措的人。

有一次,传达室又给王海容送来一封信,结果,她身边占了一个喜欢八卦的工作人员,直接就开口问道:“海容,是不是又有向你求爱求婚的信呀?”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他们都以为王海容要发火了,毕竟这样的话确实不适合放到大庭广众之下说,结果,王海容不但没有恼怒,反而笑着说:“这一点也不奇怪,不新鲜。有一次,大门口还找上来一位自称是我丈夫的男人哩!”

文章图片12

老年王海容

王海容说的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有一个对王海容仰慕已久的退役飞行员,先后给她写了好多封求爱的信,然而王海容对他并不感兴趣,所以将这些信都束之高阁,也没有给他回信。

结果,这位飞行员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欢喜,决定要为自己的爱情争上一次。

这个人不知道王海容的家住在哪里,但是知道她的工作单位和办公的地方,他干脆直接找上了单位,想要直接和她面谈。

结果,还不等他雄心壮志实现,就被传达室的同志挡住了,因为这里不经允许,外人是进不去的。

“喂,同志你找谁?”

“我,我找王海容同志。”

“公事还是私事?”

“公事,不,私事。”

文章图片13

王海容左一

“你是她的什么人?”

“一般的人。”

“什么一般的人?那你等下班后到她家去找她吧。”

“不不,我是她的丈夫!”

这个飞行员的嘴太快,直接将自己幻想中的事情说成了事实。同时被吓到的还有传达室的同志,他知道王海容一直没有成家,但是也摸不准,万一他们是近段时间才成婚的呢?

所以,传达室的同志也不敢再耽搁,立刻说:“您等等,我马上给她打电话。”

电话拨通以后,门卫对话筒说:“海容同志吗?您丈夫在门口找您来了......”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门卫就直接熄火了,因为电话里传来了王海容斥责的声音:“什么?你说什么?我至今还是光棍女士另一个,哪来什么'丈夫’?你给我把他轰出去!讨厌!”

可以说,这位飞行员是出身未捷身先死,连告白的机会都自己白白葬送了。

文章图片14

1979年,孔东梅结束了在上海陪伴外婆贺子珍的生活,来到了北京父母家,此时,她的的外公已去世三年。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母亲李敏仍是在哀伤和忧郁中度过的。李敏并不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来看望她的人也为数不多。

大概是冬天,有一位客人穿一身半旧的绿色军大衣,她的嗓门高、语速快。她的年纪、个头都和李敏相仿。“这位阿姨是……”还不等孔东梅说完,且慢!李敏解释说:“不是阿姨,你――和她――同辈。”孔东梅愕然。“哈哈,小东梅!叫我海容姐姐。”

2004年,王海容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她又一次到李敏做客,还是那身蓝色便服,白衬衫领口的扣子总是系着;鼻梁上戴着一副白边眼镜,梳着三七分短发,一双布鞋,一切都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唯一的变化,就是头上的短发全部花白了。

不过,王海容和周围工作人员相处的都比较融洽,他们平时也经常会开开玩笑,有时候王海容也会开玩笑地说:“哎,怎么才能发点小财,脱贫致富啊?”身边人打趣说:“你呀,想发财还不容易?你认识这么多人,凭过去的老关系,走走内线,弄个批文什么的,还能不富?”话落,王海容立刻沉下脸色:“不义之财,我饿死也不要!”

文章图片15

王海容

也曾有人撺掇着她写一些回忆录,却都被她一一婉言谢绝了,这些回忆都被她自己所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