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底线思维,守护中医药文化安全

 智汇百川 2022-12-30 发布于河北

作者:朱紫祎(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许晓娜(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健康的独特优势。作为优秀传统与伟大创造的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更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

中医药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期,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课题。从文化安全的视角来看,在中医药前进的道路上,仍遇到了一些“拦路虎”。无论是韩国的“中医申遗”还是日本的“中医药专利注册”,无不体现出其他国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挑战。就目前来看,对于中医药文化安全的威胁主要体现:试图颠覆中医思维,特别对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与“三因制宜”的辩证性思维;试图窃取核心秘方,将中医治则与中药配方包装为他国的文化遗产;试图割断民族根脉,虚无中医药文化孕育与发展的历史土壤。因此,守护中医药文化作为守护文化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需要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党对中医药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医药事业发展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回溯百年党史,利用与发展中医药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举措。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引领之下,从《中医药法》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无不体现出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只有强化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汇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二是守牢中医思维的解释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黄帝内经》有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思维从根本上,讲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天文学家研究天体由五种能量构成一样,虽分为“二体”但情同理。疾病与健康在中医思维之中,是相依相存的阴阳两势,可以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维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中医思维还讲求三因制宜与辨证论治,治疗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为转移。医者张景岳曾提出,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只有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来看病救人,才能发挥好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如果以现代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来框定中医思维,用西医方法检验中医的有效性,甚至以西医标准来改造中医的诊断方式、治疗方式与医学人才培养方式,从根本上说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因此,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还是在传承方式与教学机制上,都需要突出传统医学的价值,辅以现代西方医学,而非本末倒置。只有坚持以中医思维方式来培养人才,改变中医药学的教育体制,才能更好实现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

三是掌握中医药守正创新的主动权。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守正创新,关键在于修炼内功,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故事。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都是靠中医药来治病救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中医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在现代社会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来验证某一病症时,无法做到中医的追本溯源,很多时候只能一叶障目。虽然量化与实证研究能够在事后验证中医药的疗效,但应坚持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主体意识,以实践即疗效,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坚持中医药事业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主要需要从三个方面掌握主动。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需要纳入国家机密的行列队伍之中。我们可以公开宣传治病的疗效,但不能无条件地公开核心秘方。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我们需要利用并推广中医药创新的思维防治方案,预防有害能量对人体的威胁。二是强化中药材的质量保障。中药材是中医治病救人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需要十分严格的种植和质量监督,否则后患无穷。三是加强对确有所长的中医人才的保护。一方面,对于从事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工作者,需要更加细化评价体系与对其科研成果水平的衡量。另一方面,对于实践应用的工作者,需要更加完善对其原创性贡献评价,更加健全政府表彰与社会褒奖相统一的中医药人才奖励机制,激励中医药工作者胸怀祖国、勇于担当,担负时代重任。

四是占领中医药宣传的思想阵地。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在当前中医药“朋友圈”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在提倡以开放心态促进传统与现代医学融合之时,我们更需要坚持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表明,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提出支持打造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举措。具体来说,当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是组建队伍。可以在全国分区设立“中医药守正创新区”,统筹利用各地确有所长的中医人才,并继续培养中医药的传承接班人。二是文化传承。除了中医人才队伍自身的学习传承之外,更需要利用好当前人民在“战疫”中对中医药的肯定,利用好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强化群众对中医思维与中医药文化的接受与情感认同。三是明确阵地。在世界各国使用中医药在互联网激发热议时,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对待中医药文化,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与管理。对待中西医治病救人的方法差异,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股脑地将中医药推至封建残余,也不能不加辨别地将技术层面的问题归为国家发展程度的差距,无条件地沦为现代西方医学的“附庸”。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才能更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群众期盼,增进健康福祉。只有守牢中医药文化安全,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把它发扬光大。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项目《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研究》(批准号2022DWT047)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