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不惜脸面哀求,但钱粮一事依旧无果,为何李自成却能一步到位

 综合历史 2022-12-31 发布于广东
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下场一般都不太好,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在他继位之初明朝已有大夏将倾之势。
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尤其是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在短短几年里就发展了起来,携数十万兵锋直指京城。
然而当时天灾人祸不断,国库空虚,崇祯帝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就算自知能力平平,他也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在这危难之际,想出了一个筹集军饷的办法。
根据史料,当时的崇祯帝确实是尽力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竟发下脸面苦苦哀求满朝文武,想让他们把家里的钱拿出来,以“募捐”的形式帮助朝廷渡过难关。
当然,这募捐只是说得好听,实际上就是借钱。按照崇祯帝的意思,这钱在日后国家富足了,还是会把钱还给百官的。但也许是当前的形势不被看好,朝廷上下几乎没人愿意出力,就连崇祯的岳父国丈周奎,只象征性的拿出几千两银子。
而周奎此人非常贪财,为敛财可以不择手段,这事在朝中人尽皆知,也就是说周奎非常富有。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李自成杀进京城后,在周奎家里搜刮出三百万两银子。
这笔财富差不多够辽东一年的军饷,但周奎在对女婿崇祯的苦苦哀求,作为国丈却无动于衷。也许是周奎这个代表人物不作为,于是朝中百官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因此到了最后,众筹捐款一事不了了之。但也因此有人疑问,崇祯帝作为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不惜脸面只为筹钱,是否太过仁慈?
为何不学后来的李自成,直接抄家来解决钱粮的问题?
根据史料,严格来说崇祯帝虽然爱民,但对官员并不宽仁。在崇祯帝继位之初,他认为魏忠贤是不稳定因素,便设计对阉党展开了清剿。之后由于官员的不作为,崇祯帝对百官失去信任,又频繁更换和下狱内阁辅臣,可见他并不是个仁慈的皇帝。
因此才会有人说,如果崇祯帝能像李自成一样,对官员们进行威逼,甚至严刑拷打,想必军饷一事轻易就解决了,因为早已腐朽的朝廷官员都是一群“软骨头”
那么,为何崇祯帝在此事上一点都不强硬?
其实,不是崇祯帝也想强硬,但相比明太祖朱元璋,无论是手腕还是威望都不及,当初朱元璋整了一个“洪武四大案”,屠杀了大量官员,然而就这也无人敢有异心。
再看崇祯帝在位时期,手下官员私底下小心思不断,导致皇权难以施展开来。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崇祯帝先杀了魏忠贤是一个败笔。
虽然天启帝的能力很一般,但毕竟是正统继位的皇帝,对某些问题看得很清楚,比如魏忠贤代表的是整个阉党,而不是个人,所以魏忠贤不能杀,或者是不能先杀。
天启帝是经过考量的,留下魏忠贤利大于弊,因为阉党终究只能效忠皇帝,如果崇祯帝继位后不前来依附,必然斗不过东林党,而阉党最先遭殃的必然是魏忠贤。
虽然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但崇祯帝没有自己的班底,继承之初必须得仰仗魏忠贤,只要将整个阉党收归己用,自己根基稳固之后,除不除掉魏忠贤又是另一码事。
由于魏忠贤的死,崇祯帝继位后手中权力一直不大,手下多数官员并不怕他,时常阳奉阴违,就算他想培养自己的班底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只要崇祯帝提拔“自己人”,想将他们作为自己的班底时,他们就会被东林党弹劾。
今天也许是弹劾强抢民女,侵占良田,明天就是弹劾鱼肉乡里,贪污受贿。
要知道当时的官员就没有一个是“清清白白”的,加上崇祯帝又是个多疑的人,对官员的信任很低,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继位以来身边并没有什么可以依仗心腹大臣。
题外话,当初有几个还算忠心的大臣,提议迁都到南京,实在不行还可以把太子送过去。
但由于崇祯帝的疑心病,一直害怕自己成为另一个唐玄宗,连儿子都不信,导致此事不了了之,如果崇祯帝同意迁都,就算京城失守,也许还能留下半壁江山。
崇祯帝优点不少,比如一生节俭、天子守国门等等,但犯的错误也不少,比如太早除掉魏忠贤,让自己没了依仗,有什么想法总是施展不开。
然而国家的运转,又必须依仗这些听调不听宣的官员,因此崇祯帝在筹集军饷时,强硬不起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反而是李自成,他原本就是起义军,杀贪官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像崇祯帝那样顾虑重重,在解决钱粮问题上,直接抄家灭族一步到位。不知你们的看法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