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得和失”【24】

 新用户97560OBk 2023-01-02 发布于江西

得得失失寻常事,是是非非任由之。

生活,其实就是一幕幕得得失失的精彩演绎。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得得失失,无穷无尽。生活亦如同一架天平,两端放着得与失。世人太过重视得到,天平往往因之失衡。

得,始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后增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

,《说文解字》说,“失,纵也。从手、乙声。”在手而乙去是失之范式,本义为手未抓牢而丢落。

史传“楚王失弓”之典故。楚庄王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这是楚国人之得失;传孔子闻后道,“天下人失弓,天下人得之”,这是关于得失之天下胸怀;又传老子听闻道,“得之失之”,这是关于得失之天地情怀。

从时空之长河而言,天下之物,尽归天下人所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关于“得和失”,先贤已有诸多之深刻认知。老子道,“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淮南子·人间训》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史记》强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论语》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北史》述道,“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费拘近利”。

此观之,古之先贤阐述了两大基本原则。其一,大的即正确之方向,人生切忌因小失大;其二,长远之思维,不计较一时一地之得失,坚持长期主义

如何平衡生活之“得失”,或许方法很难一概而论。然可用一种思维方式来平衡心理之压力。一言以蔽之,“凡事尽心尽力,结果交给上帝”。

第一,人生漫长,但凡为人,皆会犯错。“错犯得越多,得到的经历就越多”。这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承受痛苦之能力,且可锻炼一个人之生存能力。在人生的厚度和阅历中,快乐永远比不上痛苦带给人精神财富多。当然,前提是必须经得住痛苦带给世人之伤害。

第二,生活之不如意和烦恼,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就如灰尘般存在于万物生灵之中。我们须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刻做到“忘我”。只有忘我之存在,才能摆正自身位置,才能有一颗无诤之心,不以琐事作是非,不小肚鸡肠,不斤斤计较,不庸人自扰。

志摩说过,“吾会寻觅吾生命灵魂唯一之所系。得之,我之幸也;不得,我之命也”,世人概之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其意强调,我将会寻找生命中最珍贵且可用灵魂相知相伴之东西。诸如,伴侣、事业、信仰、追求……追求到了,那是我的荣幸;追求不到,那也是我的命运。

人生之得和失,往往是成正比的。不必因一时之成功而傲骄,亦不必因一时之失意而落寞,这是一种生命之智慧,也是一种人生之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