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怎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千古第一才女?给今天家长的3点启示

 新父母在线 2023-01-03 发布于湖北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个不一样的女人,她独自摇曳,像一朵艳丽的彼岸花,那么惹人爱怜。在那个以男人为尊,以男人为天的时代,她的出现简直就是一个惊喜。

在她的诗词中有活泼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闺怨;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愁;还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在那个时代,她把一个女人的才华燃烧得热烈而旺盛。

作为一个在创作和理论上同样建树非凡的文豪,李清照,毋庸置疑是古代最杰出女性的代表。她是“人杰”,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不敢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层,李清照一个弱女子,就能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社会的最根本处。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人杰呢?家庭教育无疑起着根本性作用。

书香门第,一身正气

李清照生活在宦官之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却是清贫之人,甚至有其他官员看不过眼,想要帮扶着李格非财务上蒸蒸日上。但李格非却严以克己,从来没有贪图不良之财。这样非凡的价值观,才能造就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慷慨陈词。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感慨项羽的悲壮,这种对于顶天立地男子汉的一种慷慨陈词,缘于她已经在骨子里深受父亲的影响,认为做一个刚正的人应该为世人做奉献,才会让你听到的词汇中散发着独有的才气和刚直。

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还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母亲王氏是当时状元王拱辰的女儿,也是一位擅长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是不与寻常。

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大抵古之女子待字闺中,三从四德逃脱不得。

李清照倒是很幸运。

父母亲特别开明,没有像一般人家以封建礼俗约束。反倒是谆谆教导,发掘着清照的文学兴趣与天赋。

即便李恪非任职京师,也未曾松懈对李清照的教诲。

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就非常优越,李家藏书丰富,在书的海洋之中,李清照可以尽情徜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之下,李清照的文学素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释放天性,找到自我

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京汴梁(今开封),正值初夏,蝉声阵阵,绿荫成行。

16岁的李清照第一次踏入京师。

彼时的李清照,眼里面是泛光的。色彩斑斓、愉快轻松,生机乐趣,尽显少年姿态。

许是刚来汴梁不大习惯,李清照回想起了:那齐州夏日的午后,李清照和小伙伴们划船游兴,经过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的往事。

酒醉、花美,清新别致.......李清照就这样在东京汴梁城写下了处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真是青春年少时,欢动灵快。16岁的李清照,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倒也不负家人教诲。

父李恪非自入苏门以来,多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结交亲密,不是师执就是同门契友。

比李清照大30多岁的晁补之,读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就跟她结为忘年之交。李清照模仿和张耒、张文潜写的中兴颂碑,这首诗最能见李清照的眼光,张耒写的是歌颂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李光弼的功业,可是李清照和他这首诗上来就写造成安史之乱的根由在哪里,朝廷、制度、社会的阴暗面,17岁的女孩子有这种眼光,让那些比她大几辈的人都极其佩服。

正是她拥有的独立之思想和生命意识的觉醒,让她从一个文艺女青年慢慢的变成一代文豪。

每个人都有一个隐藏的天才的自我,教育的意义就是把那个自我找到。曾有人问米开朗基罗:“请告诉我你才华横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一经典雕像的?”米开朗基罗答道:“不是我雕刻出来的,是那个石头里本来就有个大卫,我只是把多余的石头都去除,把他释放出来而已。”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其中有着惜花之情,更有对生命意识的觉醒。

风雨过后,叶子越发肥厚,花却被吹散零落,生命的伟大和脆弱仅在一线之间。李清照意识到了植物生命意识的独立,也意识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因此,才会有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一般未出阁的女子一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每日做做女红,背背三从四德,之后随时待命结婚生子。

而李清照的家庭则完全不同,李清照的父母并没有将女儿的身体和心灵束缚起来,当五岁的李清照,向母亲王氏提出自己要读书识字,而不是女红之事的时候,很快就如愿所偿了。当时在京任职的父亲李格非,听说女儿喜欢读书识字,并没有象当时许多父母那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阻止女儿读书,反而感到特别惊喜,特地为女儿开列了许多书目。所以从小李清照便有独立之思考和自由之成长,这在当时宋朝奉行的“灭人欲,存天理”时代,李清照的举动显得格格不入。

她可以独自喝醉酒,驾着小船,误入藕花深处。这个举动在现代社会都是显得比较大胆另类,从这一点看,李清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听话”的乖乖女,而是具有着现代女性的特质,独立、自由而又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从李清照的前期的词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她对生命本真的热爱,和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和探索。

李清照的作品可谓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从《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再到《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半生阳光半生雨”。

生活的磨难和国家的灾难让李清照的作品显得更加哀婉悲怆,但是从骨子里,李清照永远是一位“人杰”。

最稀缺的教育理念:精神之独立,自由之成长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读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有人好奇的问,“那时候北宋少女可以喝酒吗?”

以前的酒是官府垄断的,少女要喝酒确实有点难。但北宋“王安石变法”后,酒的垄断开放了,所以民间就很容易买到酒了。

为什么要开放垄断呢?因为酒的税收高啊,当年的北宋商品经济冠绝世界,最高的时候占世界GDP22.7%

即使是酒好买,让少女放开喝也是不容易的事,这恰恰看出了李清照家特别的家庭教育方式。

身为官家女儿大家闺秀,她的父母没有过多束缚她,请了先生因材施教,让她大胆地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和很多比她大几十岁的老头结为忘年交,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在和晁补之所写的诗时,李清照直指安史之乱的根由,朝廷、制度、社会的阴暗面,十七岁的女孩子能有这样的眼光,足见其思想之独立。

不仅是创作方面,李清照还在理论和思想上有很强的建树。李清照与一般意义上的文豪不一样,苏东坡是开豪放派的一代词人,辛弃疾也写词,唯独李清照不仅有词的创作,还写了一本著名的《词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文豪,在宋朝的文学史上,在理论上把诗和词升到殿堂上。

这都离不开李清照家里对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成长”的教育。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沉醉不知归路”,其实就描写出了李清照自由成长的状态。

李清照的家庭教育,值得我们在对现代女孩子教育的时候深思。

如今,我们采用的是西方式的课堂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来源于培养绝对服从的普鲁士制度,就像培养机器人”,而太多的听话,创造就没有了。

实际上,全人类在上个世纪才公认女性彻底的独立和觉醒,但李清照在千年前便有了这样的意识,就能看出自由、温和、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在思想开始逐一走向解放的今天,又有多少父母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之下,学习,成长,渐渐走向人生巅峰呢?

纪伯伦在《论孩子》一詩中这样写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

虽然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无法企及的明天。

孩子是我们生养的,但他们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喜好,有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父母只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给孩子好的建议和方法,至于怎么实践,还要孩子自己去决定。

教给一个孩子“精神之独立,自由之成长”,是每一个时代都最宝贵,也是最稀缺的教育信念。

作者简介:陆艺,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多年,曾在《中国教育报》、《今日湖北》、《学习月刊》等报刊媒体发表两百万字的新闻、通讯、散文等各类作品,参与编写《女生安全宝典》等书籍,在腾讯网、天天快报、头条等网站发表数百篇作品。现在湖北省级事业单位担任文案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