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阳县伏山镇马家庙村私塾先生王景贤碑刻书法手迹

 钜平秀才 2023-01-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  2011年夏 摄于北京

1

宁阳县伏山镇马家庙村私塾先生王景贤书法手迹

听老人说,我们王氏家族有位“老私塾底子”,名叫王景贤,早年毕业于县高等小学。景贤公为我王氏家族先祖应选公第十一代孙,按辈分,为我曾祖辈,生卒年无考。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我父亲十岁左右,正值童年,冬天家里棉被不够,晚上便到景贤公家跟他同睡一床,给他暖被窝,那时景贤公已六十多岁。据我父亲和村里其他健在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回忆,景贤公大约生于19世纪末,卒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宁阳县圣邻书院改高等小学堂,1928年改名宁阳县第一小学。景贤公在高等小学上学时当在上世纪初期。中年到晚年以教私学为生。景贤公擅长书法,本村有不少人是他的学生,字都很好,比较出名的有三四人。三四十年代,本村和邻村刻碑立石都请景贤公撰文并书丹。据父亲讲,景贤公个儿高,身材魁梧,穿着干净朴素,晚年行走常拄手杖。那时候,乡里的孩子因为家贫,一般上不起学,能上起学的家庭也并不多富裕。景贤公的学生,一般不交学费,每年只给老师几升粮食。景贤公一生清贫。我父亲回忆,景贤公晚年,晚饭下一小把挂面,盛两碗,一碗稠点,景贤公吃,一碗稀点,夫人吃。

景贤公生一子,读书未成,种地为生,结婚成家但无嗣,后迁居外省,不知所终。据本家一位现已八十五、六岁的老哥回忆,景贤公去世的时候,临时伐树置办棺材,鲜木沉重,八九个青壮年抬棺在泥泞土路上艰难前行,将其安葬。

景贤公为王氏家族旧时代唯一的读书人,一生读书,教书一生,可惜没有留下一本藏书,书法手迹片纸未留。

能欣赏到景贤公书法的唯一途径,是看他给别人手书的碑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墓碑被拉倒砸毁,用作建桥铺路的石材。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十几岁,曾见村西大桥桥板多为墓碑铺就,桥头以下平台也有多块墓碑,碑面平整,字体清晰,但那时候年龄小,识字不多,对那些石碑碑文并不知道关注,不记得上面都是些什么文字,更想不到去看落款时间及是否为景贤公书丹。后来,重修大桥,桥板换做了水泥板,原来用的石碑也都早已不见了。

多年来,每逢回到老家,我特别注意哪里能见到石碑,只要见到,一定要看个究竟。

2014年夏,某一天我去村外闲逛,发现两块石碑,均为景贤公手书。

一块在村西河外往北约200米的二号路路口,盖在穿路小水沟上,为本村史姓人家族人(姓名略)的墓碑,除少许字迹不清之外,碑文大多字迹清楚,落款为“王景贤拜撰”,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我曾拍照,并翻译碑文留存。

(王景贤书法碑刻手迹,)

另一块在村西南不远的地里,那里曾是村里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砖瓦窑,这块石碑因被用来压机器,保存完好,为本村张姓族人(姓名略)墓碑,落款为“王景贤拜撰”,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字迹清晰,我拓片两张留存。

景贤公书法手迹

这是目前仅有的景贤公书法手迹拓片。笔法娴熟,笔力老到,是难得一见的景贤公书法。

这块石碑因被本村砖瓦窑场用来压机器多年,免遭被毁,但上部被打了一个碗口大的大洞和几个小洞,旁边有后人刻画痕迹。

时隔两年之后,当我再问起这块石碑的时候,村里人说已经不见了。因为那年整平土地,这块刻于1939年,距今八十年整,置于田间路边几十年的石碑,不知用推土机推到哪里埋到地下了。

呜呼,乡野里巷,殊物常有,或见于道路,或见于沟渠,或埋于地下。往往能见者不识,欲见者而不得。

如我王氏家族景贤公书法手迹,倘我不留拓片,石碑已失,将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现世矣!

作者小影

——关注公众号,悦读分享——

大汶河之友
相遇最美

王老师的教与学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

我在这里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