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nj200801 2023-01-03 发布于江苏
{'title':'步枪击落敌机,手榴弹炸碉堡,弹无虚发的抗日名将,白乙化传奇','content':'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六月。

文章图片1

纪念碑上,被战友们称为民族英雄的这个人,是八路军中一位传奇的将领。

他亲手用步枪击落了一架日军飞机。

战斗中,他三枪撂倒三个日军联络官。

60米距离上,他能把手榴弹沿着日军炮楼的枪眼,准确地投进炮楼里。

与日军白刃战,他手刃四名强敌,自己却毫发无损。

这个人就是威震敌胆的“小白龙”白乙化。

1911年3月7日,白乙化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他自幼聪颖好学,不但能写一笔好字,13岁时更是写下:

谁乘花舫渡流觞,
栖停在残月桥旁。
指尖微凉,淡墨留香,
薛涛笺漫诉疏狂……

的诗句,被乡亲们惊呼为“白秀才”。

1929年秋天,17岁的白乙化,考入北平一所大学读书。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东北,白乙化的家乡,也惨遭日军蹂躏。他义愤填膺,挥毫泼墨,写下10个大字:余愿得偿矣,杀敌在今朝。

从此投笔从戎,回到家乡,组建了“东北青年抗日救国义勇军”,白乙化自任司令,和日本关东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白乙化的队伍屡战屡胜,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而且装备精良。战士们装备的,完全都是缴获日军的精良武器。

白乙化签字时,一个“乙”字写得神完气足,犹如蛟龙出水,为此白乙化落了个“小白龙”的绰号。

1933年春天,阎锡山所部将领商震,以补充给养为名,将白乙化所部抗日武装从冷口骗至关内,并强行收编。

白乙化报国无门,只得回到北平继续读书,完成学业。

这期间,他自己作词作曲,写下传唱一时的抗日歌曲《垦荒歌》。

歌词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流汗,明天流血,结成一支铁的队伍,打回东北老家去,把日本强盗赶过鸭绿江……

文章图片2

卢沟桥事变以后,白乙化在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再次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民族解放抗日先锋队”,他担任总队长。

一年后,白乙化指挥的抗日游击队,并入八路军115师359旅,活跃在北平以西的宛平、房山、昌平、延庆、怀来等地,积极的打击日本侵略军。

1939年夏天,白乙化的部队,与王仲华指挥的抗日武装“冀东抗日联军”再次进行了合并,组建起“华北人民抗日联军”。

联军组建一个多月后,王仲华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的白乙化,成为这支抗日武装的总负责人。

白乙化上任一个多月后,在北平西郊沿河城附近的山谷中,与日军竹野太郎大队共300多人展开激战。

这支日军部队训练有素,攻防有度,我军久攻不下。

后来才发现,日军占领了一个制高点,一名联络官,站在那里,用旗语指挥战斗。

白乙化在500多米的距离上,用一条步枪,消耗三发子弹,接连击毙了三名日军联络官。

敌军的指挥系统被彻底打乱,随后白乙化又使用“请君入瓮”的战术,将日军诱入娄儿岭山沟。

我军虽然占据了有利地形,但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而且弹药匮乏,战斗很快进入胶着状态。

为了尽快全歼敌军,白乙化亲自率领突击队,向敌人发起冲锋,并与敌军发生了惨烈的白刃战。

白乙化一马当先,手刃数敌,杀得日军落荒而逃。

我军紧追不舍,又连续和敌人发生6次白刃战,终于将这股日军全歼,日军指挥官竹野太郎,也在白刃战中,被白乙化用刺刀戮死。

白乙化一战成名,他指挥的部队,也于1939年年底,被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

第10团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团里没有文盲,连营以上干部,清一色的大学生,尤其是司令部那些作战参谋,都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

文章图片3

白乙化

1940年1月,八路军第10团在青白口一带,奉命阻击溃败的敌人。

被我军包围的日军有3000多人,而青白口,是日军逃走的必经之路。

所以战斗刚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近半天时间,日军就发动了4次集团冲锋,敌人猛烈的炮火,将我军前沿阵地全部摧毁。

看着再一次冲上阵地的日军,白乙化冷静地下达了反冲锋的命令,双方混战在一起,敌人的炮火也没了用武之地。

没有了炮火支援,冲锋的日军很快败下阵去。

到了下午,日军又派了三架飞机前来助战,由于我军缺乏必要的防空武器,所以这几架敌机带来的伤害,比敌军冲锋还要大。

关键时刻,白乙化将步枪架在一个树杈上,等敌机开始俯冲时,他毫不犹豫扣动了扳机。

日军飞行员被当场击毙,飞机坠毁在附近的山上。其他敌机眼看形势不妙,顿作鸟兽散了。

战斗结束以后,白乙化命令战士们打扫战场,自己亲率一个排,到飞机坠毁的地方捡“洋落”。

敌人的飞机摔得七零八落,但是飞机上的双筒连体重机枪却完好无损。

白乙化琢磨了一会儿,最终成功地将机枪卸下来,从此第十团的一营和三营,都配备了专职的重机枪手。

这年夏天,第10团奉命进入敌战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新根据地扼守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曾经三次进入这片区域,都因为日军拼命反击,最后不得不被迫撤离。

白乙化带领第十团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他们抵达目的地的第二天,日军就从昌平、黄花城、大科庄、永宁等据点,集结兵力3000多人,对立足未稳的第十团进行围攻。

白乙化留下一个连的兵力,埋伏在敌人进攻的必经之路上。他亲率第十团主力,翻过陡峭的山梁,迂回到敌人的背后,突然发起进攻。

日军腹背受敌,进退两难,双方杀得难解难分。

到了傍晚时分,日军十几架飞机前来助战,却因为交战双方胶着在一起,不能进行对地攻击,只能悻悻地返航了。

天黑以后,夜战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此起彼伏的枪声彻夜不绝,日军所有的临时宿营地,都遭到八路军的夜袭。

沙塘沟东北山梁上一处日军营地,一夜之间遭到三次攻击,60多名日军被击毙。

天亮以后,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日军,再也无力发动新的攻势,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走了。

上午9点多,日军全部撤离作战区域,20多架飞机,对交战区域进行狂轰乱炸,此时白乙化早就带领战士们,撤退到安全地带。

日本飞机足足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消耗弹药不计其数。第十团在这次规模空前的轰炸中,没有出现任何伤亡,也算是战争中一个小小的奇迹。

文章图片4

十几天后,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卷土重来。

第10团沉着应战,犹如上次战斗的翻版,气势汹汹的日军,很快又陷入被我军前后夹击的被动局面。

战斗中,日军一个中队另一个小队共200多人,全部抛尸荒野,无一生还。

经过两次血战,第10团终于站稳了脚跟,一个崭新的抗日根据地出现了。

1940年6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白乙化带领战友们屡次主动出击,先后对驻扎在滦平、丰宁的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摸不清虚实,躲在县城里不敢出来。

第10团主力在白乙化的带领下,连夜北进,一举攻克日军重兵盘踞的五道营子据点。

随后又挥师东进,重创小白旗据点的日军后,向南急进,一举攻克了司营子据点。

日军集结重兵,尾随第十团穷追不舍。

等日军来到司营子据点时,八路军早已跑得没了踪影。日军被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他们刚刚收复已经被焚毁的司营子据点,80多里外的虎什哈据点,又升腾起滚滚的烈焰。

日军疲于奔命,他们刚抵达虎虎什哈据点,东边100多里外的。丰宁县大草坪据点,又遭到八路军猛烈攻击,据点外围的工事,被八路军一一拔除。

最后只剩下一个核心工事,一座用青石砌成的碉堡。

鬼子们躲在碉堡里,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将我军战士们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第十团没有重武器,只有两门迫击炮,却连一发炮弹都没有。

情况紧急,敌人的援兵马上就到,如果不尽快将残余的敌人彻底消灭,等他们的援军赶到,这些龟缩在碉堡里的日军就会死灰复燃,对我军进攻部队形成里外夹击之势。

关键时刻,白乙化带着三颗手榴弹,借助地形的掩护,悄悄地向前移动到距离碉堡六十多米处。

这里有一个挺大的弹坑,白乙化跳进弹坑,拉开一颗手榴弹的导火索,然后突然站起来,手榴弹脱手而出,就像长了眼睛,顺着碉堡上的机枪射孔,飞进碉堡里。

一声巨响,碉堡里顿时安静下来,白乙化趁此机会,又接连把两颗手榴弹扔进碉堡。

碉堡里的日军伤亡惨重,那些侥幸没死的日军,挂起白旗,乖乖地做了俘虏。

第10团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接连拔除了日军5个据点,深受日军戕害的当地百姓,无不为之欢呼雀跃。白乙化的大名,在北平以北的山区里,被广为传扬。

文章图片5

日军碉堡

第10团建立的平北根据地,等于是在日军心脏上钉了一根钉子,让日军痛苦不堪,对第10团必欲除之而后快。

日军为了夺回这块战略要地,从1940年7月起,他们集中精锐兵力,在接下来的5个多月时间里,对平北抗日根据地,先后进行了20多次大规模“清剿”行动。

并对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第10团的战士们生活异常艰苦,在大雪纷飞的腊月里,绝大多数战士还是一袭单衣。

没有粮食,战士们就挖草根、野菜充饥。

即使再苦,战士们也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的白团长,吃的和穿的,也和普通战士一样。

非要找出点儿区别,白乙化随身还带了三样“宝贝”—钢笔、手枪和一个片刻不离身的小皮包。

手枪是抗日名将马占山将军,亲手送给白乙化的,勉励他抗日杀敌。

白乙化随身携带皮包,里面一直鼓鼓囊囊的,装满了地图和敌情报告。

白乙化特别注重情报收集工作,敌人的武器装备,机动能力,敌人指挥官的性格,敌军的历史,作战时的特点,以及作战区域的地形、气候、道路、群众情况……白乙化都了然于心,实实在在做到了知己知彼。

白乙化对日军,曾有个一针见血的评价:对于鬼子,我们既要相信他们的狡猾,同时也要相信他们的愚蠢。

白乙化体格健壮,有一副浓密的络腮胡须,显得十分威武。

日军在他手上吃了太多的亏,已经到了闻风丧胆的地步。私下里都称白乙化为“白大胡子”。

当时小股的日军,只要一提“白大胡子来了”,无不吓得落荒而逃。

文章图片6

白乙化

有一次,第十团在密云县城附近,遭到日军的围追堵截,就在战友们商量怎样突围时,白乙化却安排战士们在附近的村子里宿营。同时安排炊事班上山,并故意暴露行踪。

白乙化又找来村里的伪保长,让他去大路上等候日军,说八路军上山去了。

日军果然中计,进入深山搜剿去了。

炊事班在山上兜了个圈子,平安地返回宿营地,没耽误为战友们准备晚饭。

第十团在敌人鼻子底下,经过一个昼夜的休整,补充了给养,恢复了体力,然后大模大样地走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为了彻底消灭第十团,日军集结重兵侵入抗日根据地,并疯狂地叫嚣,要把这里变成“无人区”。

白乙化避实击虚,带人奇袭南苑机场,摧毁了三架日军飞机,全歼日军机场守备队。

文章图片7

正在根据地“扫荡”的日军,担心机场有失,急忙停止了“扫荡”。

而此时的10团,已经撤入北平西部山区,牵着敌人的鼻子,在深山里转了一个多月,最后平安地返回根据地。

对于这次战斗的结果,白乙化十分满意,在给战士们做动员报告时,他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山河破碎志凛然,无人区里有十团”的诗句。

平北根据地搞得有声有色,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几位首长,前往第十团驻地交流学习,但是在潮河东岸的大峪村,遭到700多名日军的三面包围。

敌人步步紧逼,试图将几位首长和警卫人员,赶进激流汹涌的潮河。

白乙化奉命前去解围。

白乙化让几十名战士,穿上伪军的衣服,混入敌人的包围圈,顺利地将被围困的首长们救出重围。

当时已近黄昏时分,白乙化见首长们平安脱险,便亲自出马,站在一处山梁上,用缴获的日军指挥旗,用旗语和附近的日军取得联系。

二十几分钟后,日军指挥官石井少佐,带领20多名骑兵,以及100多名步兵,毫无防备的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

白乙化一声令下,战士们突然猛烈开火,石井少佐以及20多个骑兵当场毙命,残余的日军,也尸横遍野,最后只剩下30多名日军,乘着夜色溃入深山后逃回密云县城。

一名日军翻译官,做了八路军的俘虏。

这次伏击战赢得干净漂亮,给晋察冀军区首长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文章图片8

日军吃了败仗,密云县城内兵力空虚,而且士气低落,日军总部紧急抽调有“常胜军”之称的日本铃木大队,从白马关驰援密云,加强密云县城的防御。

白乙化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日军铃木大队刚离开白马关,白乙化就收到了敌人出动的消息。

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的白乙化,当机立断,在一个名为冯家峪的地方,给日军安排好了最后的归宿。

1940年12月15日,骄横的日军铃木大队,毫无防备地钻进了白乙化为他们准备的口袋阵。枪声骤起,十几名日军倒卧在血泊中。

日军铃木大队有“常胜军”之称,士兵们训练有素,他们临危不乱,先是寻找有利地形进行隐蔽,随后集中兵力,用四挺机枪开路,向白乙化所在的阵地发起冲锋。

弹药不足的情况,一直困扰着第10团,再加上连日苦战,弹药已经消耗得所剩无几,孱弱的火力,根本无法压制疯狂冲锋的日军。

白乙化一声令下,一马当先冲出阵地,端着刺刀向日军发起反冲锋。

我军一位高级首长曾经说过“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队伍”。

白刃战血腥惨烈,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拼杀中,白乙化左冲右突,所向披靡,接连刺死四名日军。

在我军将士无畏的拼杀下,日军胆怯了,丢下九十多具尸体,狼狈逃窜。

我军将士气势如虹,对溃退的残敌紧追不舍。冯家峪伏击战结束后,日军“常胜军”铃木大队,从此灰飞烟灭。

白乙化也因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被上级任命为八路军平北军分区副司令员。

潮白河簏皮关附近松林里,有一座千年古刹。

1941年一月27日,这一天是农历的正月初一,白乙化和警卫员来古刹游览。

年过六旬的古刹主持方丈,感觉来客非同寻常,便拿来笔墨,恳请白乙化在古刹的影壁墙上,题字留念。

白乙化百般推辞,怎奈老方丈苦苦相求,最后才提笔在手,欣然赋诗一首:
古刹映清流,松涛动夙愁。
原无极乐国,今古为诛仇。
闲话兴亡事,安得世外游。
燕山狂胡虏,壮士志增羞。
老方丈读了白乙化的诗,竟激动得泪流满面。并与白乙化相约,抗战胜利后再续前缘。

而白乙化直言:如能死在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

但白乙化和老方丈都没想到,白乙化一语成谶,那首诗,竟成了白副司令员的绝笔。

文章图片9

2月4日上午,农历正月初九,500多名日军偷袭簏皮关。遭到严阵以待的八路军强力反击,敌人被压缩进一条狭长的山谷中。

经过六个小时的激战,117名日军被击毙,另外还抓了十几名俘虏。

打扫战场时,一名受伤的日军,躲在一堵残垣后,向白乙化开了一枪。他脖子上挎着的望远镜,以及那副标志性的大胡子,让日军准确地判断出,白乙化的真实身份。

日军的子弹,准确击中了白乙化的头部,年仅29岁的白副司令员,当场壮烈牺牲。

事后,战友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密云县马营村西,半山腰上的一棵栗子树下,并将一块刻有“民族英雄”字样的纪念碑,立在山下。

两个月后,晋察冀军区在密云县石城村,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大会的除了白乙化生前的战友,还有100多个当地的僧侣。

60多岁的主持方丈,更是哭得泣不成声,并由他们出资,将一块刻有“民族英雄”字样的石碑,安放在烈士牺牲的簏皮关上。

1947年2月,上级首长指示有关人员,制作了一块精美的纪念碑,安放在白乙化的墓前,并在密云县潮河以西地区,成立了以烈士名字命名的“乙化县”。纪念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北平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传奇军事将领。

文章图片10

簏皮关

电视剧《亮剑》中,独立团政委赵刚的原型,就是白乙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