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曹公三次暗示他的死因,薛宝钗以此痛击林黛玉

 青溪话红楼 2023-01-01 发布于河北

林如海是探花出身,被皇上钦点巡盐御史。这位青年才俊意气风发,前途无量。林如海官场得意,家中却仿佛中了蛊,不幸接踵而至。

先是唯一的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夭折了,接着夫人又突然病逝。剩下一个女儿林黛玉体弱多病,被外婆家接进京城。林如海历经生离死别,自此剩下一个人孤军奋战。

第三回林黛玉进京,第十二回传来林如海重病的消息,黛玉回去探父。黛玉走后,秦可卿去世。秦可卿葬礼期间,传来林如海死亡的消息,林如海是在九月初三日巳时殁的。

林如海、秦可卿、贾敬葬礼对照

秦可卿的葬礼极其隆重,四王八公家族都来参加葬礼。林如海那边则悄无声息,非常简单。

第十四回标题点明,林如海是“捐馆扬州城”。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他以身殉职,却没有得到皇帝任何形式的嘉奖和追赐。贾敬只是一介白衣、无功于国,皇帝竟然给予“以上例赐祭”的死后哀荣。

赐葬是古制,王公大臣死后,丧葬用费得到皇帝恩赐或遣官致祭。此制始于汉代,清沿古制,凡王、公、文武大臣丧,皆按品级或战功赐葬。

林如海的捐躯没有得到朝廷认可,只有知情人知道他忠心为国。林如海之死在朝廷上是个什么名头呢?秦可卿死后的棺木揭秘答案。

林如海“坏了事”

贾珍为秦可卿寻遍棺木都不满意,这时候薛蟠献出了镇店之宝樯木板。原来这棺材板是当年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存货,谁知这位义忠亲王老千岁偏偏“坏了事”,价值连城的棺材板被封存了,没能用上。

脂砚斋对“坏了事”有感慨,他说:[“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蒙侧批)

脂砚斋替“义忠”亲王老千岁鸣不平,“坏了事”是叛逆造反的隐语。义忠亲王都谋反了,朝廷上还有贤良之臣吗?然而历史上有多少被打成叛逆的人都是冤枉的,说你谋逆只不过是收拾你的一个套路。

义忠亲王老千岁这样高位的人都能“被谋逆”,林如海只是一个巡盐御史,他如果挡住了别人的升官发财之路,也很有可能得到一个“坏了事”的罪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红楼梦》的叙事原则。林如海“被谋逆”冤死,书中还有两次交待。

一、薛宝钗收服林黛玉

第四十二回刘姥姥游大观园后,薛宝钗借口林黛玉牙牌令上说了《西厢记》里的戏词,对她进行一番教导。薛宝钗抬出来的大道理是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她说道: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薛宝钗抓林黛玉一招之错前来训教,说得林黛玉“心下暗伏”,只能唯唯诺诺得回答一个“是”字。林黛玉那是一副好利口,她机智幽默善于理论,为什么面对薛宝钗的一番说教却哑口无言无以答对?

林黛玉真得被薛宝钗说服了吗?第五十一回黛玉借薛宝琴的怀古诗给薛宝钗怼了回去。薛宝琴后两首诗是《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这两个典故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

薛宝钗装模做样地说大家闺秀说这些内容不雅,要薛宝琴重新选题再做。林黛玉抓住这个机会来报一箭之仇,她说:

“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薛宝钗当初规谏黛玉的理由,正是她脱口说了《西厢记》的词。现在薛宝琴同样用《西厢记》来作诗,薛宝钗又出来阻拦说教。黛玉立刻说她是胶柱鼓瑟、矫揉造作,探春随之附和,就连李纨也支持黛玉的意见。由此可见,黛玉对当初薛宝钗的训教并不服,可为什么当时只能“心下暗伏”呢?

薛宝钗规劝黛玉要看正经书,却大讲男人读书的结果。这种笔法是曹公的指东说西之术,薛宝钗说的“读了书却更坏”的男人指的就是林如海。

《红楼梦》中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有三个:林如海、贾雨村和贾敬。贾敬一心想做神仙,出家修道去了,对国家无害。贾雨村此时正飞黄腾达,他是薛宝钗眼中的楷模。林如海被皇帝钦点探花、又派去作巡盐御史,他读了书又有机会辅国治民。

但是林如海稀里糊涂死了,死后皇帝一点儿表示都没有。这一切的不正常说明,林如海被人陷害,他“坏了事”,皇帝也没有办法为他翻案。

薛宝钗要制服林黛玉,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却理由并不充分。她要想压制黛玉,先那林如海“坏了事”来压住黛玉让她无法反驳。黛玉本是心直口快的率性纯真之人,如果薛宝钗说得真令她心服,她当时就会承认错误。可是黛玉是“心下暗伏”,她服的是什么?是薛宝钗的弹压术。

二、司马牛之叹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又到了发病季节,薛宝钗来看望她。黛玉对她诉说自己的孤苦,薛宝钗劝她说,“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司马牛之叹”是个什么典故呢?司马牛因为哥哥桓魋犯上作乱,宣布不承认这个哥哥。孔子劝他只要自己内心无愧、达到仁的境界不必为此忧虑。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劝司马牛不必发愁,“四海之内皆兄弟。”

桓魋是宋景公的宠臣,官至司马,主管宋国军事行政。他恃宠生娇,谋逆造反,连累弟兄们都不得不逃离宋国。

薛宝钗举出司马牛的例子,影射林如海和桓魋一样谋反罪论。钗黛二人共有两次单独谈心,每次薛宝钗都要提点男人谋反作乱的信息。

林如海的罪名,成了薛宝钗压制林黛玉的法宝。“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薛宝钗就是逼迫林黛玉的“风刀霜剑”。

《红楼梦》精彩之处全在弦外之音,脂砚斋把这部书比作“费长房壶中天地”。“曹雪芹”半吐半露的地方,都是葫芦嘴,里面承装着无尽广阔的天地。

结语

林如海的死因全在隐蔽处写来,他为国捐躯却被诬陷为“坏了事”。曹公以暗笔三点林如海死因,真脉绝血枯之文。林如海临终的罪名,成为薛宝钗打击林黛玉的利刃。

思考

林如海是皇帝的信臣,谁陷害了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