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钩沉】回望美稷

 昵称39335794 2022-12-31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回望美稷

图片

文/赵金贵

      两汉时期西河郡有美稷县,美稷就是今天的准格尔旗——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美稷县,属国都尉治。

                             —— 《汉书》卷28下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对匈奴作战取得“河南之战”的重大胜利后,取《诗经》中《小雅・出车》“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句,新开朔方郡,又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元朔四年(前125年),又析上郡东部、北部和太原郡西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西河郡领36县,美稷为其一。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发起河西之役,大捷直接的成果就是匈奴“凡四万余人,号十万”归降汉朝。汉朝廷“分徙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这样就有了五属国的设置。唐代学者颜师古注:“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汉书》100卷之卷六)。而“因其故俗”当为沿用、保留归附者的风俗、生活习惯,甚至“国号”。汉匈民族从此迈出走向融合,共同开发边疆的漫长而坚定的步伐。文中的“河南”在当时具有特定含义,来自《史记》:“秦逐匈奴,以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其地理位置至少包括今天阴山下、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西汉政府在西河郡美稷县设属国都尉统领军队,属国都尉是当地管理蛮夷降者的最高行政长官,级别待遇等同于郡太守。西河美稷也因此作为西河郡名县而载入史册,专家考证其地理位置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北古城。美稷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带,黄河大回折之内,两千多年前,这里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茂盛的场所,具备令南匈奴部落安居的有利条件,而且还能够让其保持稳定的发展。不过,我心里也曾这么想过:或许这里也是内附匈奴心中暗许之地?毕竟有秦末匈奴渡河南,与中国界于河南故塞的历史,这种记忆想必锲刻在了匈奴民族的脑海中。选择美稷作为“属国”安置地之一,是否也有汉政府顺水推舟,成全其美在其中?我就不得而知了。

图片

图/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西河郡。

来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17—18页

      进入东汉后,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50年),东汉王朝派遣中郎将段郴与副校尉王郁协同归附的南匈奴单于,在汉五原郡西部边塞八十里处设置单于庭,后又迁南匈奴单于庭到云中郡(今天的托克托县一带),旋又迁到西河郡的美稷县方才安定下来。汉庭规定单于率内附本民族部落在美稷县周边区域保持游牧生活,未经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同时,东汉政府在当地设立汉族官员担任的使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统领军队,以护卫和监督南单于庭,共同抗击北匈奴。正北、西北方向有云中郡、五原郡,不直接面对北匈奴势力,而是靠近汉中心,一旦有变,中央政府可以及时调兵弹压。史书记载中就有北匈奴寇五原、云中,南单于出兵阻击,汉政府及时派部队支援的数宗战例,此为护卫;另一方面,当时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样也没有那么坚固。《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与南单于不和,于是上书奏报南匈奴单于安国欲谋反,朝廷遂派军前来弹压。安国夜闻汉军至,大惊,弃帐而去。然后安国被其部下所杀,于是匈奴内乱,新降胡遂相惊动,十五部二十余万人皆反叛,立新单于,欲度漠北,为东汉大军败,前后凡斩万七千余级。导致这么大的战事,责任人自难幸免,遂有永元七年春正月“度辽将军朱徽、中郎将杜崇皆下狱死”。“永初三年(109年),南单于起反叛,攻中郎将耿种于美稷,大败,单于乞降。”这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发生在家乡的最早的一次平叛战役了。东汉末年,由于中央王朝的衰落,北部边郡内附诸部族叛乱不断,西北边疆又面临着羌族不断侵扰,审时度势后,东汉王朝做出了迁徙西河郡到郡南离石县的决定,匈奴单于庭也随后紧跟着迁移。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南匈奴单于呼徵与汉使匈奴中郎将张修不和,张修杀呼徵而另立匈奴右贤王羌渠为单于……种种记载无不透露着在那一段历史时期内,内附南匈奴叛服不常的历史事实,读来令人感慨。

      据记载,汉安二年(143年),美稷县内迁至今天的汾阳一带,《旧唐书》写:“汾州西河,汉美稷县”,当地至今尚存“上古池”、“下古池”这样的地名,有学者考,“池”乃“城”的讹音。后来在山西异军突起的“稷胡”,据说就是源于美稷之胡。再往后,有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而安置。五部的安排实质上剥夺了单于对匈奴本部的统治权利,任命权归政府,各部一律接受汉人司马的直接监督,从而改造部落组织为郡县领导形式。而底层匈奴民众与汉人杂处带来了生活、生产方式的趋同,相互通婚的扩大,以及文化的逐渐认同。及至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建伪汉政权,已经完全以华夏正统自居。围绕统治权的几度征战杀伐后,刘氏贵族阶层损失惨重。除少数远走他方,大部分匈奴民众则融入当地汉族社会和其他北方民族中,从此匈奴一族成为历史过往和故事,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

      两汉时期,西河郡美稷县在北疆地区占有极重要位置,中原王朝先设属国都尉治于此,将其行政规格抬高到郡守;后汉时更是选择这里安置南单于庭及其部众,无不高于当时的郡下属县。本来,谈两千多年前的地方行政区划,在今应该是书斋中的学问,茶余饭后的乐趣,至于其现实可见的遗存也早已历经沧海桑田,今人间或有幸窥探一二,蒙着厚厚的尘,难窥真容了,只是因了它和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令我不由自主再去那古书旧纸的字里行间仔细寻觅,倾听村中古老的娓娓道来,去揣摩古国昔日的模样了……

图片
图片

图|明长城  汤世光摄

图片

图|长城与黄河握手之地 

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东入湳水…湳水又东经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篇

      今人根据这条珍贵的记录,结合当时其他史料,考证得出汉之美稷县即今天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东北部一带。“美稷”得名绝非偶然,从赵武灵王始,经过秦的经营,再历秦、西汉中期的大规模移民、开发,使得鄂尔多斯高原出现了堪比关中的繁荣景象。当年家乡被命名为“美稷”,也一定与这样的历史进程有着莫大的关系。据考证,西河36县中,仅我们准旗附近就有美稷(县城有今沙圪堵镇纳林村纳林古城和今准旗暖水乡榆树壕村榆树壕古城两种说法)、乐街(原沙圪堵佛爷庙村、今沙圪堵双山梁村)、增山(沙圪堵镇纳林村纳林古城)、广衍(今纳日松镇川掌古城)、富昌(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古城乡古城)等县以及云中郡的沙南县(今十二连城乡古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在北部边疆置县必筑坚固的城池,所谓“垒石为城”、“筑城郭以自备”。当地居民平日居住在城内,出城外耕牧,一旦有警,立刻躲入城内。奈何当时岁无久安,于是也就居迁不定了,终被废弃了

图片
图片

图|位于十二连城乡的隋唐胜州遗址及碑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位于沙圪堵镇纳林村的纳林古城遗址及碑刻  王石均摄  

图片
图片

图|双山梁村地貌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

——《后汉书 ·郭伋传 》

      东汉时,时任并州牧的郭伋来西河美稷视察,与当地童子共谱“竹马之期”佳话:伋为并州牧,视察到西河。美稷童子百,木马路边排。事毕先日至,不忘竹马期。归来不入城,夜宿在野亭。关于郭伋事迹,《后汉书·郭伋传》中写:建武九年,郭伋任颍川太守(公元33年),招怀山贼,远近无不归附,一时地方晏然。建武十一年转任并州牧,当时的并州辖区为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一部。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他以高龄86岁辞世,帝亲临吊,赐冢茔地。推算一下,他当年到美稷考察时该是年过七旬的老者了,寿高位尊犹守信于童子,当在史书中特书一笔了。

      木马郭伋的记载令我浮想联翩。从战国晚期始,鄂尔多斯高原上交错有过林胡、楼烦匈奴等北方民族的存在。这里地广人稀,农业尚不发达。直到西汉为止,大概林胡、楼烦、匈奴、以及小而多的所谓“葆塞蛮夷”曾经活动于此。当然还有集中迁徙来的中原汉族人口。然而进入东汉后,家乡准旗的美稷城外道路上,竟然出现百名童子不约而同,骑木马迎郭伋的壮观场面,那应该不是官家刻意安排,但无疑传达出当地人丁兴旺的讯息。当时南匈奴单于庭尚未迁到家乡,史书中更没特别提童子的民族归属和彼此交流使用的语言,这种平淡无奇的记事风格一般可以解读为是沟通无障碍,当使用汉语了?至于各骑竹马,这又令人联想到当时家乡有竹林成荫,取用方便,这又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当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作物生长吧?而流传千年的中华民族骑竹马的风俗是否就是从美稷开始?这个我却无法妄下断言了……

      从公元前125年始,西汉在西河郡美稷县设属国都尉安置匈奴算起,到东汉建武年间(公元50年)设南匈奴单于庭于美稷县,最后于东汉末年内迁到汾河流域。冉冉三百年,家乡准格尔旗作为两汉名县——西河美稷有幸名载史册。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故乡准格尔旗——昔日的美稷又作为全国百强县在周边独领风骚。感慨之余,祝愿这方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部分图片来源于史志资料)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赵金贵,男,1964年生。对东方哲学尤其是日本哲学、宗教有一定的学习和研究,治学范围也涉猎中日文化、中日历史问题等。

图片

主办:准格尔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