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

 世事如棋招招鲜 2023-01-03 发布于河南

1、县令的由来

文章图片1

在政治架构当中,县一般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除了新时代的乡镇以外,在大多数时期县都是扮演着国家行政主体的角色。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皇权不下县、县下唯乡绅。

县一般是中国古代皇权能够延伸的极限,所以对于县的治理也都是中国古代皇权的重点。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县的最高行政官员有县令和知县的两种称呼。

这两种称呼看似没什么区别,但是其中的内涵却是天差地别。对于这两个称呼的区别,就要先了解县的历史以及县最高行政官员的变迁史。

县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那个时候各大诸侯国纷纷将原本的分体系进行改变。最早是楚国设置了县这个行政单位,其最高行政官员被称之为“令”或者是“尹”。

文章图片2

后来秦国也进行了改革,县这个行政单位就此固定了下来。

等到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就将县这个行政单位推行到了全国。万户以上的县其最高行政官员被称之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其最高行政官员被称之为县长。

等到了汉朝时期,县长这个称呼便被取消了。因为秦朝时期设置县令与县长的依据就是当地的人口数量,在秦末与楚汉争霸时期的战争后各地的人口锐减便也没有了分开称呼县里最高行政官员的意义了。

汉朝时期县的最高行政官员,统称为县令。直到隋唐时期,县的官员称呼也没有什么变化。而知县这个称呼,是在两宋时期才出现的。

文章图片3

2、知县的作用

知县的“知”就有通晓的意思,也就是通晓县的治理方式的官员。知县最早出现的原因与省差不多,都是中央对于地方控制的需要。

省最早是中央的机关,在元朝时期于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后演化为省这个正式的地方行政机关,而不是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管理机关了。

知县最开始也是中央因为要避免地方腐败问题,而设置的临时管理职务。在两宋时期,知县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代理县官或者是监管县务。

文章图片4

很多知县都是在中央任职,同时担任地方县官。这样的官员,被统称为知县。由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官员们的腐败程度比之以往要高上不少。

实际上,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官员腐败问题就是让朝廷十分难以解决的事情。官员的冗杂导致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对于地方政务和军事规划的建设是一种阻碍。

俗话说得好,邻居屯粮我屯枪、邻居就是我粮仓。

面对北宋时期这样的富庶且暗弱的局面,北方的辽朝倒是开始了劫掠的进程。面对辽朝的劫掠,一开始北宋朝廷是没有想着变法的。

文章图片5

只不过到后来,北宋朝廷发现辽朝不光是想要北宋的财富还想要北宋的正统。辽朝以唐朝的继承者自居,开始自称北朝而将北宋朝廷称之为南朝。对于辽朝的攻击,北宋朝廷就想到了变法图强这样的道路。

变法的第一任务,就是解决北宋政府的官员问题。尤其是各地方的行政官员,必须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整治。对于最基本的行政单位,也就是县自然要重点整改。

从改革的数量来看,北宋时期的变法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前列。

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二次变法,这些都是北宋时期因三冗或者其他问题而做出的改革。对于最基本的县,北宋时期的改革就是设置了知县。

文章图片6

知县作为朝廷的派遣官员,对于地方的事务有着很大的干涉权。甚至在很多的时候,知县存在的意义就是监视县令。

北宋时期的县官对于腐败问题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整个北宋时期地方县衙的事情除了基本的维护以外就是腐败。

这种行径无异于和皇帝抢钱,是皇帝不可忍受的重罪。对于地方县令的监视,除了各州的通判以外就是靠知县和监察的御史了。

只不过通判很多时候在州里,对于下辖的各县很难有深入的了解。那就更说不上监视了,监察御史也是对于基层的县衙鞭长莫及。

知县这样的朝廷常驻派遣官员,就成了地方县衙最大的监管者。甚至说很多知县原本是临时官员,最后却成了常驻官员

文章图片7

除此之外,知县与县令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出身。县令一般是朝廷科举升迁上来的正式地方官员,在一县的意义是治理地方。

其升迁与赏赐在于朝廷的审查,只有完成了朝廷的指标又达到一定的资历后才有可能升迁。

而知县一般都是朝廷高官贵戚的子弟,来到地方监管县令都是临时工作。其本质上还是镀金,为之后的升迁增加一些政治资本或者是以往资历罢了。

也就是说,知县在地方的工作有很多形式化的地方。只要当地县令配合知县完成一些政治任务,知县也不会为难县令的。

就这样,知县原本的监管县令的意义就少了很多。只有包拯那样的官员,才会真正地履行朝廷的职责。包拯在成为开封府尹之前,也做过地方的知县。

文章图片8

包拯在地方就颇有清廉的声望,在成为开封府尹之后也没有忘记本心。到了现在,包拯已经成了清廉且正直的代名词了。

就连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王安石,也曾经做过知县。王安石在考中进士之后就被派往淮南节度担任判官,后来又被调去鄞县做知县。因在地方有着十分卓著的成绩,才被升迁进入京城做官。

北宋时期节度使还是存在的,不过与唐朝时期不同的是北宋时期的节度使已经是少了大部分的权力了。

节度使在唐朝时期可以说是割据地方,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官员的任免权、军队的指挥权、财政的规划权。

文章图片9

而到了宋朝时期,节度使基本上就是文官担任的统筹官员而已。北宋时期因为要控制地方的权力,就将各州分成了望、紧、上、中、下五种级别的行政规划。

在重要的州县,都有朝廷直接派遣的知县进行监管。对于地方的军队,也都由各种文官进行共同的监视。

比如节度使就有部分权力去调遣辖区内的军队,但节度使辖区内各县的知县也有权力去调遣本县的驻军。军队本身也是以兵将分离为主,这样使得地方的军权不在一人的专断之内。

知县的防止地方割据的作用,也就显现了出来。对于地方割据的问题,一直都是北宋时期的首要防范目标。

因为晚唐时期和五代时期军阀割据给中华王朝留下的阴影太深,导致北宋时期对于军权始终处于一种谨慎的态度。

文章图片10

知县作为朝廷的直属官员,其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与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过这也导致了北宋时期文官掌控军队而让军队战斗力下滑严重的问题,在面对北方辽朝的战争当中北宋朝廷始终处于劣势。

尤其是被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北宋朝廷数次北伐也没有收回来。也就是趁着金朝崛起与辽朝内斗的空当,北宋朝廷才用赎回的方式要回了几座空城。

可以说,知县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观念。

后来的元朝时期、明朝时期和清朝时期,都延续了知县这样的官职设置。

文章图片11

只不过在明朝时期开始,知县就从临时的朝廷派遣官员变成了正式的地方官员了。原来的县令具有的权力,基本上都移交给了知县。知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取代了县令的职责。

甚至说知县原本就具有县令不具备的调遣军队的权力,在融合了县令旧有的权力后知县的权力要比县令更大。知县这个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的职位,在清朝时期算是真正地达到了地方行政最高官员的地位。

3、知县与巡抚的共同之处

知县这个职位的发展历程,可以找到很多大致一样的例子。比如明朝时期的巡抚,就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官员变成了地方的官员。

原本明朝时期一省的最高行政官员是布政使,与本省的都指挥使和提刑按察使一起成为一省的三大主管官员和军官。

文章图片12

巡抚一般是朝廷派遣到地方,临时负责一些事务或者是规划的官员。巡抚负责的辖区可能是一个省,也可能是某一个地区。

比如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文人于谦于少保,就曾经担任过山西巡抚。再比如明朝时期的辽东巡抚寇深,就是单独巡抚山东省下属的辽东一带而不是整个辖区。

巡抚的本意是“巡视天下,安抚军民”,其最初设置的初衷就是代表朝廷去管理地方政务与军略。

但是在明朝后期,巡抚就变成了半常驻的职位。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基本上每个省都会有巡抚。反倒是原本的一省最高行政官员布政使,其职责基本上都被巡抚代替了。

文章图片13

这样的政治职位发展变化,基本上就是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