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楷 · 东篱高士

 addlss 2023-01-02 发布于浙江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杜甫


东篱高士图
传南宋 梁楷 绢本设色 71.5x36.7厘米 台北故宫藏


《东篱高士图》中,红叶萋萋。五柳先生手抚花枝轻嗅,倚杖漫步在秋意阑珊的山林之中。

头戴葛巾、身穿大氅、肩披鹿皮。这些都是陶潜的标志性行头,面前桥下的溪水潺潺流过,两岸大石苍劲,天色混润。在嶙峋的山石之间,有一株老松参天而立,松枝峭拔、俨俨独立,枝上藤蔓交缠,红叶开得正盛,与青色松树相谐成趣。全画设色典重雅致,构图中正巧妙,山石树木和溪流,形成了天然的框架。此画传为梁楷所作,其笔墨风格、画风画貌定非梁楷真迹,属于南宋高手所为,亦堪称佳作。




明代 杜瑾笔下的陶渊明

元 佚名 归去来兮辞图卷局部

明 李在笔下的陶渊明


陶渊明在二十岁时就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饮酒》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陶渊明将近而立之年岁才当上正经的官儿:州祭酒,没什么实权,干脆辞职,后来一直断断续续处于待业和就业之间。到了53岁的终于获得彭泽县令的官来做,不过也就上任干了八十几天就辞职了,从此以后便不再出仕,归隐田园,种豆南山。





古代的文人纵是身处庙堂,也总不免有林泉之志,山水之间隐藏着精神的归宿。陶渊明虽早年心思进入体制,报效国家,可终未得偿心愿。最终回到自己的东篱之下。这也是他最本真最性情的追求。陶渊明的一生,其实是一介布衣。猛志逸四海,猛志固常在,然其“性本爱丘山”。

历史上文人名士为国尽忠职守者众,一代代将相文武终付笑谈之中。若陶渊明一生仕途顺利,历史上也仅是多了一个不多的县令。他之所以为人所纪念、赞叹,一是敢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是一种与权贵、阶级抗争的典范,而自己苦于想而不得。二则是他离开之后归隐田园,实则是实现了所有文人们内心里那一方干净、纯粹、自由自在的山川天地。可以植杖山阿,或葛巾漉酒,或弹琴赋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幻中又有那么些许的真实,是多少人求之而不可得的山水田园。


明 李在 归去来兮辞图册局部






北宋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文、品格、文思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武则天在看到《拟古九首》后写道:世人徒谓其文咏可念,不知其运笔静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兰,无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装裱后180cmx52c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