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为何从世界瞩目的“小上海”变成了名不见经传的五线城市?

 喂拍好 2023-01-02 发布于江西

一个城市,因港口而兴。

不管陆运和空运如何发达,水运依然是最为安全、节能、高效的通道,景德镇陶瓷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不是资源枯竭,而是水运不通了。重走一带一路,复兴昌江黄金水道,那么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旅游产业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古代景德镇之所以闻名世界、现在的上海之所以成为国际都市,都是因为码头港口。

可是,景德镇在1953年成为地级市后,就失去了黄金水道。历史上,景德镇的码头在昌江凰岗段(现在为上饶市鄱阳县管辖),因为凰岗上游江面窄,水位低。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昌江多年来无序开采,久久失修,河床变浅,通航条件恶化,使得陶瓷运输成本上涨,成了景德镇陶瓷与旅游发展的拦路虎。一个工业城市,怎能没有港口呢?这才是景德镇走向没落的根源,这是我们需要承认和改变的事实。


编辑

明·缪(木)宗周的《兀然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惜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古代的昌江的繁忙景象不亚于现在的黄浦江,只是原来用的是木船,而由于现代昌江大部分时间不通航。“景德镇之所以没落,与通航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了出海港,肯定会失去发展机会。”浙江、广东、福建、上海等省份发达,还是港口等水利建设走在了前列。景德镇富裕了几千年,是因为古代水运的发达,瓷器能源源不断的通过昌江上的帆船运输出去,生产资料通过帆船运进来。

将景德镇比喻成小上海,那是解放初期的国人对景德镇的印象。当时国家外汇主要来自景德镇的陶瓷贸易,可以说,当时上海有什么,景德镇就有什么,甚至有不少上海知青到了景德镇就不愿走。景德镇市也成为江西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景德镇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超上海。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轰动全国。朱德、陈毅、杨勇、董必武、郭沫若等均在景德镇留下了足迹。

记得十来岁,就有不少小伙伴爬车到景德镇市逛瓷博会,逢人就说见到很多老外衣着华丽,穿金戴银。当时很羡慕。小编我第一次参观瓷博会,还是在2016年,20多年过去,景德镇的洋人没有更多,也许是更少了。不知道是不是当初的玩伴吹嘘,还是国际化大都市步伐放缓,瓷博会少有外国人身影。“我小时候,每个周末都有成批的景德镇人到我们村前的鱼塘钓鱼,我们当地人用竹竿钓鱼,而景德镇人那时候就使用先进、带铃铛的渔具。”

90年代初期,景德镇经济应该还是不错的,当时水运畅通。陶瓷用稻草绳捆扎装船,运送出去。在我们凰岗昌江段总能见到轮船和听到汽笛声。之后,由于昌江上的桥梁多了,淘金致昌江断流、航道破坏,使得水运终结。我不认为是陆运兴起和电商对物流速度的要求更高而导致的水运终结,相比陆运,货船吞吐量大多了,价格也实惠,运输安全。我们赣东北属于丘陵地带,搞水利建设,要比搞陆运建设方便许多,能节省大量的资金,降低运输成本等。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景德镇市的昌江几乎没被重视过,每年春季涨水没法通航,端午后进入枯水期又没法通航,这样陶瓷贸易走向衰弱。上世纪90年代昌江规划的是四级航道,加上航道被破坏,久经失修,远远不能满足通航需要。如果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小木船时代,昌江不需要疏浚,这个好比车子大了,路就要加宽。而我们现在的轮船大了,航道却变窄了,造成景德镇陶瓷贸易无法走出国门。“我们景德镇的瓷器,通过陆运运到上海接驳,那么成本要大很多,不划算。”

景德镇现在建设的鲇鱼山港口,依然缺乏远见。2023年,鲇鱼山港口要启用了,官方发布的消息说:鲇鱼山港口实现了景德镇港口零突破。可是,这个港口几乎没有什么用。在这个区域建设港口,整个昌江需要提高水位,符合三级通航要求需要平均水深达到3.2米,底宽45米。而且鄱阳凰岗沿线的桥梁需要改建,由于跨区,协调起来不是很方便,而且耗费的资金量会很大,对当地的环境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景德镇最好的办法是与鄱阳合作,借鉴上世纪90年代在凰岗镇建设加油站和凰岗枢纽的经验,在凰岗镇建设码头。

尊重历史不仅是文化传承,还有就是延续发展道路,认可古人智慧,昌江景德镇段如符合通航要求,古代就不会将码头放在凰岗镇。发源于祁门(古称昌门)的昌江到了凰岗镇才变深,变宽。“景德镇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凰岗纳入管辖,凰岗镇和景德镇一衣带水,没有凰岗镇,景德镇就没有港口。”凰岗镇是景德镇市的门户,联系乐平、鄱阳的重要枢纽,地势平坦,劳动力密集,有深港,凰岗镇自古以来都是景德镇陶瓷贸易的咽喉。景德镇建市以来就为将凰岗纳入管辖地埋下了伏笔。比如,新柳、柴埠等村被昌江隔开,与凰岗接壤,地形上看属于凰岗镇,就如景德镇的飞地。

为什么新柳(鲇鱼山镇)、柴埠(丽阳镇)等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划为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其实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版图,为接下来建设凰岗港口做准备。可惜的是景德镇的当政者没有高瞻远瞩,在珠山一偶坐井观天了几十年,206国道直到2019年才成为景德镇城市外环窗口、城市风景线。景德镇2019年才选择在了鲇鱼山建设码头,但这个码头不如建在凰岗镇响水滩的下游。在鲇鱼山建设码头,那么就需要提升水位,凰岗镇的响水滩就会变成深水区,沿线耕地良田被淹没,这对凰岗的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景德镇市往南发展才会有生机,南部有经济强县、人口大县乐平,以及凰岗的黄金水道,地势平坦。景德镇市建国几十年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主政者没有重视206国道和黄金水道(港口),最近几年景德镇发展快与206国道有很大的关系。接下来如昌江能恢复往日繁荣,陶瓷能采用廉价的水运运输,那么景德镇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鄱阳需要和景德镇配合好,景德镇复兴了水运、陶瓷输送到世界各地,鄱阳才能分一杯羹。

饶州之所以成为富饶知州,是因为有鄱阳水稻,景德镇瓷器,浮梁的茶叶。景德镇继承了饶州衣钵,全市都来自古饶州,行政地位上相当于古饶州。景德镇只有通过古饶州自居,打通昌江,复兴水运,那么才能发展。景德镇被媒体戏称是全国唯一不设防的地级市,这是景德镇的目光短浅,认为地势高就不会涨水,没有考虑到洪水倒灌和航运对经济的影响。黄金水道废弃了30年太可惜了,景德镇和鄱阳两地几百万人因此深受其害。

因为水深,景德镇市市民都喜欢到鄱阳去垂钓。小编每个周末都能见到大量景德镇市民到凰岗昌江段垂钓。为什么不到鲇鱼山钓鱼?景德镇主政者需要有开阔的胸怀,瓷器产业不一定要放在景德镇,也可以迁移到运输更加方便、建厂方便的景德镇南部,比如,鲇鱼山镇、丽阳镇。景德镇全境属于古饶州,最早的官窑生产地不是在湖田窑而是在丽阳(古称利阳县),丽阳古瓷窑址烧造时间从五代到明代,是景德镇市相对集中的官窑生产地。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丽阳古瓷窑址相距几公里的凰岗镇杨家栎村的荒山上有大量的陶瓷碎片,其年代肯定比丽阳更早,小编我认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脉络是从鄱阳凰岗的杨家栎村开始,到昌江区丽阳古瓷窑,再到珠山区竟成镇湖田窑。景德镇全境为古饶州管辖,其陶瓷工艺和古代经济水平当然与古饶州有渊源。没有昌江水运,就没有景德镇,世界就不可能知道景德镇,“景德镇大型码头,应该设在凰岗镇,鲇鱼山镇的吨位受到地形限制。”

合并行政区的想法可以摒弃,可以搞赣东北一带一路试验区,景德镇可以与鄱阳县凰岗镇签订合同,在凰岗建设码头,这样不需要耗费多少资金,效率短时间可以见得到。相比水网密集的鄱阳来说,景德镇市更需要凰岗镇的码头。没有凰岗码头,那么景德镇陶瓷产业就很难具备竞争力,体量也上不去。毕竟,国际贸易方面陆运不如水运,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指引下,景德镇更应瞄准凰岗码头,抢占历史机遇。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与上饶去谈合作就事半功倍,把昌江作为景德镇的源头活水。

赣东北如果要实现古代繁荣,需要将景德镇更名为饶州市,治所迁到鲇鱼山镇,下辖景德镇市、乐平市、浮梁县、鄱阳、余干、万年、德兴。这样赣东北才有可能有饶州市和上饶市两个经济强市,那么江西的发展就走上了均衡的发展轨道。恳请江西省委省政府,考虑以景德镇为赣东北基点,调整赣东北行政区划,早日实现江西崛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