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龙虎细品达芬奇名作《救世主》3洗尽铅华

 是真龙虎有风云 2023-01-02 发布于河南

       2007年,纽约大学美术学院修复中心的相关专家开始对《救世主》进行大规模修复,还专门整理出记录片,详细记录作品的保存状况和修复过程。这部片子访问了艺术交易商、艺术史学家,以及调查记者,表达出多角度的声音。

      而且以美国知名的画作修复大师戴安娜为主角也让该片受益不浅。在银幕上,她是一个迷人优雅的女士,大大的眼睛,戴着她独有的黑框或红框眼镜,说话轻言细语。她花了数年时间修复这幅画,并以精确的细节热情地维护此画出自达芬奇手笔的真实性。她指出基督拇指下的画法或基督嘴角的曲线都只能出自达芬奇,戴安娜本人将自己的修复工作以及她对这幅画的科学研究,则已拍摄记录下来,并发布在网上。

        这幅《救世主》在数百年的辗转中,受了磨损、涂抹、上光等各种破坏,层层油彩下,这幅画呈现不同面貌。 戴安娜的任务就是把《救世主》修复的好看一点,先是把上面的覆盖色清除掉。这覆盖色一掉,画上面立刻就露出了一条很难看的裂缝,看起来这幅画确实是不怎么样,可是当戴安娜修复到耶稣右手的手指时,她突然发现这个拇指的角度有修改过的痕迹,这就表明这幅画是作者原创画上去的,因为如果是临摹的话,它不会出现这种修改的痕迹。

与此同时,戴安娜还判断这幅画的年份大约是在1500年左右,当亚历山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别提有多高兴了,虽然画的质量一般,但是最起码它是500年前的老物件儿了,这一修复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时候亚历山大万万不会想到一个更大的惊喜,正在静静的等着他。

         戴安娜是达芬奇的忠实粉丝,而这幅作品的年份又和达芬奇是同一个年代,所以她一直以为《救世主》的作者应该是达芬奇的粉丝或者学生。可是当修复到耶稣嘴唇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发现让戴安娜把画笔都惊掉了。耶稣的嘴唇和蒙娜丽莎的嘴唇极其相似,他们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唇线,光线和阴影在这里完美结合,它展现出了一种朦胧且自然的过渡状态。这种画法被称为晕涂法,据说达芬奇为了画好蒙娜丽莎的唇线,他足足用了12年,光是嘴唇部分就覆盖了二十多层颜料。这些颜料非常薄,他们加起来也没有头发丝厚。像这种精湛的绘画技巧,只有达芬奇能画出来。所以当戴安娜看到耶稣嘴唇的时候,他就断定这幅《救世主》也许是达芬奇的作品,戴安娜的发现让亚历山大兴奋极了,如果《救世主》真是达芬奇的作品,那么它的价格可不止翻几千几万倍这么简单。

       在最后一层琥珀清漆后发现,幸亏了这层清漆,隔绝了后人的涂改,才能让原画在五百年后重见天日。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波罗的海琥珀出口到意大利,但并不是为了制作首饰,而是用来制作琥珀清漆,其作用主要是隔绝潮湿的空气,用来保护脆弱的油画,可以让油彩更好的抵挡岁月的侵蚀。而达芬奇的另一幅巨作《最后的晚餐》正是因为缺乏琥珀清漆的保护,如今已经残破不堪,基本已经是后人重画的,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

         戴安娜说话还不够份量,还必须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才算数。许多专家认为戴安娜做了大胆的过度修复。编撰达芬奇画作目录的艺术史学家弗兰克·佐尔纳(Frank Zöllner )语带讽刺地称《救世主》是“戴安娜的杰作”,说是她让这幅画“比达芬奇的笔法更像达芬奇”。一副有争议、归属不明的画作。是没什么人肯出高价去买的。还需要有官方确认。

      于是亚历山大带着画找各大博物馆专家做各方面的研究论证。这些专家最后给出的结论是,《救世主》有可能是达芬奇的作品。《救世主》确实像达芬奇画的,但很多地方又不符合达芬奇的绘画特点,比如说耶稣右手的动作和他的卷发不够现实,不像是大师的风格,然后《救世主》的画板也太简陋了,也不像是达芬奇一贯的作风。除此之外,《救世主》的历史脉络也很模糊,这幅画好像突然就出现了,要知道达芬奇在生前就已经很出名了,他留下来的已经完成的油画不到20幅。而这些油画的来龙去脉都很清晰。如果《救世主》真的是达芬奇画的,那么理论上讲它不会突然消失几百年后又突然出现。所以综合所有信息,艺术界对这幅画的普遍看法是:达芬奇可能参与了部分创作,但大部分都是由他的学生或者伙伴化的。

      这时候的亚历山大已经把嘴咧到后槽牙了,莫名其妙的,他手上竟然多了一副达芬奇的作品。商人们才不关心什么可能不可能的,既然有可能那么它就是达芬奇画的,哪怕达芬奇只画了一笔,这也算是达芬奇的作品。既然是达芬奇的作品,那卖两亿美金应该不过分吧。于是亚历山大就以2亿美金的价格开始寻找收藏者,起初他是想卖给各个国家的博物馆,这样普通老百姓也能欣赏到达芬奇的作品。

     大半年过去了,《救世主》学术上也得到了认可,可没有一家博物馆愿意收这幅画,原因无非就这几点。

第一点是学术界有共识,不给交易作品站台,当然也不拆台。这里面的水还是很深的。

第二点是这幅画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算作是达芬奇的作品。

第三点是既然不算达芬奇的作品,那2亿美金实在是太贵了。

第四点是不愿花高价买这样一件作品。博物馆不是奖杯收集厅。花这么大的钱,仅因它是达·芬奇一条不够说服力。对博物馆来说,花这些钱买一张画,大不如买一整批更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和材料,深化某个门类的研究、扩大展厅、更新设施、更好的服务公众来的切实,这类“金牌”式作品博物馆一般不会参与角逐。

        这时候的压力山大真的是压力山大,如果《救世主》不被市场认可,那所有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为了修复,这几年花钱如流水。正当亚历山大感到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名为布维尔的商人闪亮登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