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起,全国使用一张医保目录,地方医保目录增补时代结束。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医保资金充裕程度不同,有些地方清退医保目录对企业影响明显。 “3年的清退消化期,有的企业市场份额直接减少1/2,有的企业去年还处于盈利状态,今年利润直接为负”。 至于完全被清退的时间,一位药企政府事务部的负责人表示,“还要看各地医保资金的充裕程度,我们时刻关注着负责省份每月的情况,现在制定销量计划有些困难。“ 2019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地方原有15%医保目录乙类药品调整权收归中央,拥有3年过渡期。 2023年1月为最后“消化”期限,大批药品被暂停医保报销,有些药品已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再战“国家医保目录”,但更多药品无缘医保,争取看向多元医保支付方式:商保与惠民保。 01 取消地方15%的增补权 被清退品种画像:注射液、中成药居多 自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发布后,各省医保增补目录相继出炉——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各省密集出台相应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一年时间,北京、甘肃、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西、宁夏、青海、上海、西藏、新疆、江苏、山东、安徽、辽宁、四川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发布了省级医保目录。 “以前允许省调整15%以内时,指省增减相抵不得超过15%,但各省一般都只做增,除个别后来曝出安全性有问题的药以外,不做减法。”一位过去在医保系统工作多年人士曾向财新网表示。 米内网2018年统计的19省医保增补情况数据显示,当时河北省增补中西药品数量为各省之最,达到635个。 从各地清退的药品来看,注射液、中成药品种较多,这些药品中大多临床价值和性价比不高,且目前已有新药或第二代药品替代。 上述药企政府事务部负责人表示,各地增补医保目录时,每个省的药企都盯着,各家药企的重点品种更是关注重点。 例如,各省地方医保目录里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一度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根据米内网2020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中成药“清热解毒用药”TOP20名单,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占16.74%,对应企业的重点品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相继退出地方医保目录。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超10亿产品中,共有37个为地方医保目录品种,合计销售额达769亿元。 不少品种几乎布局全国所有省份,单就2017年地方医保目录增补开始时,就有20余个品种进入超20省的医保目录,随着各地地方医保目录清退工作陆续“收官”,多数大品种已与医保无缘。 进入省市地方目录数量大于20个的品种 数据来源:医药经济报(不完全统计,2017年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