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之46:破除故事性逻辑

 mynotebook 2023-01-03 发布于湖南

先讲故事:

燕昭王复国励精图治,一方面安抚民心,另一方面想招贤纳士。

就请教郭隗:国兴需要人才,先生若有推荐,定当重用。

郭隗倒也不客气:古人千金买骨后千里之马至。今若求贤,不如把我当马骨,贤才一看我这样的废柴都用了,岂不望风而至?

于是昭王给郭隗修宫殿,并拜为君师。

于是人才果真纷至沓来,乐毅从魏来,剧辛从赵来。昭王以乐毅为亚卿,处理国政。

4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试着分析一下。

儒家的原则。

这个故事非常符合儒家政治学的一项原则:最大的功劳不是做事,不是立功,而是选拔人才。

郭隗有什么才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有什么贡献。

当他贡献给燕昭王这个思路,让所有没有出生背景和阅历的人才,可以不通过官僚的推荐,不通过繁琐的按部就班的官场缠斗,就可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这对于天下仕子来说是何等的有诱惑力?

燕昭王、郭隗和黄金台自此成了文化人、尤其是失意的文化人的重要语码,被不断的提及和怀念。每当宦海沉浮,都会把目光投回这段历史,缅怀“卑身厚币”的燕昭王,羡慕身逢其时的郭隗,期待现实中的黄金台。

看李白、陈子昂、杜牧等人诗中屡次提及,尤其是李白。曾写: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又写: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皇上啊,你啥时候开开眼,我们的郭隗在哪儿啊?

真实的历史。

读历史要有辨别力,比如这个故事,读下来好像逻辑非常清晰:

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修建黄金台,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

于是,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苏代从雒邑来……

一时间燕国人才济济,好生兴旺。

后来终于在乐毅的筹划带领下,联合其他四国,一举击垮强大的齐国,直到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报了当年的灭国之仇。

这个因果关系如此清晰,好像就是几天的事情:这边黄金台一上,那边就应者如云,然后政通国强,几灭齐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比如乐毅,他来是燕昭王十七年之后的事,间隔十七年!

而且,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乐毅作为使者出使燕国,被燕昭王赏识,这才被其盛情挽留下来。

他可能跟黄金台、郭隗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次,黄金台在历史上也非常存疑,很多论证认为并无这一说法。

如果加上时间轴,加上背景,突然发现原先非常严密的逻辑竟然并不严密,甚至可能没有什么关系。

就像有人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所以我们才没有书读,一听就比较扯。秦始皇死了两千多年里人就没有思想吗?不写书了吗?不够读吗?再说他烧的书可能还没有阿房宫的一场大火烧的多。

那为什么还是有人这么说?那是有人在故意混淆。他想说的是想说秦始皇太残暴,对读书人太差,以后各朝各代谁要敢这么对读书人,那就把他骂在史书上,遗臭万年。

历史是英雄引领的,却是笔杆子书写的,最擅长春秋笔法。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是读历史要避免故事性思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考证判断。

就像这个故事,这个道理没有错,大的方向也是对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道理和结果是两回事,并没有严格的必然性,或者说,重视人才只是一个基础,辨别人才,使用人才等也非常重要,还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魏惠王那么重视人才,也胸怀大志,为什么一辈子被到处收拾,最后郁郁而终?

同样,乐毅在前线打仗,太子在背后议论攻击,燕昭王公开鞭打太子,并千里致信乐毅此事,让乐毅心无旁骛。燕昭王若只有招贤纳士,而没有这样的信人用人,哪有几乎灭掉齐国的辉煌战绩?

二是可以借鉴,不能照抄,

很多历史故事有营养,但有很严格的适用条件,只可以借鉴,而不能照抄。

郭隗说千金买骨,也照搬这个故事,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和运气。

当时战国打的乱七八糟,但非常幸运的是燕国。他地处北方,背靠苦寒之地,南边接壤齐赵。赵是推他上台的母国,而齐正在面临各国攻击,所以给了燕国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才可以从容的等乐毅十几年。

要是在魏、韩赵等四战之地,哪有这个休息的时间?天天在忙着合纵还是连横,打东边还是被西边打。

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大获成功,而王安石在大宋却举步维艰,也是这个道理。东西是一样的东西,但条件不支持,就不再合适,甚至良药变毒药。

三是要争取和珍惜话语权,要学会充分利用。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在干正事,觉得自己有道理,但却总是得不到重视。或者自己就是领导,却总是人心不孚,为什么?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不会运用话语权。

如果是下级,就要学会积极沟通,学会向上管理,影响上级,得到支持和认可。而不是仅仅沉迷于事,依靠别人来发现,那就很容易被埋没,被忽视。

如果是领导,要学会将自己的思路通过解读规则等方式传递出去。再通过相应的奖惩呼应,就会形成气候。具体逻辑是不是通反而不是特别重要。

脂批:

或许还有一个视角,宏观与微观。站在历史的长河里,你我一回首就是千年之限,十七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回到那个具体的时代,人生在世也不过几十载,十七年,已是相当漫长的努力和等待。

时间的长短,没有恒定的标准,时间本身到底是什么,至今并无一个明确的答案。历史或许不存在真相,历史的真相其实早已写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的思想、精神、追求就是历史的沉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