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啸:疫中杂缀

 家有学子 2023-01-0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疫中杂缀
文/李啸

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我们都在经历一场“战疫”。疫中很痛,疫中也苦,我们相互依靠,彼此取暖,痛中思痛,苦中作乐。因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生,它都是我们需要经历的人生;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生活,它都是我们需要经历的生活。

 (一)写诗
忙完一个重要的主题展览,55岁的我感觉绷紧的弦一下子松了。睡了一个午觉,少有的赖床不想起来,感到浑身无力,突然吓得打了个机灵:坏了,难道“阳”了?一量体温,37.8度。果然。
第二天是冬至。低烧、咳嗽、浑身酸痛、冰冷。我真正感受到了病毒的来临。微信朋友圈里一派“阳光灿烂”,几乎所有人都在晒“阳”,也许大家都被压抑的时间太长了,一时间颇有些无“阳”不欢的快感。殊不知病毒来势汹汹,其毒性似乎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味觉渐淡,味口也不好。为了增加免疫力,逼着自己每顿多吃。俗话说“贫病思亲”,不由得想起儿时“过冬”(我老家冬至就叫过冬),妈妈总是说“冬大如年”,要吃饺子的。突然非常想念我的老妈妈,想吃她老人家包的饺子,此时老人家远在老家也“阳”了。一下子思念之情无法遏止,文字汩汩而出,一口气写了一首《冬至感怀》,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夏至出生的我
犹记儿时
妈妈说
冬大如年
今儿冬至
一起包顿饺子吧
全家欢喜

冬至
是最长的黑夜
明天
让我们一起数九
春天的脚步
就会越来越近

三年
寒冬吞噬了春夏秋
如今
酸痛株
刀片株
烧火株
开颅株
所有的株
统统都来吧
我们不畏惧
我们很乐观
谁知道“酸痛”后
筋骨不会更硬朗
谁知道“刀片”后
声音不会更清澈
谁知道“烧火”后
精神不会更饱满
谁知道“开颅”后
脑子不会更灵光
在这样寒冬
我们记住莫德里奇
说过的一句话
用一颗强悍的心
让过去过去
让未来到来

今晚 
就是今晚
冬至的今晚
让我们一起吃顿饺子
白菜肉馅的
韭菜鸡蛋馅的
还是酸菜馅的
一切随你
一切都随你
一切全都随你

诗写好后,我简单配了两张图片就发在朋友圈,没想到顿时引发微友们的强烈共鸣,点赞、留言、转发,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那晚,我们居家的三个“阳”人(我们夫妻、阿姨),一起吃了顿饺子,白菜肉馅的。

图片

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顿饺子。

(二)平躺
这次的病毒不是很“毒”,而是“狠”毒。
病毒的狠毒在于它直奔人的软肋,我本来就腰椎颈椎不好,经络不畅,今年还吃中药调理了一阵子。现在这该死的病毒又无孔不入,奔着我本就堵塞着经络“添堵”而来。浑身酸疼,疼的我抓狂,抓,又抓不着,挠,又挠不着。起身一会儿,就要平躺下来,否则就头痛。平躺下来还要闭上眼睛,不然就头晕。额的娘哎,就是一个疼,疼得你还不敢大喊大叫,只有自己在蜷缩在床上小声哼哼唧唧,像个娘们儿。
平躺,非不说成躺平,其实是内心害怕“躺平”的。平躺,还需要闭上眼睛,但只要闭上眼睛全是工作上的事儿。眼睛闭上,人也没闲着。有时候好点了,就半睁半闭地忙上了。一会儿打电话催“谱写新篇章”作品集装订、一会儿发短信询问“书写时代”布展情况,一会儿留语音细化“模拟美术馆”制作要求,还有“书家档案”排版、新华日报”宣传版面、社评……仿佛隔壁房间的空气中飘来一句话:地球离了你这就不转了吗?再细听,应该是虚幻。
完全是个病人,刚做完了一件事情,就气喘吁吁。不行了,头又疼了。再平躺下来。过一会儿又重复一次,累了再躺。闭上眼睛时忍不住叹了口气:廉颇老矣!
白天有点事忙着,疼痛因注意力分散还好一些。晚上就不行了,只要躺下,就不知道摆什么睡姿,反正怎么样都不舒服,就是浑身酸疼,头、颈、腰、背、臀、腿,包括脚后跟,都疼。一会侧过来,一会翻过去,一会立起身,用手捶用腿敲,人在墙上撞、靠在暖气片上烤,再用电吹风吹,最后把泰和堂的循经养生贴贴了个满身……
图片
人躺下了,也不是没有收获。平躺了,才会发现自己并不高大。闭上眼睛时,觉得清晰的世界本来可以模糊一点。

(三)乱想
病毒喜欢在夜里偷袭,低烧高烧,是它的擅长手段。忽冷忽热,是它的惯用伎俩。
开始两天因为发烧,我的嘴角起了火泡,过了几天火泡又变成了干皮。我发现发烧的时候,人会有些无助,情绪也容易低落,加上那两天微信朋友圈的讣告骤然增多,一下子多了几许悲伤与悲观。
发烧、酸疼,让“阳”后的前几夜好漫长。睡不着觉,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经常是在混混沌沌中与半梦半醒之间,像蒙太奇一样闪啊闪地切换不停:小时候冬天一路顺着小河溜着冰去上学,下课后小伙伴们一起在墙边挤“米饭团”,把儿子、弟弟、自己的往事搅拌在一起“乱炖”,跟装修公司人吵架、反反复复地吵,在农村挂职时帮我做饭的那家人和门口那条狗、总是怀疑书法院走道里的灯一直没关深更半夜自己爬上楼道去关灯,把小学、高中、大学、成人班的所有同学混乱在一起“搞事情”,展览开幕式开始后发现忘带领导讲话稿了,经常胡乱想一些非常不好的事情,直到演绎的逼真程度“高”到把自己吓醒……
图片
到现在我怎么也弄不明白,疫情之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胡思乱想。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对生活的迷惘?
冷静下来我也发现,疫情中的这种乱想,会让人在悲伤中感恩亲情,又让人在悲观中感到责任。那个时候想到了很多事,现在和未来都不敢说、不能说,也不愿说。有一份深沉的情感,在这场疫情中“剪不断”,也在这种乱想中的“理还乱”。

(四)挥毫
烧退了,还有些咳,咳的很深刻。酸疼继续,无力继续。

图片

接近中午时,太阳很暖。我坐在院子里的“掼猫居”(船舫式的玻璃房),背对着太阳,享受难得的温暖。后背被晒得很舒服,少了很多酸痛,人就一下子觉得奢侈起来。午后,我把笔墨纸砚都拿到“掼猫居”,开始写字。写大字不行,没有气力支撑。只能写小字,找到被猫星练爪过的元书纸,裁掉被猫抓破了一溜边,磨墨濡毫,开始写字。

图片

写什么呢,唐诗宋词没有兴趣。我先是把前段时间写的十几篇观看世界杯的“球评”从手机里调出来,从中选择精彩章节,猛写了一通。写写停停,写累了就停下来晒太阳,后背晒热了再写,用这边角料纸,笔反而更顺畅,又是自书自文,更是下笔有神。十几篇“球评”写完了,再写最近撰写的一篇文章叫《书中有我》,文章有点长,分了好几次才写完。大概是平时太忙,这种手札式的书写方式并不多,连续写了几天后觉得特别上手,尤其是笔下多了几分率性与天真,让人欲罢不能。字写多了,又感到手上有点“油”。就把“二玄社”的一套字帖搬出来,先将颜鲁公祭姪稿搞了一通,再通临怀仁集圣教序,又临赵孟頫,最后还是落脚到苏东坡上,这种时候临苏字时的感觉,感觉笔下什么都是对的。写了临了,觉得有点乏味了,又开始用朱砂写四字吉语,什么“平安喜乐”、“养德泽福 ”、“嘉福久远”、“福寿康宁”、“岁月静好 ”之类,铺天盖地。古人说朱砂可以驱邪避凶、祈福平安,此时我更想祈祷上苍,保佑众生。

 (五)狂看
疼痛,需要转移视线。
夜晚酸疼来袭,翻来覆去睡不着,我便开始疯狂浏览ipad。三年前,疫情伊始,我有过连续观看500集电视剧的纪录,一直看到颈椎病发作,到中大医院去牵引吊脖子(那个我非常尊重的专家医生一直以为我的病是写字造成的,捂脸。),而这次因为手机升级的原因,拓宽了我的欣赏视野,我的兴趣点不再是电视剧,而是短视频。
最初我是看到一个叫《家·味道》的短视频,内容讲述的是儿子深夜拖着行李箱回家,第二天早上又要赶头班车离开。儿子吃饭时无意中说到想吃妈妈包的酸菜饺子,结果待儿子熟睡后,爸妈连夜向四邻借菜借肉、连擀带包,第二天早上儿子看到桌上热腾腾饺子泪如雨下的故事。这个视频我连续看了十遍,朴实的表演,真切的内容,让我每次看了都控制不住自己开闸了般的泪水,哭得稀里哗啦。试想一个中年老男人独自躺在床上,任凭泪水滂沱,是何等的酣畅、何等的淋漓啊……

图片

类似的亲情短视频还看了很多很多,一个人独自抹泪的事情已经全然不在话下。后来又看了一些疫情题材的搞笑短视频,有夫妻之间的、也有萌娃宝宝的,视频幽默搞笑,给疫情下经历痛苦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看着搞笑短视频,我经常捂着肚子“格格格格”笑得像个虾米。
现在很多讲述非遗传承人的短视频拍摄的非常专业,特别是一个叫守艺人彭南科的短视频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内容讲述的是一个非遗传承人,独自在深山里坚守做着传统笔墨纸印工艺的故事,画面唯美,工艺精湛,仿佛静止了岁月,让人痴迷。
视频虽短,却透视着非常的人生。每当看到一些非常好的短视频,我总会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与微友们一起分享,大疫之下,独乐乐岂如众乐乐?

(六)吃面
病毒,还挑战着每个人的免疫力。
有的朋友在疫情期间,短暂失去了味觉,吃什么都味同嚼蜡。我这个人天生味口好,吃嘛嘛香的那种,但此时,我的味觉也总是苦的。关键还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总觉得身上冷,晚上被子加毯子,还要穿着棉袄睡觉。身体里总有一股子寒气,我知道这一定是病毒派来的。

图片

人民医院负责保健的一个年长的同学给我发来问候短信,在得知我怕寒这一情况后,让我每天煮点红糖生姜汤喝,还可以再加点红枣、西洋参扶正袪寒。还让我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防止风寒。泡脚我倒是每晚坚持的,还有白醋清洗鼻腔杀菌,都是不错的杀毒办法。
要煮红糖姜汤,家里没有红糖,我把自己裹个严严实实、像个坐月子的媳妇慢腾腾地去门口超市买红糖,结果超市工作人员说红糖早买空了。此时的我,尽管身上穿了左一层右一层,但是觉得浑身寒气袭来,不停地打寒颤,忍不住就走到超市隔壁的那家兰州拉面馆,要了一个大份“牛肉炒面片”,剥了两个大蒜头,给热乎乎的面上浇满黄黄的辣油,趁热呼啦啦地吃了个“叭叽叭叽”,再喝上一碗白胡椒香菜汤,便是满头冒着热气,身体出汗,寒气顿消。此时我抹着嘴唇想到赵本山小品里的“要啥手表、要啥自行车”?
红糖的没有,一碗面亦足。

(七)“回车”
眼看着阴阳测试棒由“中队长”降为“小队长”,两道杠变成了一道杠,我也由“阳”转“阴”了。精神大好,心情大好。
这天,我做了一件事,按了一下时间的“回车键”。把微信从始发朋友圈的第一天起,从头到尾彻底刷了个遍,我发现自己公开发布的第一条微信是2014年7月29日,标题是“笔墨伴随——李啸书法作品展在宁开幕”。我从这一天刷起,把所有的微信内容一条一条往后翻看,除了一些微信公众号转移看不到内容外,预计浏览近九年时间来的各种信息六千余条。我的直接成果是:一是下载图片1000余张,很多都是活动图片资料,很珍贵。也有一些自己拍的风景图片,方寸之间,微距天地,令人感怀。二是复制短诗100多首,大多是即兴写的“李氏8句式”配图诗,换了时空感触颇多。下一步我准备花点时间进行认真修改,出一本诗集。三是下载书法短评、“观帖有感”等文字近200篇。很多文章、文字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不清了,有些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修改,也计划出一本书,书名我也想好了,就叫《观书有感》。四是把一些重要艺术活动进行了梳理,为今后编写“艺术纪事”奠定文字基础。

图片

通过按下“回车键”,回溯过往,我看到了自己过去九年取得的成绩,也重温了当年的快乐和苦涩,辛勤与笔耕。同时还查检自己存在的不足:忙于具体工作多,思考问题少;面上的活动、应酬多,读书、创作少……

(八)“复工”
复“阴”后就要“复工”。
和我整天一起唱“二人转”的办公室主任是个女同志,她是我们单位最早咳嗽的人,这个工作上的“铁娘子”又发烧又咳嗽,却总是称自己从来没有“阳”过。时而会看到她撑着病体匆匆忙忙赶来上班的身影,疫中的人都很脆弱,想到她我鼻子总会发酸。办公室主任人好性子直,工作上尽心尽力又事无巨细,是我从美术馆带过来的“干将”。她姓“辛”,辛苦的“辛”,我们都是劳碌命,同“命”相怜,有时候我跟她开玩笑说真想随了她的“姓”。
疫情没有停步,上面也一直要求我们“戴着口罩抓发展”,既然我都“阴”了,就要马上“复工”。电话里还咳着的办公室主任,咳咳喘喘、断断续续地汇报着非常连贯的各项工作,我连忙说“明天我来明天我来”。

图片

第二天早上我到班上时,办公室走道里早已弥漫着酒精的味道。已经来上班的是三个女人,办公室主任、聘用的会计、南艺实习生。好吧,我,洪常青来了。
办公室主任先是汇报了厅里这两天连续的两个会议通知,尽管戴着N95口罩但依然挡不住那浓浓鼻腔共鸣的女中音。然后让我签了一叠发票,告诉我要买一些N95口罩,好!买!下午去厅里开会,会场特别,“阴阳”两隔,我被安排在“阳间”。因为会场原因,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好过平常。
这一轮疫情,我们单位的同事几乎全部倒下了。现在“复工”了,事业发展就可以继续,我们对未来也就有了信心。
这时,办公室主任又来问我:元旦放假厅里要求院领导领班,您看哪一天来值班?我毫不犹豫地说:新年第一天吧。
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疫情还在继续,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口罩还要持续戴着,尽管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掩饰,但是生活确实需要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距离产生美,距离也可以保鲜爱。
2022年12月29日于金陵兰斋
(文中插图作者:陈克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