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曲未了,心不散

 _冯晓晖_ 2023-01-01 发布于海南

早几个月前,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写到这一篇,完成了12月31日的年度最后一篇,做个总结。一直以为有很多话想说,临到了,却又不知写什么好。

一方面是这场疫情,太伤人,体力与精力恢复得特别慢,由于病中坚持写稿,好像落下点毛病,在桌前多坐一会儿,后颈部的肌肉就特别酸痛。另一方面当然是长期积累的疲惫,硬挺了一年没有让自己松懈。一年近80万字,工作量太大了,在我准备写这个系列时,真没想到。

不知说什么好,那就写写本系列的创作过程吧。

01 缘起


只有很早就关注这个公众号的老读者才会记得,《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最早发布于2017年。

2016年起,我新开了这个公众号,除了断断续续发布在西藏、中原等地的长篇游记,也开始将较多的精力投入本地内容的创作上。

或许是一时的心潮,尝试写了几篇《九江历史上的今天》。当时觉得这样的写法挺有趣,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九江的历史。文章的风格和现在的有相似之处。也是一天选一个事件,每个事件必有一张以上配图和评述。只是文字量不大,每个事件大约用三四百字描述。七天凑成一篇,每周发布一次。

从五月写到七月,就停下来了。原因是七月份出去旅行,又开了个《溯源》系列,没有精力再捣鼓本地史了。当时想,等到明年接着往下写。

到了2018年初,我离开九江到海南讨生活。一去三年,本地的内容,当然没法再写,但这个系列却总是牵挂着,一直以为,这是个挺好的创意,丢掉了可惜。

02 酝酿


在海南的那些年,主要撰写《寻味中国》,那是个饮食游记系列,前前后后写了近两百篇,国内国外的都有。《寻味中国》写的不是所谓的佳肴大菜,更多是小吃,重点在于挖掘各地特色饮食背后的地理、经济、文化的渊源。

由于疫情和经济下滑,我在海南的所谓的事业陷入困境,于是回九江继续做个安安静静的老师。学校的禁足令使所有的旅行计划都无法执行,再写饮食游记,也没了趣味。当时想,要不然专门写赣菜,着力挖掘本省的饮食文化。

然而,我很快地意识到,九江是个极端的城市。它是江西近现代开放的桥头堡,但它又最不具备江西的特色,它的饮食是外向的,它的文化更是如此。

我并不好吃,讲饮食是为了写文化,既然要研究赣菜、九江菜,那就应当先对本地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既然这样,那还不如续写《九江历史上的今天。先把当地历史文化搞明白,再写吃的就有干货了。

03 开始


大约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构思《九江历史上的今天》的写作计划。先做了一张Excel表格,找来《九江市志》等本地志书,挑选有写作价值的事件的一项项往里填。

这张表一直在增长,现在有近2000条。去年填了1000多条后,我就知道,这个系列能写成。

任何一座城市,总能从它的历史中挑出一大堆事件,如果不在乎鸡毛蒜皮,所谓的事件要多少有多少。就如这几年的《九江市志》的大事记,越来越长,简直成了领导起居录。然而,让本地人感兴趣的事件有多少?外地人愿意看的,又有多少?

九江值得讲述的故事还真不少。作为一座非省会的三四线城市,一座从历史到当下也一直也不是很重要的城市,这里发生的很多事件,其影响范围绝不仅限于江西。九江,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近代中国的城市样本。

九江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这里一座在全中国独一无二的政治之山——庐山。一座曾经有过租界的城市,一座曾经有过租界地的名山,一座江西近代史上最开放、最活跃的城市,一座国民政府的“夏都”和以“庐山会议”永载史册的风景名胜区,这里的故事太多了,甚至远超过很多省会城市。

基本理顺思路后,2021年12月中旬,开始了《九江历史上今天》第一篇的写作。2022年1月1日,第一篇发布。

04 渐进


不少人后来问我,发布这个系列前,是不是早就准备好很多篇?

的确没有过。提前量总要有的,每天发布时,总还有几篇准备好的草稿。这些草稿,少的只有四天,最多时有过半个月。只要草稿少七天,我就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晚上睡觉会做噩梦的。

刚开始没觉得有多累,找个话题,配几张照片,写个千把字,压力不算太大,效率高的时候,一天也能写两篇。不过也觉得无趣,之前写饮食,网站上有很大的阅读量。转到本地内容创作,阅读量不及之前的十分之一。写了近两个月,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主题。

好在慢慢也写出了些感觉,读者多了些。越来越多的朋友、同学支持鼓励着,我也通过这些文章,认识了九江文史界的前辈们,以及一批高校的文史研究者,并得到他们充分的肯定和无私的帮助

2月底,承蒙《九江日报 · 长江周刊》罗主编的青睐,开辟了“历史回眸”专栏,每月大概三期,均选自本系列文章。到那时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05 长征


3月到5月期间,写作状态最好。那时候每周还能出去一趟,常常驱车上百公里,到事件发生地探访。随着对本地历史的挖掘,能找到的趣味也越来越多。

6月到8月,开始觉得累了。一方面是写作的篇幅越来越长,从之前的1500字左右上升到2500字,有些篇幅甚至超过3000,部分发表在《九江日报》头版的文章,字数达到6000左右。对于完全原创的文章来说,字数提高翻番,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不止一倍。

日更就是催命咒,我只能鼓励自己,就当是又参加一次高考吧。高三的时候每天都不能歇,现在的我也能做得到。

到10月,写作的压力愈来愈大,状态也愈来愈糟。有本职工作的原因,也有家庭的责任等等,投入远大于产出,我总要在外面挣些钱才是。时间总是不够用,再也没时间出去,也没法出去,无尽的核酸检测让人精神紧张。管控越来越紧,文章接连不断在各个网站被删除、屏蔽。

当然也是心态问题,当你对一件工作做倒计时,就会带来焦躁的心情。我本人的性格,又绝不允许自己降低工作质量,甚至篇幅越来越长。每天最多只能写完一篇,有时要熬到凌晨三四点钟。睡眠愈发不够,体力下降,精力不足。

好在,熬完了。一年下来,也算是有惊无险,顺利结束。那些事儿,就不多说了

本系列在公众号中唯一被删除的文章

06 新年计划


不止一位朋友问我,2023年会不会继续写这个系列,会不会出书。我现在的想法是,出书不急。再整理的工作量很大,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篇幅需要重写或做较大调整。

可以明确的是,由于《九江日报》专栏的稿约,以及之前的资料积累,本系列仍将继续,但不会日更,也不会准确地按照日期发布。

暂时歇段时间,恢复体力和精力,多看看书,调整状态。

2023年也可能有转向,开新的系列故事,或者做短视频,还没想好。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不会停的我相信自己走对了路,做的是件有价值的事九江的历史值得深入挖掘、整理。我不是九江人,但我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我也有责任为这个城市做点事情。

就写这么多吧。《九江历史上的今天》,不计视频,合计365篇。剔除重复,总计79万6千余字。能不能找到可比的?好像没有。自夸一下吧。

07 鸣谢


感谢为我默默付出,做出巨大牺牲的妻子;

感谢支持、关爱我的家人们;

感谢给为本系列提供无私帮助、付出心血的的朋友们

感谢长期以来关注、支持、鼓励我的贴心兄弟姐妹们

感谢九江文史界的前辈、老师和同仁们;

感谢九江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

感谢《九江日报》的主任、编辑们;

感谢我的校友、同学和新老学生们;

感谢通过这个系列结识的新朋友们;

感谢对我提出批评建议、提供资料、指正错误,以及更多默默阅读、转发的读者们。

您的关注和阅读,是我最大的力量。谢谢!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曲未了,心不散。本系列会暂歇一段时间,但我相信自己的精气神不会散。我还会写更多有趣的、感人的、值得回味的、令人叹息的历史文化故事,九江的故事,也是江西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2023,新年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