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杀熟

 奎林说 2023-01-03 发布于江苏


算法吃定你

大数据的可怕之处在于多维度定位你、识别你。大数据杀熟不少人都听过,具体表现在购买机票车票酒店还有各种商品时价格的差异上。比如两个人在同一时间访问同一个购票网站或者手机应用程序,查询同一航班同一目的地机票价格,发现两个人显示的票价不同;还有一种,就是你不断去查询比较价格,会发现价格变来变去,最终的趋势是越来越贵(我估计算法已经探测到你这么频繁查询比较,看来这个目的地是飞去不可得了)。
还有一种,就是熟客的价格高于新客的价格;大数据探测到富人的价格高于其他人的价格。大数据杀熟的场景有很多,细细想一下,是不是感觉自己也遇到过?
临近春运,这是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如果你用手机APP查价格,为了避免大数据杀熟,不少人会选择退出目前登录的APP账号,感觉也没用,感觉是对的。因为很多APP在没有登录的时候,会用你的设备唯一ID来识别你。特别是你已经登录过之后,那号就和ID在电商那里绑定了。
你说,那我不用手机了,我在电脑上查询。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没有在这个电脑上登录过你的账号,如果登录过,那和手机的道理一样;并且极大可能号=手机识别ID=电脑识别ID。这些ID极大可能是网卡的唯一ID,或者手机硬件序列号。
在两三天内频繁查询价格、比较价格,这价格一定会涨。我去年买回家的机票已经测试过了。我用三个手机、两个电脑,已经试验过了。最终真的多花了些钱,不过还在接受范围之内,没有超出发火边界。
还有两个例子

一位名叫“Kuckilyshon”的用户也在黑猫投诉xxx大数据“杀熟”。他表示,自己当天晚上在去哪儿购买3月11日广州飞往南京的机票,第一次提交订单时,价格由原来的240元涨价至450元,并显示余票不足,因此下单了机票(共520元)。但下单后不足半小时,他发现余票恢复,且价格也降回到240元,又再次下单,最终买下来310元。

一位网友准备预订上海某酒店时,发现在日期、房型相同情况下,三台设备显示出不同价格。视频显示,三台设备分别为487元、520元和877元。该网友称,“就想问一下,'xxx’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大数据确实会杀熟,各种电商会想出各种说辞来应对你。
比如:普通账户是新用户,平台给其发了新用户券,这是一种拉新方式,而这种拉新有明确的展示,同时各家均采用。我们也采用了。
再比如:机票价格主要由航空公司根据季节、运力、供需关系等因素统一调控;时段不同,价格不同。
还有:我们的会员等级越高价格越低。487元的价格是钻石会员,520元是普通会员,877元是未登录的报价,页面明确提示登录解锁更多优惠价格。
反抗大数据杀熟,是比较费劲的一件事。有个调查,显示如下:

以机票为例:不买票不订酒店的时候,尽量不要访问这些APP;提前想好自己想要的时间点,用不同的设备去访问查询,买价格低的;多找几个熟人帮查查看;机票尽量早点买,离出发时间越近可能越贵。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它后面的无良资本们要害人,还真不好对付。期待国家出台严格的治理政策,让这些技术造福人类,不加管制的话,后果真的不可想象。
因为电商APP要大家掏腰包,所以每个人都会很在意。其实那些短视频APP,因为不花钱,不少人觉得无所谓,其实浪费了时间精力弄坏了眼睛不说,更厉害的是它里面的算法绑架你、大数据探测你,一样在帮助各种APP给你画像,完完整整定位你,逃不了。有句话说得好:免费的其实是最贵的;有两本书也很不错:《免费:商业的未来》、《免费:最好的商业模式》。
学者们津津乐道的“用户画像”,是数据时代学术研究的方向之一。

如果电商研究透了“用户画像”,对用户来说那就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可怕的是,商业应用永远领先和超前于校园内的学术研究,你还在研究,人家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