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锡文化之美”系列专栏--说锡器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1-0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人们对老锡器,多半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们大多见过或听说过锡壶、锡灯盏之类的老家什;陌生,是因为老锡器太普通,没人为之立传树碑,故相识而不相知,对其详情是不甚了然的。

锡是古老金属,锡之为器,自上古延绵至今。作为一种金属器物,锡器见证了华夏生活史丰富的过往。如今,那些曾与我们父辈、祖辈们朝夕与共的老锡器,以及它们所展示的旧时生活摇曳多姿的琐碎细节,正在被我们记忆的存储器迅速删除……

图片

了解老锡器,自然要从金属锡开始。锡是一种银白略泛珍珠色的金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之一。锡的熔点为232℃,沸点为2270℃。锡较软,具有良好的展性,而延性却很差,可以碾压成厚仅为0.04毫米的锡箔,却不能拉成锡丝。锡于常温下是不受影响的,长期在潮湿空气中,锡的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而阻止进一步氧化。

锡有两种同素异形体——灰锡和白锡。我们通常所说的锡,是白锡。灰锡的密度为5.85/克·立方厘米,属等轴晶系的半导体;白锡的密度为7.3/克·立方厘米,属正方晶系的金属,其结晶转变温度为18℃。白锡温度低于13℃,开始转变为灰锡,但转变速度极慢。

科学探测告诉我们,我国是锡矿较丰富的国家,矿藏分布主要在南方,大致可划为三带:两广沿海带——以开采砂锡矿为主。南岭带——分为个旧区、广西河池南丹区、湘桂区、湖南区、赣南区。据考证,丹池矿区锡的开发当始于南宋前朝,至今也有850多年的历史。浙江带——以浙江永嘉、开化、遂昌一带的锡矿为主。周秦间,江苏无锡市西产铅锡,汉初锡绝,因以“无锡”名县(见《嘉庆一统志·八六·常州府》)。据宋代陆游《入蜀记·卷一》所载,另一种说法是:“无锡县……近邑有锡山,出锡。汉末谶记云:有锡天下兵,无锡天下清;有锡天下争,无锡天下宁。至今锡见则掩之,莫敢取者。”而“无锡锡山山有锡,长沙沙水水无沙”则是后来为人熟知的趣联。除上述产地之外,后又在四川、内蒙和新疆等地发现了锡矿。

人类的祖先最初发现金属是从天然金属开始的,在制陶技术的影响下,逐渐具备了冶铸术的三大要素,即找矿、造型和熔炼的条件,这样就从起初的“偶然金属”,进入到有意识的人为配方的金属冶铸时代了。

我国具有悠久的炼锡历史,至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已熟练掌握炼锡技术。古代早期由于对锡和铅两种金属认识不足,往往铅锡不辨,混为一谈。从一些青铜器化验得出的结果表明,商代已达到分别炼出铜和锡,然后配制合金的高级阶段。锡在古代之所以受重视,也是因为它能使铜硬化而形成青铜,追溯锡器的历史,涉及青铜器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长江流域,有青铜、红铜,也可能有黄铜。到了夏代,史书有“禹铸九鼎”并“以铜为兵”的记载,其后夏王启组织人力,开采铜矿,在昆吾(今河南濮阳)冶铜铸件。商代,铸铜技术有了突破,已能用铜和锡、铅等原料冶炼成铜--铅三元合金,性能因而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铜器造型技巧也日臻成熟,形成了中国古代用铜以青铜为主要材质的特点,这也使锡在相当漫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成为地位仅次于铜的重要金属,成为青铜文化重要的物质成分,与古代人民生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青铜铸造技术受制陶的影响,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由低级发展到高级。在青铜合金成分上,已由铜锡二元合金发展到铜、锡、铅三元合金。青铜中的锡铅含量显著提高。从春秋开始,尤其是春秋后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仅能熟练配制锡青铜、锡铅青铜,还总结出六种不同用途的青铜器中铜和锡的配比,即《考工记》所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在古代,金、银、铜都可以称“金”。《考工记》“金有六齐”的“金”,指青铜;“六分其金”的“金”,指红铜。经科学测定,这里所说的“锡”,实际上还包含铅在内。这一时期所铸造的一些青铜器件,即或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在冶铸技术方面,仍旧绽放出令人目炫地光辉。

图片

作者简介:

维 微 生于1963年9月,成都人。号九子半生,斋名七丈山房。书画家、鉴赏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巴蜀画派》杂志编委,《画说天下》杂志编委、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