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爱莲说》教学设计
2023-01-02 | 阅:  转:  |  分享 
  
《爱莲说》教学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
?(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板书课
题。2、解题: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3、教学目标展示:《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
,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二、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
生字词。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晋莲、涟区别亵玩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停顿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四、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五、讲析课文:(一)分析第一节: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
爱菊”,“世人甚爱牡丹”)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
意思:益:更加,越发。精益求精植:树立。现多为种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4、根据理解,你认
为莲花美在何处呢?(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
析莲花的品质: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
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
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
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二)分析
第二节: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因为
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
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3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对隐逸
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
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5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
述、疑问、感叹语气。六、总结全文1,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
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
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排比,对偶等。七、读背课文。八、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爱说》,填上你所喜爱的花
的名字。设计说明:最近的几课着重于翻译。先把文段抄写在黑板,学生在下面书写。然后学生自读,了解文意,在不懂处质疑,师生交流,老师讲
解。下面的设计渗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具体步骤两个班都有差别。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莲所代表的品质,然后我问:如果只能选择一句话、一
个词,你如 何形容君子呢?这当然困难。这时候再看末段,在与隐士的比较中,便可发现君子的特质。而在七班,则是翻译到末段时,才问起作者
对君子的阐释。导入:清雅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污浊的环境呢?正课:甚蕃、独爱、盛爱、独爱、1、什么叫甚蕃?什么叫独爱?什么叫盛爱?
重点解释盛爱:种它、养它、戴它、送它、绣它、画它、写它、颂它无穷无尽,没完没了。2、在独爱与盛爱之中,看出作者的态度。在那么多的花
中,陶渊明偏偏只爱菊花,在那么多的花中,人们却一窝蜂地选择了牡丹,两相对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3、在独爱与独爱之间,看出作者的
另类。但是,即使在陶渊明的独爱面前,作者还要再言独爱,可见?(有差别的独。更独)留下一问:作者之独,独在何处?4、在三爱之中,看出
世界的两极,看出作者的中庸。A、结合末段,了解花和爱花之人的关系,了解花的隐喻。(花是不一样的花,喜欢花的人即是不一样的人;君子,
可姑且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菊隐逸者不问世事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莲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B、以此而论,读出最后三句的真意:陶后鲜有
闻真的隐士尚存?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宜乎众矣世风日下的沉重哀叹(读出语气)C、结合首段,读出隐士与君子之别。说这种文体,往往就
一事、一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而抒发自己的感想看法。表面上,作者在谈自己的莲之爱,而事实上,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我们又多么需要君子!理想,
总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内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因由)那么,作者想借菊之爱表达什么?爱菊的隐士和爱莲的君子又
有什么差别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频率极高
,可从这句说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比较略)我之解读:无论环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对于真善美
的执着追求,才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不是外在的华贵和张扬,而是内在的从容与坚强,是朴素洁净的美,所以作者说濯清涟而不妖;但这种内在的气
质,是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们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我们的个性思想,我们的精神气质
,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正直纯粹、真诚坦白、表里如一,可以因我们在世间的行为而传播得很远。所以,作者说香远益清。对于这样的人,别人
爱慕、欣赏、尊重,却往往保持一段距离,因为觉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
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合为一群,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入为一伙。这便自我消解了许多无奈、许多困扰,许多诱惑。这就少了许多无谓的消耗。此之
谓亭亭净植。净植是与为伍相对的,净植是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应相合的。不与他人缠绕,不与自己纠结,原来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证。
结论:比较中,我们才能发现君子的真意和要诀:出淤泥而不染。对君子,我们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做不到这点的,就不堪称为君子。5、在两
篇短文内容主旨的比较中,我们无路可退。和《陋室铭》比较,这篇就不再是单纯的人格追求,因为人格追求离不开现实的人生目标;做普通的世人
、做孤绝的隐士、做独立的君子,这是作者给出的选项,却也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选择。而且诡异的是,选择的结果永远相同:世人最多(占
据了绝大部分),隐士(包括那些愤世嫉俗者)次之,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君子,你知道为什么吗?结论: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的
问题。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两回事。要想成为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念头、一种决心,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行
动智慧。有的时候,你要抗争,有的时候,你要低调,有的时候,你要迂回,有的时候,你要放弃,有的时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这统统都
是智慧。《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二」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及托物言志、以物喻德的写作手法。2、在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
生观和道德情操。3、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文本。创意说明:以诵读为基组织教学,在自主释疑、同伴互助、师生交流中理解文意,结合相关
背景理解文本内涵及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丰富师生文化积淀。课时安排:一课时过程设计:一、导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爱好及兴
趣,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爱青松,因为它不畏严寒,有诗为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欢梅花,因为它傲
然开放,与雪争艳。你有自己喜欢的花吗?请你以“我喜欢,因为它”向大家介绍。在我国宋代,也有一位特爱花的人——周敦颐。他是北宋时期著
名的哲学家,师佛从道,创立了宋代“理学”,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当年,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
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造了一个“莲池”。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并写成了《爱莲说》——这篇以莲之高洁寄
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文章。二、解读文本(一)、解读“说”(体裁)与“铭”一样,“说”在古代也是一种文体。不同的是,铭是用来表述功德或警
戒自己,而说则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是内心的一种表白,与现代杂文有些相似。《爱莲说》就是周敦颐向人们表白自己喜爱
莲花。那他为什么要做这一表白呢?学习了这篇文章,或许我们就知道了。(二)、解读文本内容1、初读文本,感知文音①自读,将文中的需要注
音的字注音。同位同学听读,纠字音。②指名学生读,纠字音及节奏(师生就长句如何读留听录音)。③听录音读,正字音及节奏。④对长句及语气
语调,全班集体研讨。⑤全班齐读。2、精读文本,感知文义①结合注释,调用积累,自主学习,疏通文义。②师生就个人不能完成的句子进行互帮
互助。③教师对个别语句及词义做点拨教学。④理解式疏通文义(并行板书式,附后)。3、赏读文本,感知文质①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资料
]晋代的陶渊明(365—427)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29至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
的时期。大家知道,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仕是什么,就是做官。据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下级的书吏
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而陶渊明却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把冠印一丢,走了。他
就这样一个人。在41岁以后,他便远离尘世,在一偏远山村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很多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
山”就显示出他不愿流于世俗。陶渊明一生很爱两样东西,一是美酒,二就是菊花。他在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俯下身子去采那东
篱下自己种的菊,悠闲地抬起头便见那悠悠南山,过着“晨夕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有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呢?(避世,隐居,
做隐士等)②自李唐来,为什么世人盛爱牡丹?[资料]1、刘禹锡诗《赏牡丹一首》:“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
开时节动京城。”2、白居易诗《牡丹》中有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皇帝种植)。贵妃娇欲比,侍女妒羞看(贵
妃、侍女与牡丹比美)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有钱人与无钱的贫穷的读书人也爱)。”3、白居易诗《买花》有句,“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以俗,人人迷不悟。”晚春路上走的人都是去买牡丹的,家家爱牡丹,人人沉迷于此。李唐王朝把牡丹这种显富贵
的花定为国花。人人都竞相喜爱这种富贵之花,说明他们有怎样的品德呢?(随世,随波逐流,喜爱富贵等)③讨论:为什么周敦颐不喜爱菊花和牡
丹,却偏偏喜爱莲花呢?请在书中找理由。爱莲花的品德,莲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应有怎样的品德呢?(对比,表
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师生赏析文中“予独爱莲之玩焉。”句,分析君子之德。)[参考]君子之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是说君子
出世,处尘世而不蒙尘俗,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句,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句,是说君子不受“惑染”,
不入歧途。“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句,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羡慕,不可狎侮。莲正是这样的一种花,故莲是
花中的君子。作者借莲表达了自己愿做向莲花一样的君子的志向,也是他做为一位哲学家在向他的学生讲明“理学家”的道德观。三、熟读成诵,写
作与表达(可自主选择)1、学生熟读全文,直至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2、学习本文之后,你对爱花与做人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写一则短文。
四、板书(略)【课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⑴ 了解说的特点;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⑶ 学习以
莲喻人的写法。2、情感态度方面: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3、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能够很
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
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
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
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3、任抽两名学生朗
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三、品味语言,领
悟语感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明确: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1、在社会大
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生活态度;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
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
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
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
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
学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2、为什么作者
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
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
─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
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
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
感情。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
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
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
导点评)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六、反馈检测1、填空:⑴ 本
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
______。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2、说话
练习: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
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
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
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2、背诵并默写课文。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板书设计】爱 莲 说周敦颐濯
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托物────────── 喻人《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的: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提高文学修
养;3、培养高尚情操。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
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生花妙笔梦落雁沉鱼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在古人笔下,莲花,或
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
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
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32、介绍作者关于作者,请看“阅
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
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
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1、读课文,
标出生字词。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君子 噫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宜
乎众矣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4,本文主题是什么?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
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
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
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
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爱莲
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
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
逸者也 :隐士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宜乎众矣: 应当2、《爱莲说》译文:水里、陆上的草
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
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
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
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五,深入
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
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
)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
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4、“甚爱牡丹”的“甚”字
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庭前芍药
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
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7、本文运用
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
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
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
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
有文采的学生。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
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
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
》、《秋菊》、《含羞草》等。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七,朗读,
背诵。八,作业:(1)背诵,默写。(2)完成课后练习。一、引入新课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2、导语:同
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
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二、出示课题
:(彩屏画面――荷花画面)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美文欣赏爱 莲 说(周敦颐)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
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三、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
气朗读。四、赏析课文(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三)老师综合归纳:根据同学们的
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1.貌美品美讨论:读
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引入品美:作者爱莲,
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
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
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
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找出
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
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
,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2)衬托: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4.结构精巧: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五.课堂小结: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六.课外延伸: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七.本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献花(0)
+1
(本文系文文管管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