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孙宝明:原创作品系列

 当代文摘 2022-12-30 发布于河南



原创作品系列



文/孙宝明



本刊特邀专栏作品



抗击疫情

壬寅冬至泪凝言,

狂舞琼花遍地寒。

万众宅家齐抗疫,

灭绝鬼怪死无延。

  生活有伤痛,更有美好。你若开心喜悦,哪怕在冬日,也遍地是阳光!

冬   至

食饺康身暖胃寒,

医神仲景弃官缘。

集精伤病百方验,

救世民安悦过年。

【八寒】 (中华新韵)

壬寅年冬至晨笔,黑龙江虎林!
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煎    熬

网晓多人疫害招,

初期症状必高烧。

浑身酸痛难熬受,

盼死绝生气怒焦。

【六豪】 押韵(中华新韵)

雪舞神州

碧树琼花映日开,

堆银街巷筑洁台。

高山穹顶腊梅艳,

放眼神州遍地白。

【四开】 (中华新韵)

瑞雪兆丰年

驾雾腾雲四海游,

琼花尽舞境壹流。

慢山遍野银装裹,

飘洒俗尘好兆头。

【七尤】(中华新韵)

瑞雪兆丰年

驾雾腾雲四海游,

琼花尽舞境壹流。

慢山遍野银装裹,

飘洒俗尘好兆头。

【七尤】(中华新韵)

秋去冬来

冬临秋去雪飞扬,

尽染山林素妙妆。

百草枯残菊傲笑,

抢拍妍照记流香。

【十四唐】(中华新韵)

释义

流香——动词使用,表达香味的飘散流动现象。


本刊原创首发

—2022—

❀ 作者风采简介 ❀

★★孙宝明,笔名:日月,高级工程师 ,中文系毕业。曾在黑龙江粮食 、西部粮油科技等期刊发表数篇专业论文。诗文千余首(篇)散见《中国人民诗刊》《关东美文》《海外文学》《当代文摘》《作家周刊》《中国世纪文学》《龙江诗人》《大连文学》《辽宁文学》《北京诗词》《首都文学》《中国作家》《齐鲁文学杂志 》《 九洲作家》《大众诗刊》《荒土文学》《今日作家》《龙溪文学》等百余家纸媒期刊平台。



 


《当代文摘》编辑部

主编:黄山松 吴顺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