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越自卫反击战,邓小平想让68岁的老将挂帅出征,老将:服从中央

 澳古说历史 2023-01-03 发布于浙江

1953年8月,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受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国庆观礼。

10月1日,志愿军代表团成员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受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总理、刘少奇等党和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看到志愿军代表团团长时,毛主席向其他党和中央领导人介绍说:

“他是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乡里呀!”

并打趣道:

“此人一直是志愿军,上井冈山就是志愿去的,就是志愿军!”

这位毛主席口中的志愿军副司令,上过井冈山的老革命,他就是新中国开国上将杨得志。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杨得志将军的传奇一生。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的一户贫穷铁匠家庭,家中全靠父亲日夜不停地辛苦打铁为生。

世道艰辛,战乱不断,纵使杨父没日没夜打铁,全家几口也只能勉强度日,艰苦之余还要同时承受着地主豪强的剥削。

因家贫,杨得志没能读到什么书,只读过几天《三字经》《百家姓》后就开始跟随父亲学打铁谋生。11岁时,杨家突遭巨变,杨母病逝,家中生活雪上加霜,无以为继,日渐艰辛。

为了缓解家中日益举步维艰的生活状况,杨得志不得不以自己弱小的肩膀,和父亲、哥哥共同撑起这个无比艰辛的家,前往地主家放牛。

给地主家放牛,虽然没有工资可拿,可至少有一口饭吃,勉强糊口。

14岁那年,杨父年龄越来越大,打铁生意也越来越差,为了贴补家用,杨得志和自己的哥哥毅然离开家乡,背起行囊,以自己年幼的身躯踏上了去往江西安源挖煤的路途。

我们都知道挖煤是一个既危险又艰苦的工作,成年人都未必受得了这个苦,更别说是十四五岁的孩子。然而,为了生活,杨得志没得选择,他知道,这个世道要想活下去,别无选择。

来到安源煤矿后,杨得志和哥哥辛勤劳作,希望靠卖力气养家糊口。

然而,事与愿违,任凭他们怎么努力,即使每天起早贪黑挖煤,因为黑心老板的压迫和剥削,他们也拿不到本就微薄的工资。

父辈的经历,加上自身的经历,使杨得志明白了一个道理:

“安源是洋人和老板们的天堂,是我们穷人的火坑。”

可是,当时的世道即使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胳膊始终拗不过大腿。

为了生存,杨得志虽明知世道黑暗,但哥俩只能又辗转来到衡阳的筑路工地做工,可是却仍然逃不开被黑心老板剥削和欺压的命运。

幸运的是,在筑路工地上,杨得志接触到了革命,认识了共产党和红军。

此时此刻,在我党的宣讲下,杨得志才彻底明白如何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只有打倒欺压人民的地主豪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才能摆脱地主豪强的剥削和压迫,才有安居乐业。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1928年2月,杨得志毅然加入了由朱德、陈毅在湘南起义时建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任师部通信员。

加入红七师后,杨得志就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

朱毛顺利会师后,杨得志被调到红四军特务连当战士。

当时红军面临着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武器弹药,很多刚刚加入红军的战士都分不到枪,只有一支红缨枪或一把大刀,新来的战士要想有枪只能靠自己在战场上缴获。

杨得志初到特务连当战士时,也是如此,他只被分配到了一支红缨枪作武器。

为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枪,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杨得志每次都冲在战场的最前线,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他用红缨枪追击敌人的一个士兵,成功从敌人的手上缴获到一支汉阳造步枪。

1928年10月,革命意志坚定,表现极其突出且立下不小战功的杨得志,在井冈山的一座小庙里宣誓入党,成为了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入党后,杨得志严格要求自己,打仗非常勇敢,在毛主席和朱德的领导下,他转战赣南闽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

每次战斗,杨得志都十分勇敢且机智,屡立战功,很快由战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直至成为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红一团可是红军最精锐的部队,战功赫赫,每次战斗都打得敌人叫苦不迭,狼狈逃窜,党组织能把这么一支精锐的部队交给杨得志,可见其能力不俗,深得党组织的信任。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已是红一团团长的杨得志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率领红一团战士打了很多的硬仗、恶仗、苦仗。

福建建宁三甲掌一战,杨得志率部坚守,以一个团的兵力顶住了敌人三个师和数架飞机的猛烈进攻,死战不退,数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整整坚守了一天一夜。

长征开始后,杨得志和他的红一团被党组织委以重任,肩负着为中央红军开道和掩护后卫的重任。杨得志多次率部击溃敌人的阻击或追击,多次化险为夷,使中央红军主力脱离险境。

1935年1月,杨得志率部奉命突破乌江。

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多米,水流湍急,难以横渡,两岸也是悬崖峭壁,更是难以攀登,因此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中央红军在被国民党反动派四面堵截时,毛主席果断提出放弃原定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由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

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了军委的支持,由此中央红军开始强渡乌江

此时,因为蒋介石还不知道中央红军已经决定改道并强渡乌江,所以乌江只有黔军一个团防守,力量很是薄弱,有利于我军强渡

为能在国民党反动派主力未反应过来前占据乌江,党中央决定让红一团担负乌江作战任务。

杨得志接到命令后,当即率部强行军向西疾进,先后占剑河、越施秉、黄平,并于1935年1月1日占领龙溪镇的廻龙场渡口,随后立即开始争分夺秒强渡乌江

在杨得志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及战士们的奋战下,红一团仅仅只用数小时便突破乌江天险,攻克乌江,使中央红军主力成功渡过乌江,确保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战略计划顺利实施。

1935年5月,杨得志和红一团再次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强渡大渡河的艰巨任务。

此时,中央红军面临着比以往都要凶险的境地:

前有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的部队扼守于被誉为天险的大渡河所有的渡口;后有薛岳、周浑元、吴奇伟10万大军追赶,稍有不慎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为了能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摆在红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渡过大渡河,只有这样中央红军才有一线生机。

杨得志接到任务后,深感任务艰巨,但他没有退缩。

红一团的战士们更没有畏惧,他们英勇无畏,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5月24日黄昏,红1团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到达了距安顺场约15里的一个小村庄。

杨得志从村民口中得知,敌人为了阻止红军渡江,强令附近村民把家中的船全部交出,后将其全部毁坏,只留下一只船供守军使用。

除了毁掉所有船,敌人还在对岸布置重兵,留下一个团驻守于此。

根据村民提供的情报,杨得志在与政委黎林商量后,决定先出其不意抢占安顺场,因为附近唯一的一只船就在这里,只有夺下船只,才能强渡大渡河。

红一团出其不意地进攻,使驻守安顺场的敌人两个连猝不及防,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我军迅速歼灭。安顺场被攻克后,周边唯一一只船就被我军缴获。

夺下船只,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杨得志亲自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看着这群视死如归的英雄战士,杨得志无比骄傲,激励过后,他向这些英雄战士下达了作战任务:

“快速渡河,快速上岸,快速占领岸头阵地。”

三个快速,可见此次作战的核心是快,出其不意。

渡河奋勇队的17名勇士,深知此次作战的危险,但他们没有退缩,更没有任何畏惧之心,他们大声喊道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之后,奋勇队义无反顾登上船只,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开始强渡大渡河。

在杨得志的指挥下,红一团神炮手赵成章用红一团仅有的一门迫击炮的几发炮弹摧毁了对岸敌人修建的密不透风的碉堡,消除了渡河勇士渡河的最大威胁。

碉堡被摧毁回,奋勇队很快渡过大渡河,后以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击溃对岸敌人。

强渡大渡河一战,对我军而言意义重大,它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幻想,在红军战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长征到达陕北后,骁勇善战的杨得志又率领红一团参加了直罗镇战斗,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歼灭战。

可以这么说,中央红军能够顺利走完长征路,杨得志和红一团功不可没,立下了赫赫战功。

毛主席对红一团在长征中的战功给予了充分肯定,曾表扬说:

“红一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大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周总理也盛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的杨得志奉命赶回部队,参加红军改编工作,任八路军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团长。

首战,杨得志便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任务就是执行拦头和侧击任务。

日军进入伏击圈后,685团予以敌人迎头痛击,打得日军叫苦不迭,几次猛烈进攻都被我军英勇击退。

此战,685团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精诚合作,共歼灭日军千余人,给予板垣师团以重创。

1938年2月,杨得志率部进入吕梁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为建立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久,战功卓越的杨得志,接任第344旅副旅长,后代理旅长。

次年夏,杨得志再次被委以重任,奉命率344旅前往冀鲁豫平原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在杨得志的指挥下,在344旅将士的英勇作战下,不过一个月的时间,344旅就基本肃清平汉线以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地区以内的日伪军,建立了安阳、汤阴等县抗日政权。

抗战时期,杨得志战功卓越,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等的开辟,立下了不朽功绩……

图 |从左到右:杨成武、杨得志、罗瑞卿、耿飚

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英勇不减当年,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1945年10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与我党签订的和平协定,发出了向我华北解放区进攻的命令。

蒋介石动用了14个军约15万兵力,分三路沿平汉、同蒲、津浦三条铁路,向我华北解放区奔袭而来,妄图一战定乾坤将我军击溃并占据我华北解放区。

此时,敌人的突然进攻对我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都集中在上党地区,邯郸前线只有杨得志部不到2万人的兵力,2万人对15万人,敌我兵力1:7。

如此悬殊的兵力比,杨得志担子之重可想而知。

华北解放区对我党而言至关重要,决不容有失,为了赢得主力部队支援的时间,邓小平给杨得志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顶住。”

杨得志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无论是上党战役,还是邯郸战役,杨得志率其部都予以敌人重创,活捉十一战区长官部副司令兼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

随后,杨得志率部又先后参加了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冀热察战役、察绥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

每次战斗,杨得志都亲临前线,指挥若定,率部多次粉碎敌人的战略意图,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图 |前排右起杨得志、邓华、朱瑞、熊伯涛孙毅,后排右二为萧华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任陕西军区司令员,战事虽停但他却没有就此停下为人民服务的脚步,再次组织部队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和屯田垦荒。

2年后,为了新中国的安宁,为了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杨得志再次拿起枪,率部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国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2年夏,杨得志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

当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国汇报战况,而第一副司令员邓华和参谋长解方也将精力都放在开城谈判上,所以当时志愿军的作战基本上都由杨得志负责指挥。

上甘岭战役,就是杨得志指挥的。

上甘岭战役,对杨得志影响深远,直至晚年他都没有忘记当年这场惨烈的战斗。

杨得志晚年时,每每向孙辈讲述上甘岭战斗,总会不由自主想起曾经志愿军将士战斗时的场景,并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

图 |杨得志与陈正湘、萧明

1979年,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打响的前夕,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战斗指挥经验极其丰富的杨得志前往前线担任指挥官,挂帅出征。

然而,当时杨得志老将军已是68岁的花甲之年,邓小平担心在高原作战,怕他身体吃不消,所以便想来询问他本人的意见。

杨得志见邓小平想让他担任前线指挥官,他没有任何犹豫,当即毫不犹豫,面色无比坚定地表态道:“能。一切服从中央!”

此刻杨得志没有想那么多,他觉得自己既然是军人,那么现在祖国需要自己挺身而出,他自然义无反顾,只要新中国能走向繁荣昌盛,新中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他便可以舍弃所有。

在杨得志的指挥下,我军取得了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的最终胜利。

作战期间,杨得志即使是胃出血,他也没有下火线,而是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最后就算是一连十几次便血,晕倒住院,他也没有休息,而是一直用电话指挥前线作战……

杨得志是在战争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骁勇善战的开国上将。

其军事生涯几乎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辉煌战斗历史的缩影:

从红军时期的“黄洋界保卫战”、“17勇士强渡大渡河”,抗日时期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时期的“邯郸战役”、“清风店战役”,到抗美援朝时期的“马良山阻击战”、“上甘岭战役”,再到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场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的辉煌战斗中都有他的身影。

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杨得志将军永远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坚定不移,忠贞不渝。

杨得志既是虎将,也是儒将,用“一代忠勇之将,功勋卓著”来褒奖他,一点都不为过。

图 |杨得志(后排左一)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杨得志,在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