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铺新貌

 家乡文化天地 2023-01-02 发布于广东

原创/莲荧

因历史与地理的原因,向桥乡有两处人员汇合与物资集散地,也可以说是街甸吧,东北处是向桥街,西南处是白水街。女儿铺位于向桥街与白水街之间,算得上是供人们歇脚的一个小小的驿站。

女儿铺是王塝村的门户,王塝村人的外出办事、离乡打工,或者是衣锦还乡、落魄回家,都要经过女儿铺,这里是必经之地。女儿铺有大路,是班车的停靠站,是家乡与远方的一个分界点,在女儿铺下了车,就算回了家,家中的屋脊就隐约在眼前。在女儿铺上了车,故乡瞬间就被抛在身后,思绪就开始了飞扬、远逝……

站在塆村的门口遥望女儿铺,是很多人在欣喜或忧愁时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包含了身为山村人的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无奈。女儿铺,在山里人长久无言的张望中,数十年间,她悄无声息地发生着种种巨变。

很多年前,连接向桥街与白水街还是一条河沙筑成的土路,土路临河的一面由青石板与无主孤坟的墓碑铺成,以防洪水,另一边,生长着野槐、歪脖子杨树和斑竹。此时的女儿铺,只有一间低矮的瓦屋,和一株参天的野杂树。

女儿铺那间小瓦屋是间小代销店,卖着火柴、煤油、纸烟、红糖等乡间日常用品,也收购狗皮、鸡毛、酒瓶、木梓、破胶鞋、牙膏皮、旧胶纸等废旧物品。那株两人合围的野杂树在夏天是个很大的遮荫处,河中放鸭的、放牛的,由黄梅县过来挑货郎担的,逃荒讨米要饭的,常常在此处歇脚。那不知名的野杂树太古老了,中间空了心,后因某个冬天,顽童在树洞中生火取暖而烧死了大树。大树死后不久,有人在那里开了间碾米机坊,寂静的女儿铺变得热闹起来。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洗脚上田岸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每天往来路过女儿铺的人员越来越多了。为了解决中途口渴喝茶的问题,有人出言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女儿铺修起了一排四五间的小瓦屋,摆起了茶摊,增加了商店,也新开了一间卖肉店。这样,原先要到向桥街或白水街才能办成的事,现在去较近的女儿铺就能办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向桥街到白水街的大路获得了很大的改造,把曲线改直,把凹处填平,女儿铺正值凹处,填平工程完工之后,几乎是一个冬季里,女儿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三、四层的楼房,整齐地排成一行,临河而建,很显然,女儿铺要成为街道了,已初具雏形。

那年回乡,路过女儿铺细心一看,这里还真不简单,有家具城、铁匠铺、预制板厂、商场、棉絮厂、药店、诊所……,几乎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向桥街,看了令人欣喜。

现在,在女儿铺的背后,由英山县到黄梅的省级公路全线修通了,斌冲河与白水河的交汇处修成了坚固的桥梁。往昔冬天里,脱脚淌水过河来女儿铺彻底成为了历史尘埃,女儿铺,迎来了面向未来的崭新的现代化气象。

女儿铺,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我们信心满满地期待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