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承7条理由,“讨要”邓小平,毛主席猛抽烟:我怕你们合不来

 lixj1028 2023-01-03 发布于天津

引言:

“谁都知道,刘邓不分嘛!”

这句话,出自邓小平之口。从青年时期到垂暮之年,邓小平曾反复强调这句话。而他首次说出这句话,是因为儿子的名字。

那是在1945年。那天,卓琳抱着儿子对邓小平说:“咱们孩子快两岁了,总叫胖胖可不行,该取个名了!”邓小平想了想,说道:“也叫太行吧,邓太行!”

这话,被站在一旁的刘伯承听到,他乐呵呵地走过来说:“不能都叫太行啊!”原来,刘伯承的儿子,早前已经取名刘太行。

邓小平见刘伯承这样,难得地幽默了一把,非说是刘伯承之子占了他儿子的名字,嚷着让刘伯承给自家儿子取一个。见刘伯承推脱,邓小平便说出了一句:“谁都知道刘邓不分嘛!你就给起一个吧!”

文章图片1

刘伯承和邓小平

最后,邓小平如愿地为儿子要到了一个名字:邓朴方。刘伯承说,这3个字取意为:朴实方正。邓小平和卓琳高兴极了。那天的刘邓大军里,也因这个名字多了一份快乐。

岁月匆匆。如今刘伯承和邓小平都已经离我们而去,“刘邓大军”这4个字则早已被写进了军史。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二人之间“神仙合作”的开始,是刘伯承从毛主席那里“讨”来的!而且,当时其实有其他人选也非常合适和刘伯承搭档,比如后来授衔元帅的徐向前。

这一切,还得从1937年秋冬开始说起。

一:129师原政委不得不离开

八路军129师,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领导的三个主力师之一。刘伯承是师长,徐向前曾是副师长,倪志亮则曾是参谋长。至于极为重要的政委一职,则由大名鼎鼎的张浩担任。

因为张浩早逝,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了解他。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政委:

首先,张浩参加革命的时间早,论资历肯定没得说。1897年出生湖北黄冈的他,早在五四运动中,就跟恽代英等人参加革命,成为我党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其次,张浩的军事水平是过硬的。他曾在26岁被送到苏联系统学习军事,28岁回国。咱们都知道,刘伯承的军事素养在军中是数一数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军事上能跟得上其节奏的政委,实在是不多。而张浩,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再次,张浩是经受过考验的。1930年,33岁的他在东北曾因叛徒出卖,于抚顺被捕。期间,他受尽各种酷刑,咬死不认。直到“九一八”事变后,他才被秘密营救出狱,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常委等职。

这样的政委被派到刘伯承身边,两人合作起来当然融洽得很。期间,129师的战绩更是有目共睹,这自然少不了张浩的助力。然而,最终张浩还是不得不离开,原因是:身体不允许。

文章图片2

张浩

繁重的工作,再加上早前受过的酷刑,让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有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带着健脑器工作。

这件事传到中央,毛主席当即做出决定:不能让咱们的高级干部在前线这样带病工作,命令张浩马上回延安休养。就这样,随着张浩的惜别,刘伯承失去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政委。

(注:张浩后于1942年,病逝于延安。出殡当日,毛主席、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人,抬着棺木,从中央党校门口走向桃花岭。这也是毛主席一生,唯一一次为战友抬棺,张浩在军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二:毛主席的人选考虑

129师缺政委,这件事可愁坏了毛主席。在这里,要特别跟大家提一下:为何政委一职对我军尤为重要。

大家都知道,人民军队强调党指挥枪,政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职位。早期,政委也被叫做党代表。虽然他并非部队的军事主官,但也是部队首长之一,其作用及在关键时期的决策权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咱们比较熟悉的四野,虽然林彪是军事主官,但罗荣桓在其犹豫不决时,也能起到代表中央介入的作用。而且,正因为罗帅曾发挥巨大作用,林彪对他颇为敬重。

1963年罗荣桓逝世第二天,身体不佳的林彪不顾大雪前往医院,单独与罗帅的遗体告别。后来,更是题词:良师益友。可见对于一向内向的林彪来说,罗荣桓是极为特别的。

文章图片3

林彪和罗荣桓

既然政委一职如此重要,129师又是我军绝对主力,毛主席在人选上自然考虑得特别多。为此,他与张闻天、王稼祥、朱德、任弼时等人在中央连续研究好几天,有这样几个名字,被推到了面前。

第一个,是众人推荐最多的:徐向前。

综合来看,徐向前确实是极为合适的人选。当时,他任129师副师长。而这支队伍的主力早前本身就是徐向前带起来的。他如果当政委,那全军将士必然是绝对信服的!

出生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的徐向前,外表温文尔雅。头一次见面,不熟悉之人往往认为他有些腼腆、内向,应该不是个能打仗的主儿。关于这一点,蒋介石也曾看走过眼。

当年,徐向前在黄埔军校上学时,曾被蒋介石亲切“接见”过。蒋介石有个习惯: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些黄埔学生到自己的校长办公室,他认为这是极好的与学生拉近关系的办法。

那天,轮到徐向前了。蒋介石端坐在椅子上,戎装佩剑,问:“你就是徐向前吗?”

徐向前则用五台山话回答:“是的,校长!”

蒋介石又问:“你是什么地方人?”

徐向前答:“山西人!”

蒋介石再问:“在家都干过什么?”

徐向前:“当过教员!”

这番谈话,让蒋介石觉得无味、寡淡。他甚至当即作出判断: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这种表现平平的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于是,他挥挥手把徐向前打发出了办公室。

文章图片4

徐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后,当徐向前扬名军界时,蒋介石不得不为自己当年的无知“买单”。他曾派两名军官,去徐家找人。

来人对徐家父亲(一个刚正的老秀才)说:“蒋校长很关心徐向前,让我们问一问老先生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

结果,徐老先生答话:“自从考上黄埔军校,就不知道哪里去了!我正要找你们蒋校长要人呢!”

与蒋介石前后态度变化相对应的,则是徐向前在军界创造的数个第一:比如,他是国共两军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当上方面军军事主官的。

这样的将才,被推荐给刘伯承当政委,毛主席却并不同意。

当时,八路军已经在山西、河北等地扎下根来,毛主席的想法是要在那一带建几个相当于师一级的八路军纵队。这些纵队将直接隶属于八路军总部,将发挥重要作用。毛主席认为,徐向前作为一代武将,是适合做纵队军事主官的。

第二个被推到毛主席面前的人选,则是任弼时。

论资历,任弼时显然没得说。而且,他多年来一直在毛主席身边,派这样的人去和刘伯承配合,无疑在传达中央命令的环节更有优势。

文章图片5

任弼时

但最终,毛主席并没有同意这一提议,原因是:任弼时当时在延安已任要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毛主席希望他继续在党中央协助自己。

除了徐向前和任弼时外,陆陆续续还有不少人选出来,但毛主席始终下不了决定。思来想去,他认为:必须和刘伯承当面谈一谈,听听他自己的想法。

三:刘伯承7条理由,向毛主席“讨要”邓小平

事情紧急,毛主席打破“不轻易召部下回大本营”的习惯,把刘伯承叫回了延安。这注定,是一次关系到129师未来的重要谈话。

都是老同志了,毛主席说话很直接,让刘伯承自己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果然不出众人所料,刘伯承推荐了自己的副师长徐向前。甚至,刘伯承还谈到了这样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自己仍然当师长,徐向前当政委;

另一种可能,让徐向前当师长,他刘伯承则当政委。

由这两种可能来看,刘伯承力挺徐向前之心是很坚定的。两位名帅之间的英雄惜英雄,也可见一斑。

对于刘伯承谈到的第二种可能,毛主席显然非常欣慰,他笑道:“我的总参谋啊,我不是向你讲过吗?徐向前另有重任要承担,129师政委一职还是另选人才吧!”

文章图片6

毛主席

毛主席的话,让刘伯承一开始的想法落了空。而后,刘伯承开始沉默。显然,他陷入了思考。过了好一会儿,他很认真地表示:“我认为有一个人很合适,但不知中央是否同意,主席愿不愿意放!”

刘伯承的话,显然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兴趣,他赶紧问:“什么人?快说!”

刘伯承想要的,正是邓小平。

这一年,邓小平33岁。他比刘伯承小了整整12年,都属龙。以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正好小了一轮。时年,邓小平的职务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当刘伯承说出“邓小平”这3个字时,毛主席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思略片刻后,问刘伯承:“理由何在,你谈谈吧!”

接下来,刘伯承一连列出了7条理由,每一条都让毛主席难以拒绝:

其一,邓小平是四川人,129师绝大多数都是四川人;

其二,邓小平曾当过中央秘书长,现在又是政治部副主任,将士们能服他;

其三,邓小平组织指挥能力强,曾领导了百色起义;

其四,邓小平在路线上值得信赖,出席过遵义会议;

其五,邓小平曾任《红星报》主编,在团结、鼓舞士气这方面,很有一套;

其六,邓小平曾在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人很团结;

其七,邓小平才30多岁,我刘伯承已经不年轻了,129师需要一个年轻的首长过来。

文章图片7

邓小平

这一番话,显然说服了毛主席,他满意地笑了笑:“伯承说得对!我们怎么就没考虑到小平头上去呢!”

但随后,毛主席又猛昅了一口烟,说出了自己最大的顾虑:邓小平过去从没有与刘伯承直接合作共事,他担心在前线,两人可能会合不来!

毛主席这样的担忧,从客观上来说,其实是有一定理由的。前有表现极好的张浩,又有不少人力荐的徐向前副师长,邓小平算是一个直接外调来的政委,他可能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刘伯承对此倒是颇有信心,他回答毛主席:没问题。

四:“刘邓之间,难以放进一个顿号”

1938年1月,邓小平正式前往129师任职。护送他的是一个22岁的湖北籍小将,他叫刘华清,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海军司令员,中国航母之父。

一路上,邓小平坐着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老式卡车,颠簸着,来到了刘伯承面前。在徐向前等人的欢迎声音中,刘邓开始了长达13年的“神仙合作”。

文章图片8

刘伯承和邓小平

关于这13年的合作,有一个场景曾深深地印刻在部下心里。那是在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一位政工干部来到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这样一幕:

在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地图面前,邓小平举着蜡烛,一只眼睛失明的刘伯承顺着烛光看地图,把地名一个个找出来。过程中,邓小平担心刘伯承看不清,便举着蜡烛随着刘伯承的手移动。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一个再简陋不过的窑洞司令部,发生在两位部队最高首长之间。多年后,这名干部回想起这一幕,仍感慨道:

“我革命了几十年,像刘邓这样深的感情见得不多。真是高山仰止,令人感动。”

不过,感情好归一码,刘邓的风格却完全是不一样的。

1950年,周恩来曾就此事,特意问过薄一波:“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薄一波则非常准确地概括道:“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而伯承则是举轻若重。彼此互换,相辅相成。”

刘伯承的举轻若重,表现在制定作战计划和进行作战准备上,他总是能准确判断敌情、进行周密的安排。同时,因为年高德劭,再加上儒将的气质,刘伯承常常给将士们一种慈父般的温暖。

文章图片9

刘伯承

而邓小平的举重若轻则表现在他善于在复杂事务中抓住主要矛盾,以纲带目,总揽全局。他办事果断、干脆,敢于批评,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个严师。

13年的共事,他们经历了太多。期间,“刘邓之间,难以放进一个顿号”广泛流传于军中。直到1950年,他们才不得不分开。

当时,刘伯承奉命到南京筹办军事学院,邓小平则继续留在西南。分别前,邓小平收到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张刘伯承年轻时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

“袁世凯称帝后,发生反袁战争。我在讨袁战争中于是年阴历二月二十七日在四川丰都城脑顶受伤,右眼残废。此为前一年所照之相,历今三十六个年头始获之!置之座右,以博一粲!”

文章图片10

刘伯承赠给邓小平的照片

这是刘伯承极为珍视的一张照片,也是其右目残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中他的双眼囧囧有神。邓小平知道照片的珍贵,一直保存着。

1986年10月7日,“一代军神”刘伯承在北京病逝。邓小平悲痛万分,在7天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率全家最先赶到现场。看着战友的遗容,他当场洒泪。

数日后,邓小平的《悼伯承》一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文中,邓小平深情地写道:

“我比他小10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人们习惯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对于这篇《悼伯承》,邓小平之女曾表示:“在父亲一生中,严肃多而言笑少,坚强弥足而情感流露甚寡。他悼刘帅一文,这样的深情,实不多见!”

文章图片11

邓小平

刘伯承去世后,根据其遗愿,骨灰被安放在太行涉县赤岸村北的庙坡山上。后来,徐向前、李达等多位将帅的灵骨陆续被安放在这里,人们把这里称为“将军岭”。

这里也是除八宝山以外,安葬共和国元帅最多的地方。1990年,邓小平亲自为“将军岭”题名,并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岁月匆匆。如今,刘、邓皆已离我们而去,但“刘邓大军”这4个字,却早已成为一段传奇。129师,也早已成为中国军史中最了不起的师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