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佐证了《山海经》的真实性

 黄立温 2023-01-01 发布于广西

《山海经》虽然是毕摩宗教经卷,但它同样作为预防大洪水再次生时族群逃难的工具。作为庞大的国家地理勘探工程的成果,耗费了极大的国力,极为珍贵。如何保存这部文献著作,防止天灾人祸毁损就成大问题。作为王朝国家,不能不加以考虑保存方法。还有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如何用它来教育上层贵族子弟也要加考虑。同时,作为宫廷典籍(古代的先进文明几乎都深藏于宫廷),能接触到它的人也极为少数,能读懂它的知识阶层更为少数。作为世界文明中心,夏人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青铜和黄金制作技艺,便用青铜形式铸造宫廷博物馆,把毕摩文化成果以青铜铸件的形式反映出来,保存下来,作为展示和教育之用,还兼具有宗教器物用途,便由此催生了三星堆的出现。

《山海经》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风构思,制为车轮。",就说明了三星堆中车轮铜件的来源,也展示了华夏先人包容天下,善于学习的文化特性,印证了《山海经》与三星堆的直接联系。三星堆最直接反映《山海经》世界地理发现成果的就是世界各国的铜人像,特别是头饰,辨识度很高,非常准确地记录了华夏之外其他国家部落人物的情况,让夏朝贵族子弟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的状况。三星堆是毕摩的教廷神器,由于是神人神物,不能等同于普通实物,都 是根据宗教的需要进行了艺术神化加工,看起来像实物又不同于实物。虽然三星堆并不直接铸造《山海经》,但是有了《山海经》的世界地理记录,三星堆的铜铸件自然以世界上的实物作为参照,反过来证实了《山海经》的世界性和真实性。

三星堆文物具有世界的特征和视角,使得它看起来跟中原文化有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分析,仍然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三星堆的神鸟跟商的神鸟就非常接近,都能看到某种鸟类的造型,同样进行神化表现。又比如都有玉璧崇拜等。当然了,这本书重点在于搞清夏的人文面貌,在多个地方对《山海经》和三星堆进行互证,以文物资料对比,解读其间的联系。

应该说,《山海经》是夏朝的图书经典,三星堆作为宫廷宗教神器,自然成夏的固体的文化资料。《山海经》的史料价值一直严重低估,但当弄清它是地理文献后,就知道它不但是极为珍贵的上古地理资料,同样也是毕摩文化的最好记录,并且在三星堆上得到了充分反映。

刘歆在《上<山海经>奏》中,早已把《山海经》定位在了解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的风物上,很明确地说它就是世界地理。但是后人从来不信。原因很简单,没有接触国门外部事物的结果。但是有了三星堆,就足以证明《山海经》记录的绝不仅仅是华夏的事物,它们彼此印证,互为辉映,展现了灿烂的夏的世界性文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