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書治要360(Ⅲ) 肆 为政

 逸龙草堂 2023-01-01 发布于山东

171、上綱苟直,百目皆開;德行苟直,群物皆正。正也者,正人者也。身不正,則人不從。是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施而仁。有諸心而彼正,謂之至政。(卷三十六 尸子)

【白話】一張網如果上面的主繩提直了,網上的眾多網孔都會張開。一個人如果德行端正,身邊的人事物都會隨之而正。所謂政治,它的實質是端正人的品行,為政者如果自身不端正,那麼別人就不會相從。因此,不用言語就讓人信服,不用發怒就有威嚴,不用施惠就有仁德,為政者有這樣的端正之心,人們就會隨之而正,這就稱為最完美的政治。

172、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桀、紂令天下而不行,禁焉而不止,故不得臣也。目之所美,心以為不義,弗敢視也;口之所甘①,心以為非義,弗敢食也;耳之所樂,心以為不義,不敢聽也;身之所安,心以為不義,弗敢服②也。然則令於天下而行,禁焉而止者,心也。故曰:「心者,身之君③也。」天子以天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天下禍;諸侯以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國亡;匹夫以身受令於心,心不當,則身為戮矣。(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甘:以為甘美。②服:使用。③君:主宰。

【白話】統一國家,就是整個國家能夠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夏桀、商紂在位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所以不能統屬民眾。眼睛覺得美麗的東西,自己內心認為看了不合道義,就不敢去看;嘴巴覺得美味的食物,自己內心認為吃了不合道義,就不敢去吃;耳朵覺得悅耳的聲音,自己內心認為聽了不合道義,就不敢去聽;身體覺得安適的東西,自己內心認為用了不合道義,就不敢享用。可見,能使天下有令就行、有禁就止,是人心在起作用。所以說:「心,是自身言行的主宰。」君王以自己的存心治理國家,如果存心不正,國家就會遭到禍殃;地方長官以自己的存心治理行政區域,如果存心不正,所治理的地區就會敗亂;個人以自己的存心立身處事,如果存心不正,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173、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傳》曰:「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瘢①瘡②;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用匹帛。」斯言如戲,有切事實。(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註釋】①瘢(bān/ㄅㄢ):創口或瘡口愈合後留下的痕跡。②瘡(chuāng/ㄔㄨㄤ):創傷;創口。

【白話】改變風氣習俗,必須抓住根本。《左傳》中記載說:「吳王喜歡精於劍術的人,老百姓就多有創傷;楚王喜歡細腰,宮女們多有餓死的。」長安城中的諺語說:「城裡的人喜歡束高髮髻,四處鄉下的百姓髮髻就高達一尺;城裡的人喜歡畫寬眉,鄉下的百姓就將眉毛畫到半額寬;城裡人喜歡長衣袖,鄉下的百姓就用整匹布來做衣袖。」這些雖似笑話,但卻切中事實。

174、明主在上位,則官不得枉法,吏不得為私。民知事吏之無益,故貨財不行於吏;權衡①平正而待物,故姦詐之人,不得行其私。故曰:「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衡:秤桿。

【白話】賢明的君主居於上位,官員就不能枉法,官吏就不能營私。百姓知道事奉官吏沒有利益,所以就不用財物去賄賂官吏。君主能做到像秤錘秤桿一樣公平正直地對待他人,那麼姦詐的人就不能營私舞弊了。所以說:「有秤錘秤桿的稱量,就無法在輕重上欺騙人。」

175、公①曰:「子之教寡人備矣,敢問行之所始?」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②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③。民既孝於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行。」(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公:指魯哀公。本段節錄自《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篇。此篇開頭哀公問孔子治國之道,夫子總結歷史經驗: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故為政在於得人。而得人前提是領導者以仁義修身,就是從事親、尊賢做起。然後夫子引出了五達道、三達德和治國九經的論述,及九經的實行在於「誠」。接下來哀公詢問從何做起,即是本段選文。事又見《禮記‧祭義》。②慈:指對父母的愛敬、孝敬。③用命:執行命令;聽從命令。

【白話】哀公說:「您這樣來教導我,已經很完備了,請問從哪裡開始做起呢?」孔子說:「培養愛心要從侍奉自己的父母雙親開始,可以教給百姓和睦;培養恭敬心要從服務自己的長輩開始,可以教給百姓和順。(領導以身作則)用愛敬、和睦來教化,百姓就會注重孝養父母;(領導以身作則)用尊敬長輩、師長來教化,百姓就樂意聽從命令。百姓既孝敬父母,又能恭順聽從命令,用這種道理施行於天下,便沒有行不通的。」

176、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①。情,情實也。言民化上,各以實應也。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②矣。」 (卷九 論語)

【註釋】①用情:以誠相待。②繈(qiăng/ㄑㄧㄤˇ)負其子而至:用布將小兒束負於背上,形容百姓扶老攜幼紛紛前來歸附。繈:背負嬰兒用的寬帶。

【白話】孔子說:「在上位者好禮,民眾就不敢不敬;在上位者好義,民眾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者好信,民眾就不敢不以誠相待。在上位的為政者若能如此,四方民眾自然就會背著他們的孩子來歸附。」

177、君子無德即下怨,無仁即下爭,無義即下異(異作暴),無禮即下亂。四經不立①,謂之無道。無道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四經不立:德、仁、義、禮四種準則不能樹立。經:常道,指常行的義理、準則。

【白話】君主缺乏德行,百姓就會怨恨;君主缺乏仁愛,百姓就會紛爭;君主沒有正義,百姓就會叛亂;國家沒有禮制,百姓就會混亂無序。這四項準則不確立,就是無道。無道而不滅亡,這是從未有過的。

178、凡人未見聖,若弗克①見;既見聖,亦弗克由②聖。此言凡人有初無終也。未見聖道,如不能得見。已見聖道,亦不能用之,所以無成也。爾其戒③哉!爾惟風,下民惟草。汝戒勿為凡人之行也。民從上教而變,猶草應風而偃,不可不慎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克:能。②由:用;依從。③戒:警惕。

【白話】(成王令周公之子君陳繼其父之後在洛邑監治殷頑民,對君陳說:)普通人未見聖人之道時,覺得好像不能見到;及至見到聖人之道,卻又不能依從。你要以此為戒啊!因為你是風,民眾是草。(草隨風動,所以須慎重地按聖人之道行事。)

179、兵者所以討暴也,非所以為暴也;樂者所以致和①也,非所以為淫也;喪者所以盡哀也,非所以為偽也。故事親有道矣,而愛為務;朝廷有容②矣,而敬為上;處喪有禮矣,而哀為主;用兵有術矣,而義為本。本立而道行,本傷而道廢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致和:使人獲得和諧心境。②有容:指君臣儀容威盛。

【白話】軍隊是用來討伐並平息暴亂的,不是用來製造暴亂的;音樂是用來培養和諧心境的,不是用來使人產生邪思、放縱無度的;服喪是用來充分表達哀悼之情的,不是用來裝模作樣的。所以,事奉父母有孝道,而以真心敬愛為要務;在朝議政有禮儀,而以敬而無失為上;居喪有禮節,而發自內心的哀悼是主要的;用兵有策略,而以正義為根本。根本確立以後,道才能順暢施行;根本受到破壞,道就會被廢棄。

180、聖人南面①而聽天下,所且先者有五,民不得與焉。且先,言未遑餘事。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②。功,功臣也。存,察也。察有仁愛者。五者一得③於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④。五者一物紕繆⑤,民不得其死⑥。物,猶事。紕,猶錯也。五事得則民足。一事失則民不得其死,明政之難也。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人道謂此五事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南面:古代君主之位坐北朝南,故稱「南面」。②存愛:明查有仁愛之心的人。③一得:指統統做到。一:全、滿。④贍(shàn/ㄕㄢˋ):豐裕。⑤紕繆(pīmiù/ㄆㄧㄇㄧㄡˋ):錯誤。⑥不得其死:不能夠壽終正寢。此處的「死」指人的正常死亡,即自然衰老盡其天壽,無疾而終。

【白話】聖明的人南面稱王治理全國,必將先做好五件事情,而一般民事還不在其內。這五項是:一是依禮法端正親屬之間的關係,確定長幼尊卑的名分;二是封賞有功之臣;三是舉薦和選拔賢德之人;四是任用有才能的人;五是明察和獎勵民間有善心善行的人。這五件事如果能統統做到,全國的百姓將沒有匱乏,無不豐裕。如果這五項有一項乖錯失道,那麼民眾就不能安享天年。聖明的天子治理國家,一定從人倫之道(指上面說的五件事)做起。

181、凡為治之大體①,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飾②末。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學淫③則詐偽;入學則不亂,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太平基也。 (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大體:大要,綱領。②飾:修治。③淫:奢華,浮華。

【白話】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沒有比抑制末業而致力於根本更好的了,沒有比捨棄根本而修治末業更糟的了。治理國家的君主,以使百姓富裕為根本,以施行正確的教育為基礎。百姓富足才可以進行教化,教育的理念和內容正確才能夠懂得道義;百姓貧窮就會背棄善行,教學內容浮華就會滋長巧詐虛偽;接受了教育就不會是非混淆,懂得了道義就會盡忠盡孝。因此明君治國的方法,就是用心致力於富民、正學這兩方面,以此作為國家太平的基礎。

182、夫隨俗樹化,因世建業,慎在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時移而不移,違天之祥也;民望而不因,違人之咎①也;好善而不能擇人,敗官之患也。三者失,則天人之事悖②矣。夫人乖③則時逆,時逆則天違。天違而望國安,未有也。(卷四十七 蔣子)

【註釋】①咎:過失,罪過。②悖:背謬,行不通。③乖:背離,違背,不和諧。

【白話】根據風俗來教化人民,依據時勢來建功立業,應該慎重地做好三方面的事情:一是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二是傾聽人民的意願,三是隨順時勢。時勢變化而不能夠隨順,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凶災;人民的願望我們不去順從,這是違背民意的罪過;喜好善事而不能選用有德之人,這是敗壞官場風氣的禍患。這三方面出現失誤,則天時和人事就會悖亂。人心不和諧就會呈現時勢逆轉,時勢逆轉則天道與人事相違。違背天道而希望國泰民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183、昔仲弓①季氏②之家臣,子游③武城④之小宰⑤,孔子猶誨以賢才,問以得人⑥。明政之小大,以人為本。(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註釋】①仲弓:春秋魯國人,冉氏,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以德行著稱,曾任季氏宰。②季氏:季桓子,即季孫斯,春秋時魯國卿大夫。③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④武城:指武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陲,魯西北平原,現隸屬山東省德州市。⑤小宰:邑宰,縣邑的長官,即縣令。⑥得人:謂得到德才兼備的人。亦謂用人得當。

【白話】從前仲弓是季氏的家臣,子游是武城的縣官,孔子尚且教誨他們要任用賢才,詢問是否用人得當。說明政事無論大小,皆以用人為根本。

184、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①;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②率以正,遇③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④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即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⑤;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之本也。(卷十八 漢書六)

【註釋】①勸善:勉力為善。勸:勤勉;努力。②躬:親自。③遇:對待。④事情:事物的真相;實情。⑤逡(qūn/ㄑㄩㄣ):退讓,退避。

【白話】(公孫弘上疏說:)我聽說上古堯舜的時代,不重視封爵、賞賜,而人民都能努力向善;不崇尚施用嚴刑重罰,而人民卻不輕易犯法。這是因為堯舜自身以無私公正之心領導臣民,對待人民有信義。到了後世重視封爵,厚加賞賜,可是人民卻並不信任。豐厚的賞賜、嚴厲的刑罰,不足以勉勵人們向善、禁止人們為非,必須對百姓有信義才行。所以,按照能力任用官員,則各自分配的職務就能治理得當;去除無用的言詞,就能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製作無用的器物,就能減少稅賦;不耽誤農時,百姓就能富足;有德行的人予以進用,無德行的人予以斥退,朝廷就能樹立起威信;有功勞的人得到提拔,無功勞的人給予降職,群臣就能明白退讓的道理;處罰的輕重適合其罪行,姦邪之人就會止步;獎賞的多少適合其賢能程度,臣下就會得到勉勵。總括這八點,是治國的根本。

185、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 ① ,是以牧民②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機:事物的關鍵;樞紐。②牧民:治民。

【白話】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事物演變的規律,知道 什麼是國家存亡的關鍵,因此治理人民的方法,關鍵 就在使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圖 謀叛亂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參與。所以說「處 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引導他們共同行仁義,而處於 危難之中的人民就容易一起做壞事」,說的就是這個 道理。

二、教化 Teach and Transform

186、聖人行不言之教①。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道不可致②也。道在自然,非可言致也。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卷三十七 莊子)

【註釋】①不言之教:指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詞訓誡,而天下平治。②致:求取;獲得。

【白話】聖人施行的教化不依靠語言,而是以德政感化人民。大道是沒有辦法通過語言求得的。失「道」之後,只好據「德」來治天下;失「德」之後,只好依「仁」來治天下;失「仁」之後,只好行「義」來治天下;失「義」,最後只能以「禮」治天下了。

187、《語》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齊①之以禮,則民徙義②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③,夫何奢侈暴慢④之有乎?(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①齊:整,整飭,整治。②徙義:移向義,謂見義即改變意念而從之。③入孝出悌: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嚴守長幼禮義。④暴慢:凶暴傲慢。

【白話】《論語》上說:「百姓已經富裕了,還要怎麼辦呢?孔子回答說:要教育他們。」用道德教化他們,用禮儀規範他們,百姓明理了就會改變意念依從正義和善道,人人都能在家孝敬父母、在外遵守長幼之禮。這樣哪裡還有什麼揮霍浪費、凶暴傲慢的現象呢?

188、道行於世,則貧賤者不怨,富貴者不驕,愚弱者不懾①,智勇者不矜②,足於分也。法行於世,則貧賤者不敢怨富貴,富貴者不敢淩③貧賤,愚弱者不敢冀④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此法之不及道也。(卷三十七 尹文子)

【註釋】①懾(shè/ㄕㄜˋ):恐懼。②矜:驕傲;誇耀。③淩:侵犯;欺侮。④冀:企圖;非分地謀求。

【白話】如果道義能在世間施行,那麼貧窮卑微的人就不會有怨言,富裕尊貴的人就不會驕橫,愚笨軟弱的人就不會恐懼害怕,聰明勇敢的人就不會盛氣淩人,這是因為大家各守本分的緣故。如果良好的法令制度能在世間施行,那麼貧窮卑微的人就不敢怨恨富裕尊貴的人,富裕尊貴的人也不敢欺淩貧窮卑微的人,愚笨軟弱的人就不敢企盼超過聰明勇敢的人,聰明勇敢的人也不敢鄙視愚笨軟弱的人。這就是「法治」不如「道治」的地方。

189、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①於上,而主歲功②。使陰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布施:猶普施,謂普遍施予。②歲功:一 年農事的收穫。

【白話】天道主要講的是陰陽。陽代表德,陰代表刑。刑主殺,德主生。因此陽常常處於盛夏,以生育長養為職事;陰常常處於隆冬,積聚在空虛不用的地方。從這裡就可看出,上天是任用德教而不輕用刑罰的。上天使陽氣上升,在上普遍施予萬物,主管一年的農業收成;讓陰氣隱藏於地下而按時出來輔助陽氣。陽氣如果得不到陰的輔助,也不能單獨成就豐年。王者順承上天的意旨來行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輕用刑罰。刑罰不能單獨用來治理天下,猶如不能只靠陰氣而成就豐年一樣。

190、大治之後,有易亂之民者,安寧無故①,邪心起也;大亂之後,有易治之勢者,創艾②禍災,樂生全③也。刑繁而亂益甚者,法難勝避,苟免④而無恥也;教興而罰罕用者,仁義相厲⑤,廉恥成也。(卷四十五 仲長子昌言)

【註釋】①無故:指沒有發生非常的變故。②創艾(yì/ㄧˋ):因受懲治而畏懼,戒懼。艾:通「乂」(yì/ㄧˋ)。儆戒,戒懼。③生全:保全生命。④苟免:苟且免於損害。⑤相厲:互相勸勉。厲:後人寫作「勵」,勸勉。

【白話】長治久安之後,會有作亂的百姓,這是因為安定太平沒有動盪,人們就會萌生邪惡之心;大亂之後,有容易治理的趨勢,這是因為百姓飽受災禍的傷害而畏懼,渴望保全生命。刑罰繁多但混亂卻更加嚴重,這是因為法網太密,難以躲避,於是人們就會為免於受罰苟且遵從法律,但不再有羞恥之心(一旦法律有漏洞,人們就會犯法);教化興起後刑罰很少被使用,這是因為以仁義相勸勉,人們的廉恥之心形成了的緣故。

191、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①,唯②甄者③之所為;陶人作瓦器謂之甄。猶金之在鎔④,唯冶者⑤之所鑄。「綏⑥之斯倈⑦,動之斯和」,此之謂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鈞(jūn/ㄐㄩㄣ):製陶器所用的轉輪。②唯:聽憑,任隨。③甄(zhēn/ㄓㄣ)者:製陶工人。④鎔:熔鑄金屬的模具。⑤冶者:鑄造金屬器物的工人。⑥綏(suí/ㄙㄨㄟˊ):安,安撫。⑦倈:通「來」。

【白話】在上位的君主教化下面的臣民,下面的臣民服從君主,猶如陶土放在製陶器的轉輪上,任憑陶藝師傅拉坯成形;又如同金屬在模具裡,任隨鑄造技工鑄造。「以仁政安民,則遠方之人就會前來歸附;以樂教感動人民,則百姓就會和睦喜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92、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第五倫上疏說:)自己以身作則來教化, 別人就會聽從;只用言論教育別人(自己不做),就 會有爭論。

193、朝廷者,天下之楨幹①也。公卿大夫相與循②禮恭讓,則民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③義高節,則民興行④;寬柔和惠,則眾相愛。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何者?朝有變色之言⑤,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⑥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今俗吏⑦之治,皆不本禮讓,而上克暴,或忮害⑧好陷人於罪,貪財而慕勢。故犯法者眾,姦邪不止,雖嚴刑峻法,猶不為變。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後補卷二十 漢書八)

【註釋】①楨幹(zhēngàn/ㄓㄣㄍㄢˋ):即「楨榦」,古代築牆時所用木柱,豎在兩端的叫「楨」,豎在兩旁的叫「榦」。後用以指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人或事物。②循:順。③上:通「尚」,尊崇,重視。④興行:因受感發起而實行。⑤變色之言:使臉色改變的話。多指為爭論是非曲直而衝動發怒時說的話。⑥克勝:妒忌刻薄而好勝。⑦俗吏:才智凡庸的官吏。⑧忮(zhì/ㄓˋ)害:忌刻殘忍,嫉忌陷害。忮:嫉妒;忌恨。

【白話】(匡衡上疏說:)朝廷,是支撐天下的梁柱。公卿大夫之間相互遵循禮節,恭敬謙讓,那麼百姓就不會互相爭鬥;大臣們愛好仁義,樂於施捨,那麼百姓就不會使用暴力;百官重視高尚的節操,那麼百姓就會因受感發起而實行;執政者寬緩和柔,溫和仁惠,那麼百姓就會相互親愛友好。以上四點,是聖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夠不施行嚴刑峻法而完成教化的原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朝廷上有衝動無理的爭論言行,臣民就有爭鬥的禍患;上面有獨斷專權的人,下面就會有不謙讓的人;上面有妒忌刻薄而好勝的輔佐大臣,百姓就會有相互傷害之心;上面有貪財好利之臣,下面就會有偷盜行竊之民。這是造成社會風氣變化的根本原因。當今才智凡庸的官吏治理國家,都不根據禮敬謙讓的原則,而推崇峻刻暴虐的政策,有的殘忍嫉忌,喜好陷害他人蒙受不白之冤,貪取財利傾慕權勢,因此犯法的人很多,姦邪之行不能得到制止,即使用嚴厲的刑法,仍然不能改變這種狀況。這不是他們的天性,而是由於當政者沒有教化好。

194、文子①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人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用聰明以察是非者,群詐之所逃; 用少(少作先)識以擿姦伏者,眾惡之所疾。智之為患,豈虛也哉。(卷三十四 列子)

【註釋】①文子:趙文子,即趙武。嬴姓,趙氏,諱武,諡號曰「文」。春秋時晉國卿大夫。戲劇「趙氏孤兒」的歷史原型。

【白話】趙武回答晉侯說:「周人的諺語有這麼 一句話:『能看清深潭中游魚的人不吉利,以智巧料知隱匿事物的人會遭殃。』您要想使晉國沒有盜賊,不如選拔賢良並予以任用,使朝廷中政教清明,百姓中好風氣流行。人們有了羞恥之心,哪還會去做盜賊呢?」於是晉侯任用隨會主持有關政務,眾多盜賊便逃往秦國去了。

195、所貴聖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防亂之所生也。是以至人①之為治也,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是故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蕰②。 (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至人: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②蕰(yùn/ㄩㄣˋ):古同「蘊」,聚積;積滯。

【白話】尊崇聖人的原因,不在於他能根據人民所犯的罪行而制定刑律,而在於他能事先防止禍害的產生。道德修養最高明的人這樣治理國家:百姓如果犯有小罪,一定從中尋求他的善意之處,來赦免他的過失;百姓犯有大罪,一定找出犯罪的原因,然後用仁德來輔助教化他。因此上下親近而不乖離,道德教化普施而不滯礙。

196、聖人無常心,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也。以百姓心為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善者吾善之,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為不善,聖人化之使善。信者吾信之,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聖人沒有主觀的成見,根據百姓的需要和心理狀態,怎樣適合便怎樣做。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 

197、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也;人之行善者,聖人即以為人師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①也。資,用也。人行不善,聖人教道使為善,得以為給用。 (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資:給用、資材。

【白話】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資材。(聖人教化導正他們,使他們回頭向善,就可以發揮他們的作用。)

198、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①蘊崇②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③矣。(後補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註釋】①芟(shān/ㄕㄢ)夷:除草;割除。芟:除草。夷:鏟平;削平。②蘊(yùn/ㄩㄣˋ)崇:積聚,堆積。蘊:積聚;蓄藏。崇:聚積。③信(shēn/ㄕㄣ):同「伸」。舒展開。

【白話】治理國家的人,見到惡行,就像農夫致力於除草一樣,除掉它將它堆積起來,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長,那麼善行就能得到伸展。

199、當堯之時,舜為司徒①,契為司馬②,禹為司空③,后稷為田疇④,夔為樂正⑤,倕⑥為工師⑦,伯夷為秩宗⑧,皋陶為大理⑨,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功,堯遂乘成功(本書乘成功作成厥功)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主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亂舊法,而天下治矣。 (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司徒:官名。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②司馬:官名。掌軍旅之事。③司空:官名。掌管工程。④田疇:田官。⑤樂正:古時樂官之長。⑥倕(chuí/ㄔㄨㄟˊ):古代傳說中的巧匠名。⑦工師:古官名。上受司空領導,下為百工之長。專掌營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⑧秩宗:禮官。古代掌宗廟祭祀的官。⑨大理:掌刑法的官。

【白話】堯帝當政之時,舜做司徒掌管教化,契做司馬掌管軍事,禹做司空掌管工程,后稷做農官掌管耕作,夔做樂官掌管音樂,倕做工師掌管工程和管教百工,伯夷做禮官掌管宗廟祭祀,皋陶做大理掌管刑法,益掌管山澤主管驅逐禽獸。堯不能擔任其中的任何一項職務。但是堯做君主,其他九位卻做臣子,那是什麼緣故呢?堯知道這九種職務的性質和內容,讓九個人各負責一項適任的工作,九個人都能勝任而完成任務,堯於是憑藉他們的功績成就了治理天下的大業。所以知人善任是做君主之道,知情辦事是做臣子之道。為君之道要知人善用,為臣之道要知事善辦,不要亂了舊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三、知人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200、自古人君莫不願得忠賢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訪之於眾人也。忠於君者,豈能必利於人?苟無利於人,又何能保譽於人哉?故常願之於心,而常先①之於人也。非願之之不篤而失之也,所以定之之術非也。 (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註釋】①先:當是「失」的誤字。

【白話】自古以來,君主沒有不希望得到忠誠賢明之士而予以任用的。任用之後,(因懷疑其是否忠誠賢明)又沒有不派人去向眾人探訪調查的。忠誠於君主的人,豈能事事有利於他人呢?假若無利於人,又怎能在所有人面前保有好的聲譽呢?所以,君主心中常常希望得到忠賢之人,卻常常失去他們。不是君主希望得到忠賢之人心不誠而失去人才,而是判定忠賢之才的方法不對啊。

201、夫孝行著於家門,豈不忠恪①於在官乎?仁恕稱於九族,豈不達②於為政乎?義斷③行於鄉黨,豈不堪於事任乎? (卷二十五魏志上)

【註釋】①恪(kè/ㄎㄜˋ):恭敬;恭謹。②達:通曉;明白。③義斷:秉公斷事。

【白話】如果一個人的孝行彰顯於家族之中,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忠誠恭敬呢?如果一個人的仁厚寬容在九族之中廣受讚揚,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善於施政呢?如果一個人能在鄉里秉公斷事,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勝任其職務呢?

202、富貴者,觀其有禮施①;貧窮者,觀其有德守②;嬖寵③者,觀其不驕奢;隱約④者,觀其不懾懼。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其壯者,觀其潔廉務行而勝其私;其老者,觀其思慎、彊⑤其所不足而不踰⑥。父子之間,觀其慈孝;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信誠。設⑦之以謀,以觀其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喜之以觀其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失,縱之以觀其常,遠之以觀其不貳,昵⑧之以觀其不狎。復徵⑨其言,以觀其精;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此之謂觀誠。(卷八 周書)

【註釋】①施:施惠。②德守:道德操守。③嬖(bì/ㄅㄧˋ)寵:受君主寵愛。④隱約:困厄,儉約。⑤彊(qiăng/ㄑㄧㄤˇ):同「強」。勉力;勤勉。⑥踰:當作「偷」。苟且之意。⑦設:設置,安排。⑧昵:同「暱」。親近;親昵。⑨徵:證明;證驗。

【白話】富貴之人,要看他是否舉止有禮而好施惠;貧窮之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備受寵幸之人,要看他是否不驕不奢;處於困厄之人,要看他是否不膽小怕事。年輕人,要看他有無恭敬好學的態度和尊重長上之心;壯年人,要看他是否廉潔務實而且能克制私欲;老年人,要看他的思惟是否謹慎,勤勉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苟且度日。父子之間,看他是否慈愛或孝順;兄弟之間,看他是否和睦與友愛;君臣之間,看他是否忠義或仁愛;鄉黨之間,看他是否誠實守信。讓他施行某種謀劃,以此來觀察他的智慧;將困難擺到他面前,以此來觀察他的勇氣;派他處理煩雜的事務,以此審視他的治理能力;讓他面對某種利益,以此觀察他是否不貪;讓他沉浸於享樂的環境中,以此觀察他是否不縱欲迷亂。使他歡悅,看他是否輕佻;激他發怒,看他是否穩重;讓他喝醉,看他是否會失去恭慎的儀態;任其行事,看他是否還遵從一貫的行為準則;疏遠他,看他是否忠誠不貳;親近他,看他是否輕慢失禮。反覆地驗證他前後說過的話,看他是否有真實的學問;詳盡地察訪他的行為,看他德行是否完備。這些歸結起來就稱作「觀誠」(洞察實情)。

203、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①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②而立功名。夫泛駕③之馬,跅弛④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後補卷十三 漢書一)

【註釋】①奔踶(dì/ㄉㄧˋ):奔馳踢人。不受羈勒之馬,乘時即奔跑,立時則踢人。踶:踢。②負俗之累:因不諧於流俗而受到的譏議。負俗:與世俗不相諧。③泛駕:翻車。亦喻不受駕馭。④跅(tuò/ㄊㄨㄛˋ)弛:放蕩不循規矩。

【白話】(漢武帝下詔說:)大凡要建立不同尋常的功業,必須等待不同尋常的人才。所以有的馬會狂奔踢人,卻可以奔馳千里;有的士人會因與世俗不相諧而被譏論,卻能建功立名。那不受駕馭的馬,以及放蕩不羈的人,關鍵在如何使用而已。現特責成全國各州縣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薦官民中有特殊才幹,能做將相和出使外國的人。

204、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其刺史太守以下,拜除①京師,及道出洛陽者,宜皆召見,可因博問四方,兼以觀察其人。諸上書言事,有不合者,可但報歸田里,不宜過加喜怒,以明在寬也。(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拜除:拜授官職。

【白話】(第五倫上疏說:)陰陽調和,就會有豐收之年;君臣同心同德,教化才能有成效啊!對刺史、太守以下的官員,任命為京官,以及從國都洛陽外派的官吏,陛下都應召見,可藉此了解四方的情況,同時觀察本人的品行能力。各位官員上書議事有不合事實的,可讓他們回歸家鄉,不應過分地以自己的喜怒而處罰,以明示施政寬厚。

四、任使 Appointing Officials

205、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通①,群臣輻湊②。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通(通作聰)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陳於前而不逆,賢者盡其智,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用人之道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脩通:逐級上達,通於君主。脩:同「修」。循,依次。②輻湊:車輻條集中於軸心。

【白話】用天下人的眼睛觀察,用天下人的耳朵傾聽,用天下人的智慧來思考,用天下人的力量來爭取天下人的幸福,所以號令能貫徹到底,民情得以上達,百官逐級上傳、通於君主,群臣擁護君主如同車輻條集中於車輪軸心。君主不因為高興就行賞賜,不因為憤怒就給予責罰,法令昭著卻不苛煩,視聽明達而不暗昧,好壞情況每天稟報上來而不抗拒、牴觸,使賢能者可竭盡其智慧,平凡之人能竭盡其能力,身邊的人能安定地生活,遠方的人感念君主的恩德,這是因為他掌握了用人之道的結果。

206、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①?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②而已矣。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為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與:語氣詞,表感嘆。②南面:古代人君 聽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故後指居人君之位。

【白話】孔子說:「能夠無為而治的人,那就是舜 吧?他做些什麼呢?只是對一切人、事心存恭敬,坐 鎮於天子之位罷了。」(這是說舜能夠知人善任,用 人而不自用,所以孔子以無為而治來讚美他。)

207、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①兼②于庶言③、庶獄④、庶慎⑤,惟有司⑥之牧夫⑦。」文王無所兼知於毀譽眾言,及眾刑獄,眾所當慎之事,惟慎擇有司牧夫而已。勞於求才,逸於任賢。 (卷二 尚書)

【註釋】①罔攸:無所。②兼:兼知。③庶言:群言,輿論。④庶獄:諸凡刑獄訴訟之事。⑤庶慎:眾所當慎之事,即各種敕戒(警誡,教誡)。⑥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⑦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

【白話】周公勸誡成王說:「文王在位時並沒有兼管社會輿論、各種獄訟案件及各種教敕警誡之事,均由有關部門的主管官員裁決。」

208、明王之使人①有五:一曰以大體②期之,二曰要③其成功,三曰忠信不疑,四曰至公無私,五曰與天下同憂。以大體期之,則臣自重;要其成功,則臣勤懼;忠信不疑,則臣盡節;至公無私,則臣盡情④;與天下同憂,則臣盡死。(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使人:用人。②大體:重要的義理,有關大局的道理。③要:期望。④盡情:盡心盡力。

【白話】明君用人有五個要點:一是以識大體相期許,二是希望臣子建功立業,三是信任臣子而毫不懷疑,四是君王能大公無私,五是能與天下百姓同憂愁、共患難。以識大體相期許,臣子就會謹言慎行;希望他建功立業,臣子就會勤奮戒懼;對臣子堅信不疑,臣子就會竭盡志節效力;大公無私,臣子就會盡心竭力;與天下百姓同憂愁、共患難,臣子就會以死效忠。

209、夫唯信而後可以使人。昔者齊威王,使章子將而伐魏,人言其反者三,威王不應也。自是之後,為齊將者,無有自疑之心,是以兵強於終始也。 (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只有信任人,然後才可以任用人。過去,齊威王任章子為大將討伐魏國,別人多次說章子會造反,齊威王都沒有聽信。從此之後,做齊國大將的人就不會有被懷疑的後顧之憂了,所以齊國軍隊始終很強大。

210、賢主之用人,猶巧匠制木①,大小脩短②,皆得所宜;規矩方圓,各有所施③;殊形異材,莫不可得而用也。天下之物,莫凶於奚毒④,奚毒,附子。然而良醫橐⑤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竹木草莽⑥之材,猶有不棄者,而又況人乎! (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制木:裁取木料。②脩短:長短。脩:同「修」。長。③施:用。④奚毒:附子的別名,又名烏頭。根莖塊狀有毒,可作鎮痛藥。⑤橐(tuó/ㄊㄨㄛˊ):用口袋裝。⑥莽:叢生的雜草。

【白話】賢德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技藝高超的工匠裁取木料,無論大小長短,都各盡其用;用圓規、矩尺量取方圓,都用得恰到好處;就是形狀奇異、質地特殊的木材,也沒有不能用的。天下的植物,沒有比附子毒性更強的,然而良醫卻將它用袋子裝著收藏起來,因為它有用處。因此,竹木野草之類,尚且不被拋棄,更何況是人呢!

211、夫有不急①之官,則有不急之祿,國之蛑賊②也。明主設官,使人當於事。人當於事,則吏少而民多。民多則歸農者眾,吏少則所奉③者寡。使吏祿厚則養足④,則無求於民。無求於民,姦軌⑤息矣。(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不急:不切需要。②蛑(móu/ㄇㄡˊ)賊:吃禾苗的害蟲。比喻敗類、禍害。蛑今即作「蟊」。③奉:供養。④養足:供養充足。⑤姦軌(guĭ/ㄍㄨㄟˇ):即姦宄。指違法作亂的事或人。軌:通「宄」。作亂或盜竊的壞人。

【白話】有不必要的官職,就會有不必要的俸祿,這是國家的害蟲。英明的君主設置官職,使人數和政事相稱。人數和政事相稱,就會讓官吏減少而百姓增多。百姓多,從事農業勞動的就多;官吏少,拿俸祿的人就少。使官吏俸祿多則足以供給家用,這樣官吏就不會再向民間索求。不向民間索求,違法作亂的事就停息了。

四、任使 Appointing Officials

212、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謂考其德行、道藝也。論辨然後使之,辨,謂考問得其定也。任事然後爵之,爵,謂正其秩次。位定然後祿之。 (卷七 禮記)

【白話】凡是從庶民中選用人才為官,須先考定其品德才能。評定了品德才能之後,即可分派他擔任一定的職務。能夠勝任所分派的職務,才正式給他授予品位。品位確定之後,才給予相應的俸祿。

213、凡使賢不肖①異。使不肖以賞罰,不肖者喜生惡死,則可使也矣。使賢以義。唯義所在,死生一也。故賢主之使其下也,必以義,必審賞罰,然後賢不肖盡為用也。 (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不肖:不賢、不材的人。

【白話】大凡任用賢德之人和不賢之人,方法不同。任用不賢之人依靠獎懲,任用賢德之人依靠道義。所以賢明的君主任用臣下必定合乎道義,必定慎重地進行獎賞和懲罰,然後賢德之人和不賢之人都能為君主所用。

214、古者工①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②,事省則易勝③。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故士位可世④,工事可常。古之宰物⑤,皆用其一能,以成其一事。是以用無棄人,使無棄才。若乃任使於過分之中,役物於異便之地,則上下顛倒,事能淆亂矣。(卷三十七 慎子)

【註釋】①工:古時對從事各種技藝勞動者的總稱。②省:簡;少。③勝:能夠承受,禁得起。④世:代代相傳。⑤宰物:謂從政治民,掌理萬物。

【白話】古時候,工匠不兼做其他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職。工匠不兼做其他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勝任。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職,職責就少,職責少則容易做到盡忠職守。所以士人的職位可以世代相承,工匠的職業可以長久不變。

215、夫事積久,則吏自重;吏安,則民自靜。《傳①》曰:「五年再閏②,天道乃備。」夫以天地之靈,猶五載以成其化,況人道哉!(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傳(zhuàn/ㄓㄨㄢˋ):解釋經義的文字、書籍。此處指解釋《周易》的《易傳》,又稱《十翼》。《易傳》共七種十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上下篇、《文言》、《序卦》、《說卦》、《雜卦》。②再閏:農曆五年設置兩個閏月,謂之再閏。《易‧繫辭上》:「五歲再閏。」

【白話】官吏任事時間久了,自然會自珍自愛;官吏安於其位,那老百姓也就安靜無擾。《易傳》上說:「五年有兩個閏月,天道才運行完備。」即使是天道,還要歷經五年的時間才完成其變化,何況人間的事情呢?

216、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①愛人,則以政,以政與之。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多自傷。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於鄭國,棟也,棟折榱②崩,僑③將厭④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製,裁。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言官邑之重,多於美錦。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貫,習也。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吾子:對對方的敬愛之稱。一般用於男子之間。這裡指當時鄭國的當國正卿子皮(姬姓,罕氏,名虎,字子皮)。②榱(cuī/ㄘㄨㄟ):屋椽。③僑:子產自稱。姬姓,國氏,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諡成,又被稱為公孫僑、公孫成子、東里子產、國子、國僑、鄭喬,是春秋末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子產執政期間,改革內政,慎修外交,極受鄭國百姓愛戴,後世對其評價甚高,將他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④厭(yā/ㄧㄚ):指被壓。

【白話】(鄭國當國子皮想讓尹何做自己封邑的長官,尹何年紀太輕經驗不足,故子產對子皮說:)喜愛一個人,總是希望有利於他。現在您喜愛一個人,就把政事交給他,就像一個人不會用刀就讓他去宰割,多半會割傷他自己。您喜愛他,不過是傷害他罷了,這樣誰還敢求得您的喜愛?您對於鄭國,是棟梁。棟梁折斷,椽子會崩塌,我也將會被壓在底下,我怎敢不把話都說出來?比如您有漂亮的織錦,是不會給別人學著裁製衣服的。重要的官職、大的封邑,是自身賴以庇護的東西,反而讓學習的人去治理,它比起漂亮的織錦不是重要得多嗎?我只聽說學習好後才能從政,沒聽說通過做官來學習的。如果最終這樣做,必定有害處。好比打獵,射箭駕車熟練了,才能獵獲禽獸,如果還不曾登車射過箭駕過車,那麼只怕車子毀壞翻覆、人被碾壓,哪有心思顧到獵物?

217、智如原泉①,行可以為表儀②者,人師也。智可以砥礪③,行可以為輔檠④者,人友也。據法守職⑤,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快意⑥,一呼再諾者,人隸也。故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欲觀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見,同聽者相聞,同志者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故輔佐左右所任使⑦,有存亡之機,得失之要也,可無慎乎!(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原泉:源泉,即有源之水。原:「源」的古字。②表儀:表率,儀範。③砥礪:磨鍊,鍛鍊。④輔檠(qíng/ㄑㄧㄥˊ):相互矯正。檠:矯正,多指矯正弓弩。商務本此處校勘記云:「檠作弼(bì/ㄅㄧˋ)」。弼:輔佐,輔助。⑤守職:忠於職守。⑥當前快意:在人面前投合對方的心意。⑦任使:差遣,委用。

【白話】智慧像有源頭的泉水一樣永不枯竭,行為可以作為眾人表率的人,是人之師。智慧可以互相磨鍊提升、行為可以互相矯正的人,是人之友。依據法規401做事、恪守職責、不為非作歹的人,是人之吏。在人前投合對方的心意,對方一呼喚,連聲應諾,是人之奴。所以有道的明君以人師作為他的輔佐,中等才德的君主以人友作為他的輔佐,下等的君主用人吏作為他的輔佐,使國家危亡的君主用人隸作為他的輔佐。要看一位君主是否會滅亡,一定先觀察他的下屬。所以眼光同樣敏銳的人能相互看見,耳朵同樣靈敏的人能相互聽到,志趣相投的人能相互跟隨,不是賢君就不能任用賢臣。所以君主對於左右輔佐大臣的委用,其中就隱藏著國家存亡的機兆、政治得失的關鍵,怎麼可以不謹慎對待呢?

218、親民授業,平理百事,猛以威吏,寬以容民者,令長①之職也。然則令長者最親民之吏,百姓之命也。國以民為本,親民之吏,不可以不留意也! (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令長:秦漢時治萬戶以上縣者為令,不足萬戶者為長。晉隋因之。後因以「令長」泛指縣令。

【白話】愛護民眾授予田業,公平處理各項民事,嚴肅以使下級官吏有敬畏之心,寬大以使人民得到包容蓄養,這是縣官的職責。縣官是最接近人民的官吏,關係到人民的性命。國家以人民為根本,對直接親近人民的官吏不能不關注啊!

五、至公 Paramount Impartiality

219、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嫉賢,而不肖者不妒功。故三王以義親①,五伯以法正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欲擅一國之利,而蒐(蒐作當)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 (卷三十六 商君子)

【註釋】①故三王以義親:清末陶鴻慶先生認為,「以義親」下當有「天下」二字。今從之。

【白話】公私能夠分明,那麼小人就不會妒忌賢德之人,無能之輩也不會妒忌有功之臣。所以三王以道義來親和天下,五霸以法度來匡正諸侯,他們都不是把天下的利益據為己有。當今亂世的君臣,都得意地企圖獨佔一國之利或掌管一官之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這就是國家危亡的原因。

220、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①也,四時無私為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遂,成。庖人調和而不敢食,故可以為庖。若使庖人調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為庖矣。伯王②(本書伯王作王伯,下同)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伯王。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誅暴有所私枉,則不可以為王伯。 (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燭:照亮;照見。②伯(bà/ㄅㄚˋ)王:應作「王伯」,成就王霸之業。伯:通「霸」。作諸侯聯盟的首領;稱霸。

【白話】天的覆蓋沒有偏私,地的承載沒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沒有偏私,四季的運行沒有偏私。它們各自施行它們的恩德,所以萬物才得以生長。廚師烹調食物不敢擅自食用,所以才可以當廚師。如果廚師烹製食物卻擅自食用,那就當不了廚師。能夠成就王霸之業的君主也是如此,誅滅暴虐的諸侯而不為私利,以其土地分封給天下賢者來治理,所以可以為王為霸。如果誅滅暴虐而私自佔有其土地及財富,那也就不可能為王為霸了。

221、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不得自專快意而已也!上之皇天①見譴,下之黎庶②恨怨。 (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皇天:對天及天神的尊稱。②黎庶:黎民;百姓。

【白話】(鮑宣上疏勸諫皇帝:)治理天下的人,應當以天下人之心為心,千萬不能孤行己見,恣意妄為啊!如果那樣,就會上遭天譴,下為百姓所怨。

222、因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丘上以視,則見其始出,又見其入。非明益也,勢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②,丘上也。故智載於私,則所知少;載於公,則所知多矣。(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因:依託,憑藉。②公心:公正之心。

【白話】從井中看星,所看到的不過幾顆星;從山丘上看星,那就能看到星星從天邊開始升起,又看到它們落下。這不是由於視力增加了,而是所處的地勢不同所造成的。遇事而本著私心,就好像處在井中;本著公心,就好像站在山丘之上。因此,智慧存在於具有私心的人身上,他所能知道的就少;存在於具有公心的人身上,他所能知道的就多。

223、唯至公,故近者安焉,遠者歸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唯無忌心,故進者自盡①,而退不懷疑,其道泰然,浸潤②之譖③,不敢干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自盡:竭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②浸潤:逐漸滲透。引申為讒言漸進,積久而使人聽信。③譖(zèn/ㄗㄣˋ):讒毀;誣陷。

【白話】只有無比公正,所以才能使近處的人安定,遠方的人歸附。對於是非曲直都以公正的態度面對,就會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唯有沒有猜忌之心,所以入朝者能竭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退朝後不存疑慮,其治國之道安定無憂,想不斷進讒言的人也不敢造次。

224、公道行,即邪利無所隱矣。向公即百姓之所道者一,向私即百姓之所道者萬。一向公,則明不勞而姦自息;一向私,則繁刑罰而姦不禁。故公之為道,言甚約而用之甚博。(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公正之道得以施行,則偏邪的私利就沒有藏身之地了。(所以君主之心)向公,百姓也會方向一致一心向公;(君主之心)挾私,那麼百姓追求的私欲就千差萬別。一心為公,則明主不必操勞,而觸犯法令之事自然止息;一心向私,縱使刑罰繁多,姦邪的事也無法禁絕。所以公正作為治國之道,言語很簡約,但作用很大。

225、利人者天下啟①之,害人者天下閉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若逐野獸,得之而天下皆有分肉②。若同舟而濟③,濟則皆同其利,舟敗皆同其害。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矣。(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啟:開;打開。②分肉:根據現存《六韜》版本可知「分肉」下應有「之心」二字。③濟:渡河。

【白話】為人民謀福利的人,天下人都會開門歡迎他;殘害百姓的人,天下人都會對他閉門不納。天下並非一個人的天下,取得天下,就像追捕野獸一樣,得到了,天下人就會有分享獵物的心。又像同船渡河一樣,抵達彼岸,大家就同蒙其益,舟壞了則同受其害。能與天下人同其利害,那麼天下之人都會支持他,而沒有抗拒他的。

六、愛民Caring about People

226、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①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莊,齊莊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安:對某種環境、事物感到安適或習慣。

【白話】孔子說:「人民以君主為心臟,君主以人民為軀體。心境莊重則身體安詳,心境肅正則外表恭敬。心所愛好的事物,身體就必然對它們感到安適和習慣;君主所喜好的事物,人民必然也想得到。心因為有身體而得以保全,也會因為身體有缺陷而受傷;君主因有人民而存在,也會因人民背棄而滅亡。」

227、財須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福由民殖,德俟①民茂②,義以民行。六者既備,然後應天受祚③,保族宜邦。《書》曰:「眾非后④無能胥以寧,后非眾無以辟四方。」推是言之,則民以君安,君以民濟⑤,不易之道也。(卷二十七 吳志上)

【註釋】①俟:等待。②茂:引申為昌盛,豐碩。③受祚: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④后:上古稱君主。⑤濟:成功,成就。

【白話】(駱統上疏說:)財富需要百姓來創造,強盛要依靠百姓的力量,威勢要依憑百姓的勢力,福祉要由百姓來增加,德行有待百姓來興盛,仁義要憑藉百姓來實行。這六方面的條件具備了,然後就能順應天意,接受天地神明的福佑,保全宗族、造福國家。《尚書》上說:「民眾沒有君主,就不能都得到安寧;君主沒有民眾,就不能開闢四方。」由此推論,百姓憑藉君主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百姓而成就大業,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228、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①,用不足,如之何?」對曰:「盍徹②乎?」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也。曰:「二③,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二,謂什二而稅。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卷九 論語)

【註釋】①年飢:一年中穀物收成不好。飢:通「饑」。②徹:周朝的稅法,規定農民繳十分之一的稅,稱為「徹」。③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白話】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不好,費用不足,應該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原來的十分之一的稅制呢?」哀公說:「徵十分之二的稅,我尚感不足,怎麼能恢復十分之一的稅制呢?」有若說:「只要百姓的用度足,君王怎麼會不足?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又怎能求自足?」

229、夫至人精誠①內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喜而不忘②;見天下有害,憂若有喪。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人之樂者,人亦樂其樂。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精誠:真心誠意;至誠。②忘:玩忽、怠忽。

【白話】至德之人內心永保至誠,而恩德流布天下。他們看到天下人得到利益,雖高興卻不會懈怠(懂得居安思危);見到天下人受到損害,就會憂心忡忡,好像有喪事一樣。以百姓之憂為己憂的人,百姓也以他的憂為己憂;以百姓之樂為己樂的人,百姓也以他的樂為己樂。所以,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憂為憂,做到這樣而不能成就治國大業,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230、父母之所畜①子者,非賢強②也,非聰明也,非俊智③也,愛之憂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④也,此父母所以畜子也。然則愛天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也,則天下之畜⑤亦然矣。此堯之所以畜天下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畜(xù/ㄒㄩˋ):養育。②賢強:有德行有勇力。③俊智:智慧過人。④無擇:沒有區別。⑤畜(xù/ㄒㄩˋ):治理。

【白話】父母所養育的兒女,不一定有德行有勇力,不一定聰明,也不一定智慧過人,但父母都一樣疼愛,為兒女憂心,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超過自己,不管是別人有益於孩子,還是自己有益於孩子,都是一樣,這就是為人父母養育孩子的用心。那麼,(君王)愛護天下人民,也是希望人民都能超過自己,至於是別人有益於他們,還是自己有益於他們,並不去區別,那治理天下也和父母養育子女是一樣的。堯帝就是這樣來治理天下的。

231、誠愛天下者得賢。奚①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見秦醫②也,不爭③禮貌;在囹圄,其走大吏也,不愛資財。視天下若子,是故其見醫者,不爭禮貌;其奉養也,不愛資財。故文王之見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數。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穢污④,而為正於天下也。 (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奚:何。②秦醫:原指扁鵲,後泛指良醫。③爭:力求得到。④穢污:此處指桓公德行污穢。《說苑‧尊賢》記載桓公殺兄而立等事。

【白話】真心愛護天下的人會得到賢才。何以知道是這樣呢?孩子生病了,慈母求見良醫,顧不得自己的尊嚴禮節;愛子陷入監獄,父母奔走求救於大官之間,也不會吝惜錢財。一個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麼尋找治理天下的良醫時,就不會計較禮貌,奉養他們也不會吝惜錢財。所以周文王拜見姜太公時,一天五次往返;齊桓公奉養管仲,將幾座城池都分封給了他。這就是為什麼文王的國家雖然偏僻弱小,桓公的行為雖然污穢不潔,卻能夠為政於天下的原因所在。 

232、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孔子弟子仲由也。先導之以德,使人信之,然後勞之。《易》曰:悅以使民,民忘其勞。請益。曰:「毋倦。」子路嫌其少,故請益。曰:無倦者,行此上事無倦則可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子路問為政之道。孔子說:「自己用德行帶頭去引導,以身作則,然後教導人民要勤勞。」子路請孔子再說詳細些。孔子說:「按照上面所說去行,不要懈怠。」 

233、弗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弗貴①異物②賤③用物④,民乃足。遊觀⑤為無益,奇巧為異物。言明王之道,以德義為益,器用為貴,所以化俗生民⑥。(卷二 尚書)

【註釋】①貴:重視。②異物:奇特罕見之物。③賤:輕視。④用物:日常應用的用品。⑤遊觀:遊逛觀覽。⑥生民:使民生,養民。

【白話】不要做無益的事去耽誤、妨害了有益的事,這樣才能成就治國大業;不看重奇異之物、不輕視實用之物,百姓才能富足。(賢明君主治國之道,以道德仁義為有益,以實用為貴,一切都是為了教化和養育人民。) 

234、《詩》曰:「凱①悌②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無由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③,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凱:和樂,歡樂。②悌:溫和平易。③息:滋息,生長。

【白話】(漢文帝下詔:)《詩經》上說:「和樂平易的君子啊,是人民的父母。」如今人們有了過失,還沒有施以教化,而刑罰已經加到了他們身上,有的人想改過行善,卻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朕非常憐憫他們。刑罰能達到截斷肢體、刺刻肌膚,一生都不能再生長復原,這樣的刑罰是多麼令人苦痛而又不合道德!難道這符合為民父母的本意嗎? 

235、《詩》云:「樂只①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言治民之道無他,取於己而巳。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②夫身。拂,猶佹③。逮,及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只:語氣助詞。②逮(dài/ㄉㄞˋ):及、及至。③佹(guĭ/ㄍㄨㄟˇ):牴觸、違逆。

【白話】《詩經》上說:「和樂的君主呀!就像我們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事情君主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事情君主也厭惡,這就可以算作是老百姓的父母了。喜歡做眾人都厭惡的事,而厭惡眾人都喜歡的事,這就叫違逆人性,災禍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七、綱紀 The Basis of Principles

236、太上①使民知道,其次使民知心,其下使民不得為非。使民知道者,德也;使民知心者,義也;使民不得為非者,威禁②也。威禁者,賞必行、刑必斷之謂也。此三道者,治天下之具也。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強而強,在人主所志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太上:最上,最高。②威禁:法令,禁令。

【白話】最高的境界是讓人民通曉天地及人世的大道;其次是讓人民懂得仁愛之心;最下的是讓人民不做壞事。讓人民通曉天地人世的大道,靠的是領導者的德行;讓人民懂得仁愛之心,靠的是領導者的道義;讓人民不做壞事,靠的是領導者施行法令。所謂法令,就是有功必賞,有罪必罰。這三個原則,是治理天下的手段。(奉持這三者)想成就王業就能成就王業,想成就霸業就能成就霸業,想國家強盛就能強盛,這就要看君主的志向了。

237、子曰:「導千乘之國①,導謂為之政教也。敬事而信,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也。節用而愛人,節用,不奢侈也。國以民為本,故愛養之。使民以時。」不妨奪農務也。 (卷九 論語)

【註釋】①千乘(shèng/ㄕㄥˋ)之國:能出動千輛兵車的諸侯國。乘:車子。春秋時多指兵車,包括一車四馬。

【白話】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國事須用真心恭敬謹慎處理,對人民要誠信;節省費用,愛護百姓;使用民力,要選擇農事閑暇之時。(不妨礙農事生產活動。)」

238、定公①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魯君謚。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卷九 論語)

【註釋】①定公:姬姓,名宋,為春秋時期魯國君主之一,昭公之弟,哀公之父。孔安國先生註:「定公,魯君謚。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

【白話】魯定公問:「君王指揮臣子,臣子奉事君王,應當如何呢?」孔子回答說:「君王指揮臣子要依國家的禮法規矩,臣子事奉君王要盡忠職守。」

239、治國有四:一曰尚①德,二曰考②能,三曰賞功,四曰罰罪。四者明則國治矣。夫論士不以其德,而以其舊③,考能不以其才,而以其久,而求④下之貴上,不可得也。賞可以勢求,罰可以力避,而求下之無姦,不可得也。 (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尚:重視。②考:考核。③舊:故交,老交情。④求:責求。

【白話】治國有四個要點:一是崇尚道德,二是考校人才,三是賞賜有功,四是懲罰犯罪。四者嚴明了,國家就太平了。如果選拔官員不是著眼於他的德行而是看彼此的交情,考量人才不是以他的才能而是以他在位時間的長短,而要求下級尊重上級,那是辦不到的;獎賞可以依靠權勢取得,刑罰可以靠權勢逃避,卻希望臣下沒有姦邪的行為,那是辦不到的。

240、先王為禮,以達人之性理,刑以承禮之所不足。故以仁義為不足以治者,不知人性者也,是故失教,失教者無本也。以刑法為不可用者,是不知情偽者也,是故失威,失威者不禁也。故有刑法而無仁義,久則民忽,民忽則怒也;有仁義而無刑法,則民慢,民慢則姦起也。故曰:本之以仁,成之以法,使兩通而無偏重,則治之至也。夫仁義雖弱而持久,刑殺雖強而速亡,自然之治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古代先王制定禮法來實現人們本性的仁義,調整刑罰來彌補禮制的不足。所以認為仁義不足以治國,是不懂得人性本善,於是就缺乏教化,缺乏教化的治理就失去了根本。認為刑罰不可以治國的,是不了解人習性的偽詐,於是就失去威懾,失去威懾就不能禁止惡行。所以有刑法而沒有仁義,時間久了百姓就會疏忽道義,百姓疏忽道義就會發生叛亂;有仁義而沒有刑法,百姓就會怠慢,百姓怠慢,就會作姦犯科。所以說,以仁義為根本,以法律為佐助,使兩者結合而不偏重,這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仁義教化雖不顯著,但是效果持久;刑罰效果顯著,(過分依賴)卻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是治理國家的自然之道啊。

241、古者篤教①以導民,明辟②以正刑。刑之於治,猶策③之於御也。良工④不能無策而御,有策而勿用也。聖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 (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①篤教:竭誠於教化。②明辟:嚴明法律。辟:法,法度。③策:驅趕騾馬役畜的鞭棒。④良工:古代泛稱技藝高超的人。

【白話】古時候,聖人竭誠用孝悌仁義的教化來引導百姓,把法令宣講清楚以依法執行刑律。用刑律來治理國家,就像用馬鞭駕車一樣。技藝再高的駕車者也不能沒有馬鞭駕車,而是拿著馬鞭但不輕易使用罷了。聖人藉助於法令來做好教化工作,教化成功了,也就不用實行刑罰了。

242、臣聞咎繇①戒帝舜曰:「亡敖②佚欲③有國④,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⑤。」……箕子⑥戒武王曰:「臣無有作威作福,亡有玉食;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害於而⑦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辟⑧,民用僭慝⑨。」(後補卷二十 漢書八)

【註釋】①咎繇:亦作「咎陶」,即皋陶,舜之賢臣。咎:通「皋」。以下咎繇勸誡之言引自《尚書‧皋陶謨》。②亡敖:不要讓,不要使。亡:通「毋」、「無」。表禁止。敖:當為「教」。《尚書》通行本原文為:「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③佚欲:謂貪圖安樂,嗜欲無節。佚:同「逸」。④有國:指成為有封地的諸侯。⑤萬機:同「萬幾」,謂當戒懼萬事之微,後指帝王日常處理的紛繁的政務。機:同「幾」,微。⑥箕子:商紂之叔父,封於箕。因紂王不聽其諫,乃披髮佯狂為奴,為紂王所囚,後歸於周。以下箕子勸誡之言引自《尚書‧洪範》。⑦而:你,你的。⑧側頗辟:謂邪枉不正。側:傾斜。頗僻:偏邪不正。當代吳璵先生則認為:「此三字同義,古書未有此例,當衍一字。乃係旁註而闌入正文者。當曰:『人用頗側』。」可備一說。⑨僭慝(tè/ㄊㄜˋ):謂越禮踰制,懷有貳心。慝:通「忒」。疑貳,指因疑慮而生貳心。

【白話】(王嘉進上密封的奏疏說:)臣聽說咎繇告誡舜帝說:「不要使縱樂貪欲的人成為諸侯(即不讓他們得勢),必須要天天戒慎恐懼,來處理成千上萬的國事。」……箕子告誡武王說:「一般的官吏是沒有獨攬賞罰大權、沒有享受美食的;如果一般官吏也能行使賞罰之權、享受美食,那將有害於您的家族,有害於您的國,(權歸於臣,則官員和百姓就逢迎趨附),國人會因此偏邪不正,百姓都會踰越禮法,懷有貳心了。

243、以八柄①詔②王馭③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④;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⑤,以馭其福;六曰奪⑥,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⑦,以馭其過。柄,所秉執以起事者也。詔,告也,助也。爵,謂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祿,所以富臣下也。幸,謂言行偶合於善,則有以賜與之勸後也。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也。奪,謂臣有大罪,沒入家財者也。誅,責讓也。 (卷八 周禮)

【註釋】①柄:權柄,權威。②詔:告。這裡指幫助。③馭:統治,治理。這八項都是驅群臣向善的方法,所以用「馭」字。④幸:褒賞。⑤生:養。⑥奪:沒收家財。⑦誅:指責,責備。

【白話】(太宰)以八種權柄輔佐君主統御群臣使大家向善:一是封給爵位,使臣下尊貴;二是給予俸祿,使臣下富有;三是給予賞賜,使臣下感受到君主的關愛器重;四是委任官職,以使臣下提升品行;五是供養厚待立下大功勳之功臣,使其得福;六是沒收財產,使犯罪的臣下貧窮;七是罷黜官職,流放邊疆,以懲戒臣下罪行;八是問責,以追究臣下失職之過失。  

244、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號①,臣如響。君設②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詳;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為人臣者,操契③以責④其名。名者,天地之綱,聖人之符⑤。張天地之綱,用聖人之符,則萬物之情⑥,無所逃⑦之矣。(卷三十六 申子)

【註釋】①號:高叫。②設:謀劃。③契:符節、憑證、字據等信物。古代契分為左右兩半,雙方各執其一,用時將兩半合對以作徵信。④責:要求;期望。⑤符:古代憑證,符券、符節、符傳等信物的總稱。⑥情:實情,情況。⑦逃:指藏,隱匿。

【白話】英明的君主好比是身體,臣下就如同手臂;君主好比喊聲,臣下就如同回聲。君主謀劃根本大計,臣下操辦具體細節;君主治理關鍵問題,臣下實施詳細措施;君主掌握國家權柄,臣下從事日常事務。作為臣子,手握符契(任職憑證),就要以此要求自己名實相符。名,是天地的綱紀,是聖人(做事)的符節。伸張天地的綱紀,使用聖人的符節,那麼萬事萬物的情況,就無所隱瞞了。

245、富者奢侈羨溢①,貧者窮急②愁苦,而上不救,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③?此刑罰之所以繁,而姦邪不可勝者也。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也。此上天之理,而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 (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羨溢:富裕,豐足。②窮急:窮困急迫。③避罪:避免獲罪,懼怕獲罪。

【白話】(董仲舒回答策問說:)富有的人生活奢侈,豐裕過度,貧窮的人窮困急迫、愁苦不堪,而在上位者不去治理救助,那麼人民就會感覺到活著沒有樂趣。人民如果不樂意活著,那就連死都不會躲避,又怎能懼怕犯罪呢?這就是刑罰繁多但姦邪仍然制止不了的緣故。所以享受俸祿的人家,以俸祿為生就行了,不應當再與人民爭奪產業,然後利益就可以普遍分布,而百姓也可滿足家用了。這是上天的公理,也是遠古的治國之道,天子應該效法作為制度,大夫也應當遵循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246、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民務變,謂之變業。故以理觀之,事大眾而數①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②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③而數橈④之,則賊其宰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虛靜,而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卷四十 韓子)

【註釋】①數(shuò/ㄕㄨㄛˋ):屢次。②大器:寶器。③小鮮:小魚。④橈(náo/ㄋㄠˊ):擾動;攪亂。⑤宰: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廚師。

【白話】凡是法令變更,利害情況就跟著改變;利害情況改變了,民眾就會改變其所從事的工作;從事的工作改變,就稱為改行。所以從這個道理來看,讓大眾做事業如果頻繁地變動他們,就少有成功;收藏珍貴器物假如經常遷移,就會多有毀壞;烹煮小魚如若經常攪動,就會有損廚師的烹飪之功;治理大國要是政策經常朝令夕改,那麼百姓就會深受其苦。因此懂得治國之道的君主最重清虛恬靜,而對於變更法令很慎重。所以說:「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魚一樣。」(不能夠反覆翻攪)。

247、上人①疑,則百姓惑;下難知②,則君長勞。難知,有姦心也。故君民者,章③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④民之淫⑤,則民不惑矣。淫,貪侈也。《孝經》曰:「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也。」 (卷七 禮記)

【註釋】①上人:居於上位的人,指君主。②難知:指心懷欺詐,難知其心。③章:通「彰」,彰明。④御:治理,控制。⑤淫:貪逸奢侈。

【白話】居上位的人好惡不明,就會使人民疑惑而無所適從;居下位的人心懷欺詐,難知其心,就會使上位者格外操勞。因此治理人民的領導者,應該表彰優良的道德規範,以引導社會的風俗人情;慎重懲處罪過,以防止人民流於貪奢放逸的風氣,這樣人民就不會陷於迷惑了。

八、禮樂Propriety and Music

248、先王制禮也以節事①,動反本②也。脩樂以導志。勸之善也。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亂國禮慢而樂淫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節事:謂行事有節制,使合乎準則。②反本:復歸本源或根本。本:孔穎達先生說,得民心之事為禮之本。

【白話】古聖先王制定禮儀制度是為了行事有所節制(一切政治舉措不離為民造福這一根本),制定音樂來勉勵自己向善的志向(使行善不倦)。因此觀察禮樂的情況,便可了解這個國家的治亂(亂國禮節輕忽怠慢,音樂放縱而無節制)。

249、子張問聖人之所以教,孔子曰:「師①乎,吾語汝。聖人明於禮樂,舉而措②之而已。」子張又問,孔子曰:「師,爾以為必布几筵③,揖讓升降④,酌獻⑤酬酢⑥,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⑦,執羽籥⑧,作鐘鼓,然後謂之樂⑨乎?言而可履,禮也;行而可樂,樂也。聖人力此二者,以恭己⑩南面,是故天下太平,萬國順服,百官承事,上下有禮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師:即子張。姓顓孫,名師。事又見《禮記‧仲尼燕居》。②措:施行。③几筵(jīyán/ㄐㄧㄧㄢˊ):猶几席,為古人憑依、坐臥的器具。几:古人坐時憑依或擱置物件的小桌。筵:以竹篾、枝條和蒲葦等編織成的席子。古代用來鋪地做坐墊。④揖讓升降:均指接待賓客之禮。揖讓:作揖謙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升降:上升與下降。迎送賓客的禮儀。⑤酌(zhuó/ㄓㄨㄛˊ)獻:酌酒獻客。酌:斟酒。⑥酬酢(chóuzuò/ㄔㄡˊㄗㄨㄛˋ):主客相互敬酒,主敬客稱酬,客還敬稱酢。指朝聘應享的禮儀。⑦綴兆:古代樂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⑧羽籥(yuè/ㄩㄝˋ):古代祭祀或宴饗時,文舞舞者所持的舞具和樂器。羽:指雉羽。籥:一種編組多管樂器。⑨樂:使其歡樂。⑩恭己:恭謹以律己。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

【白話】子張向孔子請教君王如何實施教化治理政 事,孔子說:「子張啊,我來告訴你。聖王通曉『 禮』和『樂』,把它們交互施用罷了。」子張進一步 請教,孔子說:「子張,你認為一定要大擺宴席,賓 主拱手相讓上座下座,相互斟酒敬獻,這樣才叫做『 禮』嗎?你認為一定要舞者排列好行列和位置,手拿 雉羽和樂器,擊鳴鐘鼓,這樣才叫做『樂』嗎?說出 的話可以踐行,就是『禮』;施行起來能夠使大家歡 樂,就是『樂』。聖王能勉力做到這兩點,以恭敬律 己的態度居於帝位,因此天下得以太平,各國順服, 百官盡職盡責,上上下下都有禮節。」

八、禮樂Propriety and Music

250、簡子①曰:「敢②問,何謂禮?」對曰:「吉③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經者,道之常也。地之義,義者,利之宜也。民之行。行者,人所履行。天地之經,而民實④則⑤之。則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地之性,高下剛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氣⑥,陰陽風雨晦明。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氣為五味,酸鹹辛苦甘。發為五色,青黃赤白黑發見也。章為五聲,宮商角徵羽。淫⑦則昏亂,民失其性。滋味聲色,過則傷性也。是故為禮以奉⑧之。』」制禮以奉其性。 (卷六 春秋左氏傳下)

【註釋】①簡子:趙簡子,即趙鞅。嬴姓,趙氏,原名鞅,後名志父,諡號簡。春秋後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晉定公時執政晉國十七年之久。②敢:謙詞。猶冒昧。③吉:春秋時鄭國正卿游吉,姬姓,游氏,名吉,字子太叔。④實:通「寔」(shí/ㄕˊ)。清代惠棟先生說:「案古文《孝經》『實』作『是』,『是』即古『寔』字,見《尚書‧秦誓》及《詛楚文》。鄭氏《詩箋》云『趙魏之東寔、實同聲』,故此傳文又作『寔』。」⑤則:效法,作為準則。⑥六氣:自然氣候變化的六467種現象,指陰、陽、風、雨、晦、明。⑦淫:過度、無節制。⑧奉:猶保全。

【白話】趙簡子說:「敢問什麼叫禮?」子太叔回答說:「我曾聽先大夫子產說:『禮,是上天的常道、大地的法則、人們行事的依據。天地的常道,人們以此為準則來制禮、守禮。(聖王)效法日月星辰常明之義,依循大地高低剛柔、恆常的性質(而制禮),衍生了上天的六氣,運用大地的五行。五行之氣入人之口為五種味道,顯露於眼為五種顏色,顯示在耳為五種聲調。滋味聲色過度則會使人迷惑混亂,人們就會因此而迷失本性。所以要制定禮來幫助人們守持本性。』」

251、周監①二代,禮文②尤具,事為之制,曲③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④。於是教化浹洽⑤,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四十餘年。 (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監:通「鑑」。借鑑,參考。②禮文:指禮樂制度及其具體規定。③曲:細事,小事。④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指各種行禮的儀式有三百條,禮儀的細節有三千條。《禮記‧中庸》及《大戴禮‧衛將軍文子》均作「禮儀三百」。⑤浹洽(jiāqià/ㄐㄧㄚㄑㄧㄚˋ或jiáqià/ㄐㄧㄚˊㄑㄧㄚˋ):普遍沾潤。

【白話】周朝借鑑夏、商兩代,禮制儀文尤其完備,大事上定有制度,小事也都有防範,所以說禮節儀式有三百條,禮儀細節有三千條。於是教化遍及百姓,人民之間和睦相處,災害不發生,禍亂也不出現,全國的監獄連續四十多年沒有收押過一個犯人。

252、傅子曰:「能以禮教興天下者,其知大本之所立乎!」夫大本者與天地並存,與人道俱設,雖蔽①天地,不可以質文損益變也。大本有三:一曰君臣,以立邦國;二曰父子,以定家室;三曰夫婦,以別內外。三本者立,則天下正;三本不立,則天下不可得而正;天下不可得而正,則有國有家者亟亡,而立人②之道廢矣。( 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蔽:蒙蔽;壅蔽。②立人:立身,做人。

【白話】傅子說:「能夠用禮義教化而興旺國家的,是知道治理國家的大根大本啊!」大根大本,是與天地同在的,是與人倫相互依存的。即使天地被蒙蔽了,大根大本的形式有所增減,但實質從未改變。根本有三:一是君仁臣忠,這是安邦定國之本;二是父慈子孝,這是安家立業之本;三是夫義婦德,這是區分內外之本。這三種根本關係的道義確立了,則天下歸於正道;反之,天下就不能歸於正道。天下不能歸於正道,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會很快衰亡,立身做人的準則也會廢棄。

253、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為之節文①者也。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禮,故男女有班②;因其好音,而正雅頌③之聲,故風俗不流④;因其寧室家樂妻子,教之以孝(孝作順),故父子有親;因其喜朋友,而教之以悌,故長幼有序。然後脩朝聘,以明貴賤;鄉飲習射⑤,以明長幼;時蒐⑥振旅⑦,以習用兵;蒐,簡車馬也。入學庠序⑧,以脩人倫。此皆人所有於性,而聖人所匠成⑨也。 (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節文:謂制定禮儀,使行之有度。②班:區別。③雅頌:《詩經》內容和樂曲分類的名稱。雅樂為朝廷的樂曲,頌為宗廟祭祀的樂曲。④流:向壞的方面轉變。⑤習射:鄉射禮中演習射箭。⑥蒐(sōu/ㄙㄡ):檢閱車馬;閱兵。⑦振旅:整頓部隊,操練士兵。⑧庠(xiáng/ㄒㄧㄤˊ)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即鄉學,後亦泛稱學校。庠:古代的學校,特指鄉學。《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⑨匠成:培養造就。

【白話】先王制定法令、禮儀,都是依據人們的喜好來制定典章制度,使行之有度。根據人們有情欲的習性而制定婚姻禮法,所以男女界限分明;根據人們喜愛音樂而創作純正的雅樂、頌樂,所以風俗不會變壞;根據人們珍惜家庭安寧、妻兒快樂,而用孝順和睦之道教化人民,所以父子間有了親情;根據人們喜歡交友,而用敬順尊長的禮儀教導人民,所以長幼之間有次序。做到這些之後,再制定朝拜天子、出使諸侯國的禮節,以顯明地位尊卑的區分;制定鄉飲酒禮和習射禮,來顯明長幼之間的次序;適時檢閱車馬、整頓軍隊,以訓練軍事;讓人們進入地方學校學習,以明瞭及實踐倫理道德。這些都是(根據)人本有的特性,而經由聖人的培養造就讓人得以完善人格。

254、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治國而無禮,譬猶瞽①之無相②與,倀倀③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幽室④之中,非燭何以見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⑤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⑥三族⑦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喪紀失其哀,政事失其施,凡眾之動失其宜。」 (卷七 禮記)

【註釋】①瞽:盲人。②相(xiàng/ㄒㄧㄤˋ):扶助者,導引盲者的人。③倀倀(chāng/ㄔㄤ):茫茫然無定向而行。④幽室:暗室。⑤揖讓:作揖謙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⑥閨門:宮苑、內室的門。借指宮廷、家庭。⑦三族:有幾種說法,此處採鄭玄先生所說,指父、子、孫。

【白話】孔子說:「禮是什麼呢?禮就是做事的準則和規矩。如果治理國家而沒有禮,就好像盲人沒有扶助者,茫茫然會走向何處?又好比整夜在暗室裡摸索,沒有燈燭怎麼能找見東西呢?若是沒有禮,那麼手、腳都不知道該怎麼放,耳、目也不知道該聽什麼477看什麼,前進後退、行禮謙讓,處處不知道該以什麼準則去做。所以說,若在沒有禮可遵循的狀況下,日常生活中,長輩和晚輩就失去尊卑區別了;在家族中父、子、孫三代就會失去和睦;在朝廷裡,官職和爵位的秩序就會紊亂;軍隊行軍打仗就會失去紀律和法則;宮室建築就會不合法度規模;喪事中悲哀輕重就會失去標準;政事便會因混亂無序而得不到實施,所有的行為舉措都會失去其應有的分寸。」

255、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①;義理②,禮之文。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言必外內具也。 (卷七 禮記)

【註釋】①忠信,禮之本:孔穎達先生說:「忠者,內盡於心也;信者,外不欺於物也。內盡於心,故與物無怨;外不欺物,故與物相諧也。」②義理:孔穎達先生解為合宜得理。

【白話】古聖先王創立的禮,既有根本精神,又有外在文飾(制定形式的原則)。忠信,就是禮的根本精神;合宜得理,是禮的外在文飾。沒有忠信這一根本精神,禮就無法成立;沒有合宜得理的形式,禮就無法在現實中推行。

256、相①鼠有皮,人而無儀。相,視也。儀,威儀也。視鼠有皮,雖居高顯之處,偷食苟得②,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也。人而無儀,不死胡為③。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相鼠有體④,人而無禮。體,支體也。人而無禮,胡不遄⑤死。 (卷三 毛詩)

【註釋】①相(xiàng/ㄒㄧㄤˋ):看,觀察。②苟得:不當得而得。③胡為:何為,為什麼。④體:肢體。⑤遄(chuán/ㄔㄨㄢˊ):迅速。

【白話】看那老鼠身上只有一張皮,有人雖然是人卻不知廉恥不講禮節。(老鼠有皮蓋著全身,但即使處在高聳突出的地方,偷取食物、獲得不當得到的東西,不知廉恥,也與不講禮節的人一樣,雖處高貴顯赫之位,行為卻昏暗,空有一副人的皮囊。)如果做人不講禮節,不死又為什麼呢?看那老鼠空有肢體,有人卻不講禮義。人沒有禮義如同行屍走肉,為何還不趕快去死?

257、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也。 (卷九 論語)

【白話】有子說:「禮的運用,就是以和為貴。古聖先王的為政之道就是制禮用和,以用和為最美,無論小事大事都注重溫和融洽。但也有行不通的,就是若知道『和』的可貴而一味求和,不用禮來節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258、情發①於聲②,聲成文③,謂之音。發,猶見也。聲,謂宮商角徵羽。聲成文者,宮商上下相應也。治世之音,安以樂④,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⑤;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⑥。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⑦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易俗。 (卷三 毛詩)

【註釋】①發:顯現;顯露。②聲:指古代五聲音律,宮商角徵羽。③成文:形成樂章、文采、文辭、禮儀等的總稱,這裡指組成一定的旋律。④安以樂:安詳而歡樂。以:而且。⑤乖:違背;不合。⑥困:困厄危難。⑦經:調理。

【白話】情志透過宮商之聲流露出來,五聲音律聲聲相應而成韻律便叫做「音」。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歡樂,反映當時政治平和;亂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反映當時政治乖戾僻違;滅亡或瀕於滅亡的國家的音樂哀傷而憂愁,反映當時的百姓流離困苦。所以要矯正政治得失、震動天地、感動鬼神,沒有什麼比詩歌更近於能實現這個目標。前代君王就是以詩來調理夫婦的關係,培養孝敬的行為,敦厚人倫常道,使教化美善,以及改變風氣和習俗。

九、民生 The Livelihood of People

259、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①,故生不遂。 (後補卷十三 漢書一)

【註釋】①末:非根本的,次要的事,此處指工商業。與為「本」的農業相對。

【白話】(漢文帝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產 業,是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大部分的民眾拋棄 最根本的農業生產去從事工商業,糧食就會匱乏,國 民生活就不能得到保障。 

260、國以民為根,民以穀為命;命盡則根拔,根拔則本顛①。(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

【註釋】①顛:傾覆;滅亡。

【白話】國家以百姓為根本,百姓以糧食為性命;糧食不足則百姓就不能生活,百姓生存不下去則國家就會被顛覆。

261、民財暴賤,而非常暴貴;非常暴貴,則本竭而末盈;末盈本竭,而國富民安,未之有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農產品價格很便宜,而非必需品價格卻很高;非必需品價格很高,農業就會衰竭,商業就會過度發展;商業過度發展、農業衰敗卻能國富民安,這是從來沒有的。

262、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①,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此令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②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③不勝,不為姦邪所利④,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臧(cáng/ㄘㄤˊ):「藏」的古字。收藏,隱藏。②輕資:便於攜帶的財物。③中人:中等的人,常人。④利:貪愛;喜好。

【白話】珠寶美玉和金銀,飢餓時不能吃,寒冷時不能穿,然而大眾卻認為它們很貴重,這是因為君主使用它們的緣故。金銀珠寶這些物品,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中,可以走遍天下而不會有飢寒的憂患。這樣就使得人民容易離開家鄉,盜賊受到鼓勵,犯罪逃亡的人有了便於攜帶的財物。粟米布帛產生於田地中,隨時令而生長,凝聚了人力在其中,不是一日之間就能長成的。幾石重的糧食,一般的人難以拿動,也不被姦邪之人所貪圖,然而一天得不到就會感到飢寒。所以,英明的君主重視五穀而輕視金玉。

263、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①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②。(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補:裨益、好處。②農功:農事。

【白話】(晁錯上疏說:)想要讓人們從事於農業生產,關鍵是要重視糧食,其方法在於用糧食作為決定賞罰的條件。現在號召天下人民,只要向官府交納糧食,就可以得到爵位,或免除一定的罪過。如此,富人就會擁有爵位,農民也會得到錢財,糧食也能有所分散流通了。凡能交納糧食來取得爵位的,都是有餘糧的人。從富餘者那里取一部分來供政府使用,那麼貧窮百姓的賦稅就可以減少了,這就叫做減少富餘的來補充不足的,政令一出人民就會得到利益。此舉順應人民的意願,有三個方面的好處:第一是政府的需用充足,第二是人民的賦稅減少,第三是可以鼓勵農業生產。

264、抱朴子曰:「民財匱矣,而求①不已;下力極矣,而役不休。欲怨歎之不生,規其寧之惟永,猶斷根以續枝,剜背以裨②腹,刻目以廣明,割耳以開聰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求:索取。②裨(bì/ㄅㄧˋ):彌補,補助。

【白話】抱樸子說:「人民的財力已經很匱乏了,還在搜刮不止;人民的力氣已經用到極點了,還在役使不停。還想使老百姓不生怨恨傷嘆的情緒,幻想實現永久的安寧,這就好比截斷樹根來接長樹枝、剜割後背上的肉來補肚子、割開眼眶來開闊視野、割掉耳朵來增強聽力一樣。」

十、法古 Learn from the Past

265、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①,為之有道乎?」對曰:「勿創勿作,時②至而隨。無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臺③之議,堯有衢室④之問,舜有告善之旌⑤,禹立諫鼓⑥於朝,湯有總街之庭⑦,以觀民誹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忘:通「亡」。喪失,失去。②時:時 機,機會。③明臺:傳說為黃帝聽政之所。④衢 (qú/ ㄑㄩˊ )室:相傳為唐堯徵詢民意的處所。⑤ 告善之旌:為獎勵人臣進諫而設的旗幟。⑥諫鼓:設 於朝廷供進諫者敲擊以聞的鼓。⑦總街之庭:通衢大 道旁的亭舍。指商湯聽取民意之處。

【白話】齊桓公問管仲說:「我想擁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權力而不喪失,做到這一點有方法嗎?」管仲回答說:「不要刻意創新,時機來臨就隨之行事。 不要以個人的好惡來損害公正,了解人民所討厭的事,以便自己引以為戒。黃帝建立了明臺的議政制度,堯帝設有衢室的諮詢制度,舜帝設有獎勵人們進諫的旌旗,夏禹在朝廷上設立進諫之鼓,商湯設有通衢大道旁的亭舍,用來了解百姓的批評意見。這就是古代聖君賢王所以擁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權力而不 喪失的方法。」

266、湯①降②不遲③,聖④敬日躋⑤。昭⑥假⑦遲遲⑧,上帝⑨是祗⑩。帝命式于九圍。不遲,言疾也。躋,升也。九圍,九州也。降,下也。假,暇也。祗,敬也。式,用也。湯之下士尊賢甚疾,其聖敬之德日進,然而能以其聰明,寬暇天下之人遲遲然。言其急於己而緩於人也。天用是故愛敬之,天於是又命之,使用事於天下,言王之。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絿,急也。優優,和也。遒,聚也。(卷三 毛詩)

【註釋】①湯:商朝的開國之君。②降:指禮賢下士。③不遲:謂湯王禮賢下士非常急切。④聖:古之王天下者。亦為對於帝王或太后的極稱。⑤躋(jī/ㄐㄧ):升。⑥昭:光明,明亮;明顯,顯著。⑦假:通「暇」,從容。⑧遲遲:舒緩,從容不迫的樣子。⑨上帝:天帝。⑩祗(zhī/ㄓ):敬。式:用,施行。九圍:九州。競:爭競,指為名利而爭逐奔走。亦泛指互相爭勝。絿(qiú/ㄑㄧㄡˊ):急躁。敷政:布政,施行教化。優優:寬和貌。百祿:指多福。遒:聚合;聚集。

【白話】湯王禮賢下士非常急切,聖王誠敬之德與日俱增。他嚴以律己而寬以待人,對上天心懷恭敬。於是上天派他來治理天下,為天下人做最好的榜樣。從不爭強好勝急於求成,既不剛強暴戾也非柔弱不禁。施政溫和而且寬厚,才有這千祥雲集百福駢臻。

267、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①於廟(廟下有朝字②)。有二史,右史記事(事字作動),左史記言。事(事字作動)為《春秋》,言為《尚書》。君舉③必記,臧否④成敗,無不存焉。下及士庶,苟有茂異⑤,咸在載籍。或欲顯而不得,欲隱而名章。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故先王重之,以副賞罰,以輔法教。宜於今者,官以其方,各書其事,歲盡則集之於《尚書》。各備史官,使掌其典。(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告:禱告;祭告。②廟下有朝字:此「朝」字應與下文「有二史」連讀為「朝有二史」。③舉:言行;舉動。④臧否(zāngpĭ/ㄗㄤㄆㄧˇ):善惡;得失。⑤茂異:德才出眾。亦指德才出眾的人。

【白話】古代天子、諸侯遇到大事的時候,一定祭告宗廟。朝中設有兩名史官,右史官記錄天子或諸侯的行動,左史官記錄天子或諸侯的言論。所記之事結集為《春秋》,所記之言結集為《尚書》。凡天子或諸侯的一言一行,一定會被記錄下來,其善惡成敗,沒有不存錄的。往下延伸到官吏平民,若德才出眾,都501載入典籍。有人想顯揚卻不能,有人想隱藏反而名聲顯著。得失只是一時的事,但光榮或恥辱卻流傳千年。善良的人得到鼓勵,作惡的人有所畏懼。所以前代帝王重視編纂史書,用它來配合獎賞懲罰,用它來輔助法制教化。對於適宜於當今社會的,各官衙部門可沿襲這一方法,各自記錄他們的事情,年終時就集合在《尚書》之中。各部門可以自設史官,讓他們掌管他們的典籍。

268、曾子①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恭王之謂也②。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於是以開後嗣,覺來世,猶愈沒身不寤者也。 (卷四十二 新序)

【註釋】①曾子:即曾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 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孔子的弟子,世稱 「曾子」。②恭王之謂也:楚恭王就是這樣。本 段上文講到,楚恭王平時不喜歡與勸諫他的侍從筦 (guăn/ ㄍㄨㄢˇ )蘇相處,而喜歡一直順從討好他 的申侯伯。臨終時,則下令賜予筦蘇很高的爵位, 同時趕快驅逐申侯伯。

【白話】曾子曾經說:「人將要死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意的。」楚恭王就是這樣。孔子也曾說過:「假如一個人早上聽聞了仁道,即使晚上就死去了,也就沒白來人間一趟。」楚恭王的做法可以啟發後人,警惕來世,總比那些至死還不覺悟的人強得多了。

十一、賞罰 Reward and Punishment

269、先王重於爵位,慎於官人。制爵必俟①有德,班祿②必施有功。是以見其爵者昭其德,聞其祿者知其功。(卷四十八 典語)

【註釋】①俟:等待。②班祿:分等級制定俸祿。

【白話】《易經》說:「聖人之大寶,在於有崇高地位(因為擁有地位可以更好地利益人民)。怎樣保守其位?在於仁愛的美德。」所以上古賢明君王對爵位很重視,對授予官職很謹慎。賞賜爵位必定授予賢德的人,頒發俸祿必定施與有功的人。所以看到官員的爵位就明白他的德行,聽說官員的俸祿就知道他的功勞。

270、昔者魯周公,使衛康叔①往守②於殷③,戒之曰:「與殺不辜,寧失④有罪。無有無罪而見誅,無有有功而不賞。戒之,封⑤,誅賞之慎焉。」(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衛康叔:姬姓,名封,又稱康叔、康叔封。周文王第八子,武王、周公之弟。因獲封畿內之地康國,故稱康叔,後改封於衛國。②守:治理,管理。③殷:指殷商故都。④失:錯過,放過。⑤封:指康叔封。

【白話】從前,魯周公派衛康叔去治理殷地,告誡他說:「與其妄殺無辜的人,不如放過有罪的人。不要讓無罪的人被妄殺,也不要讓有功的人得不到賞賜。你要警戒啊!誅殺和賞賜要慎重啊!」

十二、法律 Law and Statute

271、人之性有仁義之資①,非聖王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②也。因其所惡以禁姦,故刑罰不用,威行如神矣。因其性,即天下聽從;咈③其性,即法度張④而不用。(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資:稟賦。②向方:歸向正道。方:義方。③咈(fú/ㄈㄨˊ):違背。④張:設立。

【白話】雖然人性具有仁義的稟賦,但沒有聖明君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加以約束,就不可能使其歸向正道。依據人民認為惡的來禁絕姦邪,這樣刑罰不必動用,而威勢就暢行如神明一樣。順應人的天性,就能夠使天下人順服;違背人的天性,即使法度建立也難以發揮作用。

272、為政者,不可以不知民之情,知民然(然上恐脫情字)後民乃從令。己所不欲,不施之於人,令安得不從乎?故善政者,簡而易行,則民不變;法存身而民象①之,則民不怨。(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象:效法,仿效。

【白話】治理政事的人不能不了解民情,了解民情然後百姓才會聽從命令。自己不想要的,不強加給他人,百姓怎麼會不聽從命令呢?所以善於治理政事的人,政令簡明容易推行,百姓就不生變亂;以身作則遵守政令而百姓效法,那麼百姓就不會埋怨。 

273、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①也。智者不得過,愚者不得不及。名分不定,而欲天下之治,是猶欲無饑而去食(去食下舊無欲字,補之。),欲無寒而去衣也,其不幾②亦明矣。一兔走,而百人追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盜不敢取,由名分之定也。(卷三十六 商君子)

【註釋】①備民:猶言保民。②不幾:沒有希望;不可希求。幾:通「冀」。

【白話】法令,是天下百姓的命脈,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其目的是用來保護人民的。聰明的人不能超越它,愚昧的人也不能不遵守它。名分不確定,而希望天下太平,就如同不想挨餓卻拋棄食物,不想受凍卻丟掉衣服一樣,這樣做達不到目的,是很明顯的了。一隻兔子在跑而上百人去追,並不是因為這隻兔子可以分成一百份,而是由於這隻兔子到底屬於誰,這個名分還沒有確定。賣兔子的人滿集市都有,而盜賊不敢奪取,是因為兔子的名分已經確定了。

274、故夫名分定,勢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也。故勢治者不可亂也,勢亂者不可治也。夫勢亂而欲治之,愈亂矣;勢治而治之,則治矣。故聖人治治,不治亂也。聖人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能知之,萬民無陷於險危也。(卷三十六 商君子)

【白話】所以名分確定,是勢所必治的方法;名分不確定,是勢所必亂的途徑。因此,勢所必治就難以讓它混亂,勢所必亂就無法治理。勢所必亂而想去治理,往往會更加混亂;勢所必治再加以治理,則社會安定太平。所以聖人在勢所必治的情況下治國,而不是在勢所必亂的情況下整治。聖人為百姓制定法律,一定要使它明白易懂,讓愚人和智者都能夠理解它,那麼天下百姓就不會(因為不知法)陷於危險的境地。

275、天下之事,以①次為爵祿,以次進士,君子以精德顯。夫德有次則行修,官有次則人靜,事有次則民安。農夫思其疆畔②,百工思其規矩③,士君子思其德行,群臣百官思其分職④。上之人思其一道⑤,侵官⑥無所由,離業無所至。夫然,故天下之道正而民壹。(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以:按。②疆畔:田界,引申為農田。③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④分職:職分。⑤一道:指一以貫之的治理方法。⑥侵官:超越權限而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

【白話】治理天下,要按法度授予爵位俸祿,要按法度招賢納士,這樣具有美好德行的士人君子就會得以彰顯。進德有法度,士人就會致力於修身;晉升官位有法度,官員就安守本分;辦事有法度,人民就會安定。農夫想的是他們的農活,工匠想的是他們的手藝,士人、君子想的是自己的德行,群臣百官想的是自己的職分,君主想的是一以貫之的治國方法,超越權限而侵犯其他官員職權的事就不會出現,摒棄正業的事也不會發生。只有這樣,天下的治理才能走上正道,百姓才能用心專一(沒有非分之想)。

276、法出而不正,是無法也;法正而不行,是無君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白話】法律頒布而不能做到公正,等於沒有法律;法律公正但是不能施行,等於沒有君王。

277、公之於法,無不可也,過輕亦可,過重亦可;私之於法,無可也,過輕則縱姦,過重則傷善。今之為法者,不平公私之分,而辯①輕重之文,不本百姓之心,而謹奏當②之書,是治化在身而走求之也。(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辯:通「辨」。辨析。②奏當(dāng/ㄉㄤ):審案完畢向皇帝奏聞處罪意見。當:判罪。

【白話】以公心執法,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只要出於公心,)用法輕一點也行,用法重一點也行(人民都會心服);以私心執法,都是不可以的,用法太輕就會縱容姦邪,用法太重就會傷害善良。今天那些執法者,不平衡公私的區分,卻來辨析法律輕重的條文,不以民心為出發點,而只謹慎於使上奏判罪的文書得當,這就好像治理教化之道本在自身卻跑去別處尋求一樣。

278、非佞①折獄②,惟良③折獄,罔非在中。非口才可以斷獄,惟平良可以斷獄,無非在中正也。哀敬④折獄,咸庶⑤中正。當矜下民之犯法,敬斷獄之害人,皆庶幾必得中正之道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佞:善辯;口才好。②折獄:判決訴訟案件。③良:良善。④哀敬:憐恤,同情。⑤庶:庶幾。將近,差不多。

【白話】不是靠巧言善辯能夠斷案,只有善良公正可以斷案,目的無非是使判決公正。要懷著憐憫體恤的心審判案件,那麼幾乎所判的案件都可以公正了。

279、非患銚①鉏②之不利,患其舍草而芸苗也;非患無準平③,患其舍枉而繩直也。故親近為過不必誅,是鉏不用也;疏遠有功不必賞,是苗不養也。故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也。(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①銚(yáo/ㄧㄠˊ):大鋤。②鉏(chú/ㄔㄨˊ):鋤草翻地的農具。③準平:測量平面的儀器。

【白話】不必擔心鋤頭不銳利,要擔心的是拿鋤頭的人放過了雜草卻鋤掉了禾苗;不必擔心沒有水準器,要擔心的是拿水準器的人不去糾正彎的卻去糾正直的。所以執政者對親近的人做了壞事不一定加以懲處,這就如同不使用鋤頭除草;疏遠的人有了功勞不一定予以獎賞,這就如同不養育禾苗。所以對社會來說,不怕沒有法律,就怕有了法律卻存在不一定依照執行的情況。

280、凡聽五刑之訟①,必原②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③之;意論輕重④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凡聽五刑之訟:本段亦見於《禮記‧王制》。五刑之訟:墨、劓(yì/ㄧˋ)、剕(fèi/ㄈㄟˋ。砍腳,也就是後來的刖刑)、宮、大辟(pì/ㄆㄧˋ)五種罪行的案件。②原:推究;考究;研究。③權:衡量。④意論輕重:依據其意念而斷定其犯罪之輕重。

【白話】凡是判決「五刑」之列的重大案件,一定要從體諒父子親情、君臣恩義的角度,來進行權衡(考慮其是否出於忠愛而犯法);要根據意念考慮犯罪的輕重程度、審慎地評估犯罪的深淺分量,來區別對待;要竭盡自己耳聞目察的辨析能力、加以自己誠懇仁愛的同情心,盡最大力量弄清並處理好案件。

281、仲弓曰:「古之禁何禁?」孔子曰:「析言破律①,巧賣法令者也。亂名改作,變易官與物名。執左道②以亂政者,殺。左道,邪道。作淫聲③,淫逸惑亂之聲。造異服,非人所常見。設奇伎奇器,以盪④上心者,殺。怪異之伎,可以眩曜人心之器。盪,動也。行偽而堅,行詐偽而堅守。言偽而辨,學非而博,順非而澤⑤,順其非而滑澤之。以惑眾者,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⑥,以疑民者,殺。此四誅者,不待時,不以聽⑦。」不聽於棘木之下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析言破律:謂巧說詭辯,曲解律令。②左道:歪門邪道。③淫聲:淫邪的樂聲。④盪:移動、搖動。⑤順非而澤:順從邪惡之事,還要曲加粉飾。⑥卜筮(shì/ㄕˋ):古時預測吉凶,用龜甲稱卜,用蓍(shī/ㄕ)草稱筮,合稱卜筮。⑦聽:指在棘木之下(古代審案之地)再加審理。

【白話】仲弓問道:「古代的禁令都禁止什麼?」孔子說:「用好聽的言語鑽法律空子,變亂名義篡改法度,用歪門邪道淆亂國政的人,殺。創作淫亂的音樂歌謠,製作奇裝異服,以各種異術和罕見的器物,來動搖君主心志的人,殺。行為詭詐且頑固不化,言辭虛偽且善於巧辯,所學習的並非正道卻很淵博,順從邪惡之事還要曲加粉飾,用以迷惑民眾的人,殺。假借鬼怪神靈、天時變化、占卜算卦,來惑亂民心的人,殺。對這四類罪犯的處決,不必等待規定的處決時間,也不必廣泛的聽取意見就可以實施了。」

282、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故「道可道者,非常道也;名可名者,非常名也。」故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由金石①,壹調不可更;事猶琴瑟,每(每作曲)終改調。故法制禮樂者,治之具也,非所以為治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金石:指鐘磬一類樂器。

【白話】讀誦古代聖王的書,不如聽古代聖王所說的話;聽他們說的話,不如得到他說這些話的根本;得到他所說話的根本,就是得到那不可用言語表達的「道」。因此說,「道」如果可以講述,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可以稱說,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所以聖人所遵從的被稱為「道」,所做的被稱為「事」。道如同鐘磬一樣,音調確定後就不能再更改了;事如同琴瑟一樣,每曲終了就可改調。法律、制度、禮儀和音樂,是治國的工具,並非治國的根本。

十三、武事 Military Affairs

283、怒者逆德①也,兵者凶器也,爭者末節②也,故聖王重③之。夫務戰勝,窮武事④,未有不悔者也。(卷十八 漢書六)

【註釋】①逆德:有背慈善仁愛之事。②末節:卑下的品行。③重:慎重,謹慎。引申為不輕易,難。④窮武事:猶言窮兵黷武。濫用武力,肆意發動戰爭。

【白話】(主父偃上疏說:)憤怒是違背仁德的事,兵器是不祥之物,爭奪是卑下的行為,所以聖明的君主對此非常慎重,不輕易言戰。致力於戰勝他國、肆意發動戰爭的君主,沒有不追悔的。

284、同力度①德,同德度義。力鈞則有德者勝,德鈞則秉義者彊。揆度優劣,勝負可見。(卷二 尚書)

【註釋】①度:量度,衡量。

【白話】(周武王說:)兩軍對陣,勢均力敵則看其德行,德行相當則看其出兵是否符合正義。(有德者勝,合義者強。)

285、歷觀古今,用兵之敗,非鼓之日也,民心離散,素行①豫②敗也;用兵之勝,非陣之朝③也,民心親附,素行豫勝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素行:平素的行為。②豫:預先,事先。俗作「預」。③朝(zhāo/ㄓㄠ):日,天。

【白話】縱觀古往今來用兵失敗者,並非敗在擊鼓決戰的當日,而是民心離散,平素的行為就顯示出失敗的徵兆了;用兵獲勝者,並非勝在兩軍對陣的那天,而是民心擁護,平素的行為就顯示出勝利的徵兆了。

286、會①聞,用師觀舋②而動。舋,罪也。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會:士會自稱。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被封於隨、范,以邑為氏,別為范氏,諡武,又被稱為士季、隨會、隨季、范子、范會、武季、隨武子、范武子。是士蒍之孫,成伯缺之子,春秋晉國中軍將、太傅。②舋(xìn/ㄒㄧㄣˋ):罪過、過失。

【白話】(士會說:)我聽說用兵,要先觀察敵人的過失而後採取行動。若其德行、刑賞、政治、國務、典章、禮儀沒有違反常道,是不可抵擋的(指不能征討這樣的國家)。

287、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將有五才十過。所謂五才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人,忠則無二心。所謂十過者: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於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於人者,有廉潔而不愛民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用作任)者,①心而喜用人者。」(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ruăn/ㄖㄨㄢˇ):怯弱。

【白話】周武王問姜太公說:「選擇將領之道,是怎樣的?」太公說:「選擇將領要具備五種美德,避免十種缺點。所謂五種美德是:勇、智、仁、信、忠。勇敢就不可被侵犯,明智就不可被擾亂,仁慈就會愛護士卒,誠信就不會欺騙別人,忠誠就沒有貳心。所謂十種缺點是:將領有勇敢而輕率赴死的,有急躁而心求速成的,有貪婪而好利的,有仁慈而不忍害人害物、流於姑息的,有聰明卻膽小怕事的,有誠信卻輕信於人的,有廉潔而不肯厚愛士兵的,有聰明卻猶豫不決的,有強毅而剛愎自用的,有怯弱而喜歡依賴別人的。」

288、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凡人之論將,恆觀之於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耳。夫勇者輕命(命作合,輕合①),而不知利,未可也。(卷三十六 吳子)

【註釋】①輕合:輕率交戰。

【白話】文武雙全的人,才可做軍隊的將領;剛柔並濟的人,才可以指揮作戰。通常人們評論將領,往往只著眼於勇敢。其實勇敢對於將領來說,只是其應該具備的各種素質之一而已。僅憑勇敢的將領,輕易與敵交戰而不知權衡利害,這是不可取的。

289、武王曰:「士高下豈有差乎?」太公曰:「有九差。」武王曰:「願聞之。」太公曰:「人才參差①大小,猶斗②不以盛石③,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④?多言多語,惡口惡舌,終日言惡,寢臥不絕,為眾所憎,為人所疾,此可使要問閭里⑤,察姦伺⑥猾;權數⑦好事,夜臥早起,雖遽⑧不悔,此妻子將也;先語察事,實長希言⑨,賦物平均,此十人之將也;切切⑩截截,不用諫言,數行刑戮,不避親戚,此百人之將也;訟辨好勝,疾賊侵陵,斥人以刑,欲正一眾,此千人之將也;外貌咋咋,言語切切,知人飢飽,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將也;戰戰慄慄,日慎一日,近賢進謀,使人以節,言語不慢,忠心誠必,此十萬之將也;溫良實長,用心無兩,見賢進之,行法不枉,此百萬之將也;動動紛紛,鄰國皆聞,出入居處,百姓所親,誠信緩大,明於領世,能教成事,又能救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內,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參差:不齊貌。②斗(dŏu/ㄉㄡˇ):量器。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③石(dàn/ㄉㄢˋ):計算容量的單位元,十斗為一石。④殆:危亡,危險。⑤閭里:里巷,平民聚居之處。⑥伺:窺伺,窺探,觀察。⑦權數:猶權術。⑧遽:通「劇」。勞碌。⑨希言:少言,少說話。⑩切切:急切,急迫。⑪訟辨:爭辯。「辨」通「辯」。⑪侵陵:侵犯欺凌。⑪咋咋:《長短經》引用太公此言作「外貌怍怍」(zuò/ㄗㄨㄛˋ)。今從之。怍:羞慚。這裡指謙虛的樣子。⑪切切:懇摯。⑪劇易:艱難。⑪誠必:謂遵守信用,說到做到。⑪緩:謂刑政等寬宏,寬恕。⑪成事:成功,辦成事情。

【白話】周武王問:「人的才能高下有哪些差別?」姜太公答:「有九種差別。」武王說:「希望能聽您講講。」太公說:「人的才能大小參差不齊,猶如不會以斗來裝一石之物,裝滿後,其餘的便只能拋棄。使用不合適的人,怎能不危險呢?第一種人多言多語,口不積德,整天說壞話、傳是非,連睡眠休息時都不止息,為大眾所憎恨,被他人所厭惡,這種人可以讓他在民眾居住處打聽情況、探察姦邪狡詐之人;第二種人多有權術且好攬事務,晚睡早起,雖勞碌而不懊悔,這種人只能是管理妻子兒女的一家之長;第三種人在說話前先觀察情況,言行謹慎,多做少說,分配平均,這種人可以做十人之將;第四種人辦事迫切雷厲風行,不輕易接受別人的諫言,多用刑戮,依法行事而不徇私情,這種人可以做百人之將;第五種人善辯好強,嫉惡如仇,以刑法懲處人,希望以此來矯正部隊,這種人可以做千人之將;第六種人外貌謙虛恭敬,言語懇切,了解眾人的飢飽,懂得他人的艱難,這是萬人之將;第七種人敬畏戒慎,做事一天比一天謹慎小心,親近賢者,善於採納別人意見,以禮待人,言語恭敬不輕慢,為人忠實守信,這是十萬人之將;第八種人溫和善良,實幹厚道,用心專一沒有貳心,見賢舉用,執法公正不阿,這是百萬人之將;第九種人一舉一動,連鄰國也無不知悉,所在之處,百姓親近擁戴,誠實守信而寬厚大度,能正確領導人民,能教化百姓成就大事,又能拯救危難,反敗為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待四海之內的人民就如同自己家人一樣,這樣的人是英雄的首領,是天下之君主啊!」

290、夫將師①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②。養士如此,乃可加兵於敵也。昔者良將之用兵也,人有饋③一簞④醪⑤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同舊作逆,改之)流而飲之。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⑥己也。(卷四十 三略)

【註釋】①師:軍隊中主將、統帥。②加:加兵,即以武力進攻。③饋:贈送。④簞(dān/ㄉㄢ):用竹或葦做成的盛器。⑤醪(láo/ㄌㄠˊ):酒。⑥及:至,到達。

【白話】身為將帥,一定要與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才可對敵作戰。從前有位良將帶兵打仗,有人送他一簞美酒,他就下令把酒倒在河裡,與全體士卒同流共飲。一簞美酒雖然不能使整條河的水都有酒味,但三軍將士因此而願意拼死效力,是因為將帥同甘共苦的精神及於自身的緣故。

291、穰苴①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②約束③,則忘其親;援枹鼓④之急,則忘其身。」(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穰苴(rángjū/ㄖㄤˊㄐㄩ):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田氏,名穰苴,任司馬,曾率兵擊退晉、燕軍,治軍嚴整,深通兵法。②臨軍:謂將出作戰。③約束:規章;法令。④援枹(fú/ㄈㄨˊ)鼓:手持戰鼓之鼓槌,指在戰場指揮作戰(古時以擊鼓指揮軍隊進擊)。枹:鼓槌。

【白話】(齊國司馬)穰苴說:「身為將領,從接受任命起,就應當忘掉自己的家庭;即將出戰,要遵守軍中法令,就應當忘掉自己的雙親;擊鼓指揮軍隊進擊的緊急時刻,就應當忘掉自身的安危。」

292、賞不踰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①,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賞功不移時,罰惡不轉列,所以勸善懲惡,欲速疾也。(卷三十三 司馬法)

【註釋】①遷列:移動行列。「罰不遷列」指懲罰要就地執行。

【白話】(軍隊中)獎賞不錯過時機,為的是使人迅速得到做善事的利益;懲罰就地執行,為的是使人迅速看到做壞事的害處。

293、子曰:「以不教民①戰,是謂棄之。」言用不習之民使之戰,必破敗,是為棄之。(卷九 論語)

【註釋】①不教民:此三字構成一個名詞,即「不教之民」,指沒有學習戰鬥技能、平時也沒有接受道德教育的人民。若無道德教育做基礎,便無戰鬥意志,作戰也必然失敗。

【白話】用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及道德教育的人民去作戰,這等於是拋棄人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