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民谣

 触摸音乐Keep 2022-12-31 发布于辽宁

     上周,某奇艺综艺《我们民谣2022》开播后,后台好像一下子沸腾了,一天十几条留言想让我说说我怎么看民谣综艺的,想了好几天也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首先,我喜欢的民谣歌手都在里面;其次,中国民谣的天花板也都在里面;第三,要克制不能骂街。鉴于以上三点,这嗑我就不太会唠了。

     今天是2022年最后一天,本来要矫情矫情,但是矫情的事已经在前几天做完了,刚刚看完最新一期《我们民谣》,趁着热乎劲就跟大伙唠几句闲嗑,到不到、对不对的大家多担待。

     首先,《我们民谣》这个节目首发29组艺人到底有多少能称得上是“民谣”呢?从民谣升温那一天开始,就有多少披着民谣外壳的小清新青年男女一头扎进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概念里,但是这种偷换概念的结果是,我们谈到民谣还是老周、万总、小河、玮玮、钟飒、马条......这一批20年前崛起的老炮,而这二十年间出现的昙花一现的“伪民谣”们又有多少人能让人记住二十年呢?

     与其他音乐形势比,民谣的门槛太低了,1645、1345、1564......这些和弦套子想把歌写难听了太难了,真用这些和弦套子写出一首难听的歌才是高手,就是这样的门槛让一部分认识2000个以上汉字的,照着吉他三月通学会吉他的选手们提供了写歌的可能,确实“简单”与“难”并不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或是唯一标准,但是千篇一律的创作套路就不得不让人对其创作水准、创作初衷产生怀疑了。

     民谣的门槛低的同时,成本也低,一把吉他就可以搞定,想丰富一点加一支口琴,记住常用和弦,粗略的懂得这些乐器的原理,一个人就能完成一场表演。再往上加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样乐器都是锦上添花,但是民谣的起点多数都是一把吉他,所以这种买一把吉他就能搞创作、录制歌曲的形式让很多人能将自己的歌录成录音作品成为可能性。像这种形式不是起始于数字录音发达的现代,早在70年代,那些西方著名的民谣歌手的大作首次公布的录音作品不少都是用卡带机一轨录成的,说这个并不是在贬低民谣所谓的低保真制作。

     以上这些,造成了起点低、音乐外行和半吊子们愿意往民谣里扎,因为好骗的同时,“民谣”这俩字听起来确实比“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显得文艺且小众,于是民谣常常被人误解为文艺小清新,这从根本上掩盖了民谣的本质。

      以前写过一篇帖子,叫《民谣在中国》,其中表达过一个观点:民谣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如果人文关怀只是文艺小清新、蹩脚的爱情,那民谣便失去了它本来应当拥有的光芒了。

     我常说,旋律永远不是民谣的优势,甚至民谣本身是“难听”的,它的优势应当是歌词,带有观点的主旨、感人欢乐或是悲惨的故事,民谣本身应当是普通人意愿直白的表达,是普通人身边事的直白叙述,可以没有文采、也可以没有华丽的词藻,优先用口语、俚语表达.......这些才是民谣该有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听老周时才会一下子就理解他所要表达的心声,这是真正民谣的力量,反过来说你听到那些民谣小清新会有这样的触动吗?我想一定不会。

     民谣在形式上是平淡的,但是文字中是蕴含力量的,如果音乐是弱项,那就应当用那些有温度的文字作为支撑,这种此消彼长才是民谣的架构,音乐缺失、文字软绵绵,那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

     至于这个综艺,就不说了,一开始我以为不是比赛,就是一个民谣界的大趴,但是看完下期预告才发现,原来是比赛,有淘汰,这就又落入俗套了。节目组太坏了,按照他们请的观众结构,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老炮们被淘汰,小清新们被留下,到最后很可能一场“不欢而散”的聚会。

     不多说了,2022年的最后一天吐个槽,同时祝各位看官新年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