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鹏 鸣:【喀赞其漫记 】 (散文)

 三秦文学 2023-01-01 发布于山东



喀赞其漫记  (散文)




文/鹏 鸣

        我出外旅游,目标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想游览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区,充分领略大自然风光的美好,一个是希望体验某地的民俗风情。杭州的“宋城”,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海南的“黎村苗寨”等旅游景点,我看过以后觉得各有其特色,可以满足我体验民俗风情这方面的需求。

        应邀来到了美丽的新疆伊犁州,陪同我的挚友黄三平书记激情满怀地向我介绍:“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很有特点,最好去看一看。”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伊宁市东南方,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以维吾尔族为主,兼有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到了喀赞其,吃、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体验到浓郁的新疆味道。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旅游项目丰富多彩,有乘坐“哈迪克”观光游览;有庭院麦西来甫观赏;有百年民居和清真寺参观;有观赏维吾尔族婚礼表演;有手工艺品长廊购物;有百姓博物馆参观;有手工艺品作坊参观;有维吾尔族庭院家访;有传统民族茶点待客;有民族特色烧烤餐饮;有乌孜别克冰激凌制作参观以及品尝,等等。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隶属伊宁市。州委常委、市委书记刘会军是我多年的好兄弟,他非常细心地对我解释了“喀赞其”的意思。原来最早维吾尔族群众从南疆迁居到这个地方,大部分以传统手工制造业为生,其中多以铸锅为业,所以,当时“喀赞其”就是指“铸锅为业的人”。现在这里手工铸锅行业已经消失了,不过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比如手工做马鞍、铁艺、木雕等。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亲自陪同我的州委书记、市委书记们一起去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到了那里,我才知道,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不是人造的景点,原来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很大的居民社区,没有围墙,是一个开放型的旅游地,有10多万人居住在那里,大概有点像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吧,不过历史没有那么悠久。

        他们告诉我,作为伊犁河谷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它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维吾尔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一到达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我就看到一座极富维吾尔族建筑特色的巨大的拱形彩门。进入彩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停在路边排列整整齐齐的“马的”。两位书记十分热情地为我介绍了“马的”。他说,“马的”维吾尔语为“哈迪克”,它是喀赞其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交通工具,是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一大景观。

        乘坐“马的”在喀赞其旅游,可让游客很方便地感受到古老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很多游客来到喀赞其都要体验一下乘坐“马的”的乐趣。走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随处都可以听见“马的”也就是“哈迪克”那清脆的铃铛声。

        “哈迪克”来源于老伊犁的“六根棍”。“六根棍”是一种四轮马车,车身短窄而轻便,是一种很实用的载人交通工具。其车厢由六根圆木棍并排架起,因此就叫“六根棍”。后来,伊宁市道路路面硬化,“六根棍”就不能在市区主要道路上行驶了。可是,由于“六根棍”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所以,它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反而兴盛起来。

        “哈迪克”就是“六根棍”的升级版,将原有的“六根棍”上铺上好看的花毯,再给马车加上雕刻得很有异域风情的棚子,挂上艾德莱斯绸,拉车的马儿也戴上红丝绸。这样,原先简陋的“六根棍”就显得非常漂亮,整辆马车看起来既优雅又有民族风格,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将它称作“哈迪克”。

        我们一走进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大门,那些整齐地停靠在马路边的一辆辆精心装扮的“哈迪克”就非常引人注目。走近“哈迪克”,我发现,赶车的维吾尔族车主一身装扮就很有民族特色,手里还握着漂亮的马鞭。他们很幽默地邀请我们乘坐“哈迪克”:“朋友,'哈迪克’坐一下子嘛!”

        我想自由自在地先逛一逛,最后再体验乘坐“哈迪克”游览喀赞其的乐趣,就客气地说:“谢谢,我们还是最后走累了再来坐'哈迪克’吧。”

        “哈迪克”的车主们则回报以爽朗的笑声。

        我边走边注意到,街道两旁的手工作坊真是一家挨着一家。许多从事传统技艺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者在这里开店。这里不仅有皮革制作、木工和铁艺作坊、制箱子、做皮鞋、手工打制马鞍等,还有沙画、刺绣、传统乐器等手工艺品的商店。这儿的手工作坊,生产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商店里的某个并不起眼的人,也许就是这个手工制作领域拥有自己“独门绝活”的传承者呢!

        民间工艺品一直被称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喀赞其,更多的艺人其实都藏在不起眼的民居里,走进那些幽静的巷道,看着那些民居,说不定里面住着的主人就有浑身的技艺。这些艺人的技艺,大多都是祖祖辈辈口耳手相传下来的,他们一代代地把一门技术传给后辈,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某些技艺就更加完美。

        在喀赞其200多年的历史中,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主要以手工业为生,他们铸锅、打水桶、建馕坑、制箱子、做皮鞋,还手工打制哈萨克人需要的马鞍等。喀赞其因为店铺众多而在伊犁河谷繁盛一时,众多的手工艺人为人们提供当时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如今,这里的部分维吾尔族人仍然继承着祖业,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在大门右边有一栋多层小楼,里面是手工艺品制作中心,有琳琅满目的特产旅游工艺品,其中的木制品、皮具、马具、刀具、骨雕、葫芦画、刺绣、沙粒画、传统乐器、薰衣草香枕、香包、维吾尔族小花帽等,都受到了游客的喜爱。

        在这里,我对具有哈萨克民族风味的牛骨雕刻饰品很感兴趣。记得我在丽江古城游览时就买了不少牦牛骨雕刻饰品。我喜欢这里牛骨雕刻饰品的图案设计,据介绍,其图案共有25个系列,概括了哈萨克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所说的神灵、图腾和吉祥物,每一类图案背后都有一些神秘的故事。

        这里漂亮的彩绘小葫芦也令人爱不释手,葫芦表面经过刮磨,画上风景,写上格言,再进行特殊处理,使绚丽的颜色不会褪色,便成了一种奇妙的艺术品,买回家做摆设,当装饰品,送朋友都很好。

        考虑到要携带方便,经过精心挑选,我买了薰衣草香包、牛骨雕刻饰品、维吾尔族小花帽、彩绘小葫芦、哈萨克族刺绣,放在一起已经好大一包了。

        我到达的第一个参观点是吐达洪巴依大院。

        吐达洪巴依大院是旅游区内最具民族特色和集观赏体验、文化展示、手工艺品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大院。据介绍,大院始建于1931年,修缮面积1000平方米,复建面积500平方米,共有房屋24间。“巴依”就是财主的意思。穷人肯定建不起这么大的院子。对于巴依,这里再没有像四川刘文彩的“地主庄园”那样套用过去“阶级斗争”的做法,而是像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那样,以介绍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为主题。修缮部分依据当年鼎盛时期巴依大院的原貌进行恢复,每一间房子的门廊上都贴有标签,如“民族工艺”“岁月记忆”“大家盛宴”等。房屋内陆毯、窗帘搭配巧妙,还陈设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屋内还摆放有留声机、电话等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生活用品。

        据说,近百年来吐达洪巴依大院曾经几易其主,但大院的主题风格依旧保留。游客在大院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建筑的古老,还能在主人的生活习俗上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苏俄文化、中原文化、锡伯族文化及维吾尔族文化。

        吐达洪巴依大院里还有伊犁州第一座4D影院,可以同时接纳48名游客观赏影片。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去看电影。

        吐达洪巴依大院的对面是恢复性建设建筑面积为423平方米的原有客房,内设有民俗展厅等。民俗展厅内悬挂着一幅长10米、宽2.4米的沙粒画,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沙粒画作品。沙粒画对面是一个LED电子大屏幕投影长廊,投影长廊采用了最新的动画制作技术。

        离开吐达洪巴依大院,我们开始参观喀赞其旅游区民俗旅游接待点的各色庭院。我注意到,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各街巷的建筑真是异彩纷呈,有欧式建筑,有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有颇具地方特色的民居,还有中亚的、西亚的、南疆的、北疆的各色建筑。各式建筑在这里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与格局,喀赞其的建筑简直就是新疆民居博物馆了。

        喀赞其建筑的多样性源于它久远的历史和各民族大杂居的特性,近三个世纪以来,这里宗教与政权结合的势力轮番登场,在建筑中理所当然地留下相应的痕迹。应该说,多元的民族文化是喀赞其景区建筑多样化的基石。

        喀赞其旅游区内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文物古迹。这里的回族大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座著名大寺。大寺始建于1760年,迄今已有200多年。回族大寺是仿照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修建的,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整体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庄严,兼有阿拉伯风格。另外还有不同建筑风格的拜图拉清真寺、铁力克麻扎、喀什街清真寺、乌兹别克清真寺等。

        我发现,喀赞其的房屋建筑对蓝色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在外墙,在屋顶,更多的是在门板和窗棂处,蓝色大都是主色调,整个建筑显得精致而纯净。

        据说,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有民俗家访点好几十家,其中有一半为全职家访点。这些家访点不仅提供参观,有时还应游客的需求,供应茶点等。这些民俗家访点可以让游客更为直观地了解北疆各民族鲜明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待客礼仪、美味的民族小吃等。走进当地居民的庭院,几乎每间房内都铺有民族特色的花地毯,地板、房顶和墙壁以实木结构为主,长长的餐桌旁铺着坐垫,壁柜里放置着玻璃制品、茶具和水晶制品。除了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喀赞其还有各式砖石结构的别墅。居民家中大多种植花草、蔬菜,搭有葡萄架。

        我们来到一家比较大的接待点,这个院子有7亩大,院里有好几种果树,还种着各种蔬菜,处处是满目青翠,一派生机盎然。这里不仅是接待点,还是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歌舞演艺中心。由15个年轻人组成的演出团队,用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带领游客进入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中。好几种我叫不出名的乐器奏出欢快的节奏,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摆动艾德莱斯长裙翩翩起舞,小伙子敲着手鼓也欢快地跳起来,庭院麦西来甫开场了。他们还邀请客人也一起跳一起唱,大家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烈!我虽然不会跳舞,不会唱,但是,因为受到这热烈氛围的感染,也跟着大伙转圈笨拙地扭动起来。

        除了表演歌舞节目,这里的演出队还会应游客需求,扮成新郎新娘,向游客展示维吾尔族结婚过程以及婚礼中的风俗礼节等。

        随后,我们走进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庭院。庭院里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走过葡萄廊就进入他小二楼式的老故居。这座小楼集住宅、休闲、娱乐于一体,屋内有客厅、卧室、客房、厨房,每间房内都铺有民族特色的花地毯,显得十分整洁利落。

        主人介绍说,他的房子是17年前自己建的,占地大概有340平方米。他们家一共6口人,祖辈都是商人,现在主要经营服装生意。被选为民俗旅游的参观点,他们全家都非常高兴,既能认识很多来自各地的朋友,还能给家里增加一定的收入。

        我们悠闲地在一条小巷里转悠,遇见一位在院外乘凉的维吾尔族女主人,她主动和我们用熟练的汉语打招呼。原来她一家是世代居住在伊犁的原住民,清朝末年,爷爷曾经是一位巴依。他们的院子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她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院参观他们家的百年老宅,并给我们当讲解员。

        这座老宅子占地近1000平方米,高高的木制大门,显得颇为大气。院子里长长的葡萄架贯穿整个院子,庭院里种有哈萨克斯坦的果树,有土耳其的果树,有美国的果树。这些果树上结满了紫的、黄的、红的、绿的各种果子,甚是喜人。这所有着传统维吾尔族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宅,极其鲜明地表现出维吾尔族建筑特点和伊犁河谷地域特色。走进屋子,内部的装饰可谓富丽堂皇,图案别致,色彩绚丽,极具维吾尔族传统。在客厅里,她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她的家族史,并将她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物品一一展示给我们看。

        这使我十分感慨。想一想早已经逝去的那个疯狂的年代,只有“贫下中农”才乐于炫耀自己的家史,连“富裕中农”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像这位“巴依的孙女”,还敢自豪地介绍起她的家族史吗!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历史的记忆不可磨灭。

        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你只要推开每一家民居接待点半开的大门,都会有笑容可掬的主人迎上来,双手握住你的手,带你进入正厅,在摆满干果、馓子、水果、无花果酱、草果酱、糖果的矮桌旁坐下来,为你斟满香浓的奶茶。你如果要进餐,主人会按照你的爱好,给你端上维吾尔族人的特色美食拉条子、抓饭、烤肉、薄皮包子、馕等。当然,你还可以点烧烤羊肉串、羊肉馅丸子、手抓羊肉、羊杂碎汤等。

        街道上的小吃区更是摆满了各种诱人的小吃,你可以随意挑选,有冒着热气的面肺子,有醇香四溢的烤肉,有色香味俱全的胡椒羊蹄,有酸甜可口的酸奶,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啊!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民族民俗饮食文化的气息。

        好了,现在我们该坐在“哈迪克”上,体验游览喀赞其的乐趣了。刚好有一辆漂亮的“哈迪克”驶过来,我们坐上去,告诉车主人,只管慢慢赶着马车走,要转遍喀赞其的小巷。

        这辆“哈迪克”上的毯子花色艳丽,和车篷子上的图案都是手工绣出来的。坐在“哈迪克”上的感觉真的不错。耳边只听得马蹄声碎嗒嗒响,伴随铜铃悦耳声。有趣的是,车主并没有理会,那马竟然会自己寻路,甚至还会礼让行路的人。真是“老马识途”啊!

        我们乘坐“哈迪克”进入巷子深处,行进在种满花草的小路上,路边随处可见挺拔朴实的白杨树,它们树干粗壮,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笔直向上,似乎展示着英雄情怀。伊宁过去被称为“花城”“白杨城”,如今“花城”依旧,“白杨城”已经逐渐消失了。白杨树很好,虽然有文坛老将茅盾的《白杨礼赞》为它讴歌,但是,白杨树更适合做防风林,却不适合做城市的道路林,因为它那漫天如雪的花絮对城市有污染。所以,让白杨树退出城市,回归防风的前沿阵地,是英雄的最好去处。

        我们的“哈迪克”不紧不慢地行进在老街古巷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幽静庭院和百年民居。一路之上,我们兴致勃勃,实际上就是走马观花地欣赏传统民居街景。一条条街道迎面扑來,又瞬间向后退去。每一条街道风情都不相同,每一条小巷格调绝不重复。临街门窗的造型各不相同,房屋的建筑风格也是千姿百态。

        眼前的所有景致全都洋溢着纯朴幽静的格调。这里充溢着维吾尔族人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方式,那古色古香的民居,那诗情画意的流水人家,不能不令人联想起江南水乡的某些古老的小镇。

        遍布于喀赞其各个角落的小桥流水人家深深感染了我,正值夕阳西下时,我走出喀赞其,心中颇多愉悦,不由得联想到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此,我反其意而用之,顺口诌曰:“紫藤绿树鲜花,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马的’嗒嗒。夕阳西下,喀赞其顶呱呱!”

        聊作戏语,权供一笑。

        选自鹏鸣散文集《牧歌伊犁》一书。

本文图片来于作者

作者简介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往期精选


【三秦文学】鹏 鸣:【探访六星街 】(散文)

【三秦文学】鹏 鸣:【探访六星街 】(散文)

【三秦文学】鹏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三秦文学】鹏鸣 :【情诗四首2】(诗歌)

【三秦文学】鹏鸣:【 情诗六首】(诗歌)

【三秦文学】鹏 鸣:【夏塔之旅——超越灵魂的体验】 (散文)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

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杨   强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   编:张怀勤   杨洪民  处  寒
副主编:长青山人  陈杰
编 委: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谭文群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梦而诗

刘旭平    冯   彪    莲  生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喝  茶    张晓强

孙传志    吴风平    秦岭人家    

王   飞    水云天    秋日私语    

南友锋    谢亚红    马永清

张兴军     徵    蔚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