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2翻译题:字字对译留、删、换-备战2021年高考文言文四大题型解题秘诀及训练
2023-01-02 | 阅:  转:  |  分享 
  
12翻译题:字字对译留删换字字对译手段一:留手段而:删手段三:换常见病该留不留强行翻译该删不删 成分赘余?该换不换 简单组词强化练习伯夷、叔
齐段鱼崇谅段宋人不知诗段六经之文段以入画之景段一、字字对译的手段手段一: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
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
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
(如“陛下”)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例题讲析】◎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绍圣初,(许将)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
,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提示
:句中的“章惇、蔡卞、元祐、将”是人名,“哲宗、司马光墓”是特定称谓的专有名词,“颍昌府、大名”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保留。◎答案:
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
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跟踪练习】◎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孙策定丹阳,吕范[注
]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
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
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节选自《容斋随笔》)[注] 吕范:字子衡。(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
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解析(
1)翻译时,需保留的词语有“孙策”“丹阳”“吕范”“都督”等。(2)翻译时,“诸葛亮”“襄阳”“刘表”“刘备”等词语需保留。◎参考
答案(1)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2)诸葛亮在襄阳
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参考译文: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兼任丹阳的都督一职。孙策说:“你
已有了大批人马,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救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
就都会受到它的危害。这也是为我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交,等到孙策死了,孙权
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于是就一心侍奉他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任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
侍奉他。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手段二: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
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
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例题讲析】◎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夫学者不患才不及
,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提示 “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答案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
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参考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
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
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跟踪练习】◎将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闻祸福无
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
?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
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
一得。(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1)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译文:  (2)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
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解析:(1)“乎”放在句中提示停顿,“夫”是发语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2)
“所”在文言文中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翻译时可把动词译作名词即可,“所”可删去不译;“伏愿”中的“伏”用来修饰“愿”,仅表尊
敬,在现代汉语中可不译。◎答案(1)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2)我实在是愚蠢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
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参考译文:我听说祸福不是注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不吉祥的现象不会随
便发生。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
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施行;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
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平基业,已经是高
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实在是愚蠢浅陋,大致列举我看见的,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手段三: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替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
词替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词类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例题讲析】◎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
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提示 句中“臧否”“言论”“以”“乱”是重点实虚词,其中“言论”
是古今异义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发表议论”;“乱”为使动用法,“使……乱”,可译为“岔开话题”。◎答案 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
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参考译文 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的好坏,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
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资财巨万,园宅十几所,奴仆还有数百人。谢弘微一概不要,用自己的俸禄营办丧事。【跟踪练习】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詹鼎为草表谢,
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解析:句中
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译为“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命”;“孰谓”“哉”“是”
“其”“乃”“之”应换成现代汉语词;“赦”“问”应换成双音节词。◎答案: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
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参考译文:至正末年,我军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了,乘坐着楼船逃到海上。皇上非常生气,想发
兵讨伐他。方国珍身边没有谁能为他想出好办法,詹鼎替他起草上表谢罪,言辞非常恭谨有理。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
可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并且让方国珍担任了右丞的职务,詹鼎也被召到京城。◎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
,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
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
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1)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
,谄事诸佞幸,尤善宁。 (2)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 ◎解析:(1)
关键是把“坐”“削”“籍”“谄”“善”等词替换解释为“因……犯罪”“取消”“官籍”“谄媚”“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2)关
键是把“词”“连”“素”“悉”“逮”“付”替换解释为“状词”“牵连”“平时、向来”“全部”“逮捕”“交付”。◎答案(1)薛凤鸣,是
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2)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
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参考译文:张士隆弹劾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取利益之事,并且说:“廖铠凌虐陕西,正
是他父亲廖鹏凌虐河南的旧习气。河南因廖鹏的原因招致民乱,廖铠又想祸乱陕西。(臣)请求将廖铠父子绳之以法,并召回廖銮,以此消除陕西民
众的愤恨。”廖銮,是廖铠所随从镇守陕西的人。钱宁向来亲近廖铠,见到奏疏大为恼恨,于是趁张士隆调查薛凤鸣的案件时来诬陷他。薛凤鸣,是
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的人揭发他的隐私
,下交司法官吏被判处死刑。刑部怀疑有冤情,一并逮捕审讯薛凤鸣。薛凤鸣害怕,让他的小妾在长安门外哭诉冤枉(并)自杀,状词牵连到宝坻县
令周在,和薛凤鸣平时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能够被释放。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
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他的官职。二、翻译中的常见病高考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
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在考场上总有不少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但偏有同学要“
画蛇添足”,强行翻译。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
购买粮食。⑵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的“交阯郡”是地点名词,
⑵中的“李将军”就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二、该删不删 成分赘余?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
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删去。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
1)婴之亡,岂不宜哉??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2)⑾宋何罪之有??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1)中的“之”是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2)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实义,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三、该换不换 简单组词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
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对译。(1)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2)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3)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1)
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在(2)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3)句中,“
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应译为“推辞、谢绝”。?三、强化练习(一)阅读材料,完成翻译题。伯夷、叔
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
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
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之。 ◎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解析】“伯夷”“叔齐”“西伯
昌”翻译时应该保留;“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
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解析】“伯夷”“叔齐”“首阳山”翻译时应该保留;“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
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
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
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
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
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
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到
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神农、虞、夏的太平
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二)阅读材料,完成翻译题。鱼崇
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
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
荣许归葬,放还陕。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
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俄拜翰林学士。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
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答案1.魏郡的
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解析】“裨校张彦”“节度使”“贺德伦”“庄宗”“崇谅
”“陕”翻译时应该保留。2.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解析】“汉祖”“崇谅”
“契丹”“知制诰”翻译时应该保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应该删除。◎参考译文:鱼崇谅字仲益,他的祖先是楚州山阳人,后
来迁徙到陕州。鱼崇谅年幼时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相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适逢魏帅杨师厚去世,以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一半的州县隶属于相
州。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荐鱼崇谅为记室。从荣
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清泰初年,移到华州。不久因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清泰三年,起用
为陕州司马。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契丹
主回到北方,留鱼崇谅在京师。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不久授任翰林学士。(三)
阅读材料,完成翻译题。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
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盖以沈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沈永之趣,则用意
难也。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禾中王子介人,示予所著词,不下千余首,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未有
多于兹者也。(选自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1.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
2.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 ◎答案1.因此他们凡有欢乐愉快、愁苦怨恨的情感在心中
涌动而无法抑制的,大部分通过词来表达,所以他们作的词特别精致,不是后代人能够赶得上的2.只有宋人致力于写词,篇目很多,都能触景会心
,(他们)受到天机的启发,(作品)就像出于自然。◎参考译文宋人不懂诗而勉强作诗,他们作诗,只言理不言情,所以最终宋代没有诗。但是宋
人不可能没有情感,因此他们凡有欢乐愉快、愁苦怨恨的情感在心中涌动而无法抑制的,大部分通过词来表达,所以他们作的词特别精致,不是后代
人能够赶得上的。因为深沉至极的思考必然出语浅近,使读者骤然读到如在眼前和耳边,长时间诵读而有隽永的趣味,这样创作起来就很困难。只有
宋人致力于写词,篇目很多,都能触景会心,(他们)受到天机的启发,(作品)就像出于自然。禾中王子介人,把他所写的词拿给我看,有一千多
首,自前世李清照、晏殊、周周邦彦、秦观这些人以来,没有谁比多于这个数的。(四)阅读材料,完成翻译题。 六经之文不相师也,而后世不
敢轩轾。后之为文者,吾惑矣。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何也?与
六经不相叛也。否则,发明申韩之学术,饰以六经之文法,有道君子以之覆瓿矣。 (吕坤《呻吟语》)1.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
糟粕,谬矣。 2.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 ◎答案1.(他们)模拟韩愈,摹仿柳宗
元,效法司马迁,学习班固,一代代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窃取了前人的糟粕,错了。 2.文章是用来载道的,如果文章足够用来阐明儒家之道,
那么认为我的文章是六经也行。◎参考译文《六经》不相互师法,但后世不敢评论哪个高哪个低。对后世那些写文章的人,我就有些迷惑了。他们模
拟韩愈,摹仿柳宗元,效法司马迁,学习班固,一代代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窃取了前人的糟粕,错了。文章是用来载道的,如果文章足够用来阐明
儒家之道,那么认为我的文章是六经也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违背六经。否则,阐发申韩法家学说,而以六经的文法来修饰,有道义的君子会以此盖酱缸了。(五) 材料,完成翻译题。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钱钟书《谈艺录》) 1.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 2.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 ◎答案1.用能够入画的景物来作画,适合作诗的事物来写诗,如同铺排锦绣增加华丽,费力小,收效大。2.别人曾经描写过的,我能更好地描写它,放翁先生能化古为新;别人没有写过的,我能写描写它们,诚斋先生能化生为熟。◎参考译文用能够入画的景物来作画,适合作诗的事物来写诗,如同铺排锦绣增加华丽,费力小,收效大,即使不是拓展境宇、开启山林的大手笔。诚斋、放翁正是以此而区别的。别人曾经描写过的,我能更好地描写它,放翁先生能化古为新;别人没有写过的,我能写描写它们,诚斋先生能化生为熟。放翁善于写景,而诚斋擅长将前人未曾入诗的景物描写入诗。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