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这篇文章,我诚惶诚恐,老实话,在写作方面我没有什么天赋,更谈不上建树,纯属兴趣爱好,凉白开的水平,平淡的文字,发出去后,都没有一点涟漪。 写作是个苦差事,痛并快乐着,相信很多写手深有体会,流水账似的记录,读者看了一截后,匆匆划过不买账,而个人阅历与文化素养有限,那到底如何做才能突破自已原有的格局呢? ![]() 从几个方面着手,尝试着转变一下思维,或许你会有意外之喜哦。 1。向优秀者学习 大家看到这里,感觉有点空,都知道向优秀者学习,关键是如何向优秀者学习。 我认为线上线下分两步走,线上多关注优秀者的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用词造句,学习他们对情节的把控,学习他们怎么做才能一步步抓住读者大人的心。 线下认识一到两个,吃文化饭或从事创作类的朋友,诚恳虚心请教,可以就你文章没有流量,读者粘性不够的问题,并奉上你的作品向他们请教,听一听,一个高于你认知的人,是如何来点评你文章的。 ![]() 很荣幸我就认识这样一位异性朋友,她也曾是我的领导,某国际幼儿园园长,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读经典和文案撰写工作,因工作渊源,也因为我爱好文学,就这样熟悉了起来。 一段时间以来,写作遇到了瓶颈期,阅读量展现量寥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很贴切,有一种写不下去,江郎才尽的感觉,很苦恼,放弃又心不甘。 于是我把我的苦恼和关切和她说了,并转发了我的三篇微头条,她回我微信时,肯定了我的写作功底,并建议我向情感类,热点类转变,说的很有道理令我茅塞顿开。放一张我和她的聊天记录。 ![]() 头条最大的功能在于分享,集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精雕细琢,认真校对后再发文。 以前的我总是匆匆发文,错别字一大堆,文章头绪没怎么理清就发出去了,发出去后,又感觉不尽于如意,删掉又重写,这样下来,既打乱了原有的写作构思,平台推荐时又可能导致限流,得不偿失。所以我现在发文会认真校对,精雕细琢打磨好后再发,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读都尊重。 试想一下,一篇粗枝烂叶的文章,要情节没情节,错别字一大堆,如何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何挽留读者。 当然我的建议,纯属个人心得,阅历有限,词不达意,难为各位读者了。 草根文者,用心创作每一篇文章,如果您来过,留下您的脚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