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茅亭和总管庙

 流星雨刘鑫 2023-01-03 发布于浙江

金华曾有八万仓,救灾救难救饥荒,好官好吏为百姓,留下美名传四方。

  早年,金华城里三牌楼附近有过一座屯八万斤粮食的“八万仓”(原名永济仓),“八万仓”留下了各种不同的传说,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有一年,八万仓旁边一条路起了个新路名叫茅亭路(后来叫仓茅亭)而在金华出东门40华里一个叫前蒋下仓村附近的大路上造了一座庙,起名叫总管庙。这座庙十分奇特,它是骑着金华到义乌的大路中间而造,凡从金华到义乌、杭州或从那个方向到金华的,必须要穿庙而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才能过去。传说,这茅亭路和总管庙都是为了八万仓的事,分别纪念一官一吏两个人的。

  元朝至元十三年,金华改称婺州路,管辖五县一州,设总管府,最高长官叫婺州路总管,等于后来的金华知府。

  那年,范仁来到金华任婺州路总管。这范仁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第八代子孙,他到金华上任后,见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自然高兴;但高兴之余,首先想的是,丰年之后必有灾年,熟年之后定有歉年,当官必要以备灾备荒早作准备,于是他决定在金华城里造一座大粮仓,为百姓屯粮。此举得到婺州各县官民欢迎,大家踊跃参加,三年时间就屯了八万斤粮食,范仁又选了个既勤俭又肯负责任的茅亭管理粮仓。果然,丰年之后灾年到了,这一年金华各地一连几个月滴雨不下,老百姓自己家里那一点积谷,怎么经得起这场灾难?家家户户揭不开锅,没吃的,熬不牢,只好吃草根树皮,吃观音土。这时有人想到金华粮库八万仓,纷纷赶来,要求开仓放粮救人。

  范总管得到讯息,只带了两个衙役,匆匆赶到。这时粮仓前面已经挤满了人,范总管挤进去站在大门前高台阶上,高声说道:

  “各位父老乡亲,我就是婺州路总管范仁,有事同大家商量!

  一听说总管老爷到了,众人忙安静下来,只听范仁说:

  我们婺州路受灾之事已于一个月前向上司和朝廷禀报,至于开仓放粮救灾的紧急报告也于三天前快马飞报京都,估计三五天后朝廷批文也能到了。不过,据我所知,现在有几个县已经有人饿死,再不开仓,饿死的人会更多,怎么办?我决定今天开仓放粮!仓怎么开,粮怎么放,秩序怎么维持?大家静候片刻,等我同管仓库的茅亭商量一下。

  乡亲们一听可开心了,这下好了,有粮放了,有饭吃了。但也有几个老年人开心不起来,一个说,这一回总管老爷怕是没命了!为什么?这永济仓乃是国家粮库,地方官只有权屯粮,却无权放粮。开仓放粮必须要皇上同意和朝廷批文,批文没到就开仓放粮,谁下令开仓就杀谁的头。范老爷为金华百姓,这回死定了。

  外面一些老人正在为范老爷担心,这时,小房间里茅亭正和范仁“争死”。茅亭说:“范老爷,批文没到你下令开仓,是要杀头的,谁都没法救你,你知道吗?”范仁微微一笑说:“我为救婺州百姓而死,也值。”茅亭说:“这样吧,私开粮仓这个死罪我来当担,我单身一人,无父无母,无妻子儿女,无牵无挂,死了就一了百了。而你呢,上有年老父母,下有年幼儿女,中有年轻妻子,还有五县一州黎民百姓,有多少事需要你做啊!”范仁说:“谁死先别议,先商量怎么放粮,我们救百姓要紧。”于是,很快议出了放粮办法,派人各县各城门张贴布告,大人一斗,小孩五升;一边派衙役兵丁维持秩序。

  这次,八万斤粮很快放完,救了上千上万婺州百姓。

  数天后,朝廷同意开仓放粮的批文到了,又过了几天,茅亭私开国库放粮,就地处决的批文也到了。原来,茅亭为了救范仁,暗自派人去省里放风,说开仓放粮是茅亭所为,而上司也有意保护范仁,不来追查细究。

  茅亭临被杀头这天,南市街五百滩上真是人山人海,有不少平民百姓要保茅亭,但皇帝开金口说杀就杀,谁也保不了。人们含泪为茅亭送行,感谢他救了那么多老百姓。茅亭却说:“要谢也得先谢范老爷,没有他造粮仓,号召屯粮,我哪有粮可放呢?

  茅亭去世后,范仁把八万仓附近的那条路改名为茅亭路,以示纪念。范仁去世后,接任总管的是蒙古人,他被范仁和茅亭的事迹感动,同意范仁后代在范氏住地建造总管庙,塑范仁像,并规定往来的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进庙敬拜。

施水云 讲述 章竹林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