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技术员到延安通校教员钱文极为我军研制装配了许多重要通信设备

 铁血老枪 2023-01-04 发布于上海

2022年4月24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编印出版的《导弹人生》一书正式发布,首度向全社会公开了十二位此前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在这十二位导弹专家之中,钱文极、陈国新两名总师是西电人。日前,经中国宇航出版社同意,西电记忆将分期连载两位总师的导弹人生,以飨读者。

文章图片2

在中央军委三局工作的七年时间里,钱文极先后在材料厂从事小电台装配、大功率电台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在通信学校任教员,努力为我党培养通信人员,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材料厂做技术员

中央军委三局始建于江西瑞金。1934年1月,中央军委成立第四局(通信联络局),10月改称第三局。1937年8月,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后改称中央军委三局,是负责保障党中央和全军通信联络的领导机关。

文章图片3

▲延安军委三局办公楼

战争年代,通信是生命的保障线。1938年,为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适应新四军和八路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武装斗争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中央军委三局建立延安通信材料厂。1938年6月,材料厂成立,由段子俊(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任厂长。

文章图片4

▲段子俊(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安通信材料厂位于距离延安10多公里的盐店子村,工厂设置在一处院子里,共有十多个窑洞和四五间小平房。由于材料厂的保密性质,院子周围的老百姓都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居住。

成立之初,规模并不大,只有20多人,设备只有一台小车床和一台台式手摇钻床。因为没有动力设备,所以只能用人力摇动车床。材料厂因陋就简,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艰苦创业,装配了数百部小型电台、电话单机和总机,为全军提供了良好的通信保障。

文章图片5

▲延安时期,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在盐店子村的旧址

1938年9月,钱文极到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工作,担任业务指导员。从这时起,他将自己的名字“钱景伊”改为钱文极。

当时材料厂唯一的工程师是罗沛霖(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负责材料厂的技术和生产工作。

钱文极是技术员,主要从事军用通信机的生产制作工作,参与设计了一批小型收发报机,并投入小批量生产,装备了我军领导指挥机关的通信设备。

当时的电台有2瓦、5瓦、7.5瓦、15瓦发报机,线路都用的是哈特莱式收报机主要是三灯再生式,也生产过一些四灯的,当时的工作方式是每人独立操作装配一架机器。从事装配生产的人员多为早年红军部队中的电台报务人员,他们在工作中摸索掌握了一些无线电知识,动手能力强,可以自装自修电台。然而,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电台一人一个样,质量也不可靠,钱文极发现问题后,组织大家对生产方式进行了优化。

文章图片6

▲正在制造和维修电台的八路军战士

1939年6月,材料厂已经可以自制一些可变电容等器件,具备了批量生产和流水作业的条件。钱文极自制机器底板图、面板图等,每批机器都按统一的图纸生产,统一的排列,统一的走线,每人按工序进行分工操作,完成装配的机器再由钱文极一人进行调试和检验,这样出厂的机器每一批次都是一样的,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

文章图片7

▲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自制的通信器材

当时所用的材料、元器件除了从国民党统治区买来的部分外,主要靠自力更生。钱文极主张就地取材,生长在山脊上的杜梨木质地坚砸为材料厂重要的制作材料,用途十分广泛,可以用来制作机箱,还有机器上可以用木头代替的东西,如面板、底板、机架、度盘、转扭、灯丝变阻器等都采用了杜梨木。对绝缘性能要求高的器件,钱文极就和大家一起,把成型的木质器件放在石蜡中煮一下,增加材料的绝缘性,这样做也大大节约了成本。难怪当时人们说,这样出厂的机器就好像是一架木头机器。

1940年,材料厂元器件自给率达到70%,部分满足了我军部队的需要。1940年7月,军委三局为庆祝建厂两周年,举办了通信器材展览,展出了自制的生产设备、无线电收发报机及各种无线电元器件。

中央领导同志参观了展览并题词,毛泽东欣然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充分肯定了我军在通信材料制作过程中发挥的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

文章图片8

▲毛泽东、朱德为通信材料厂的题词

在材料厂的那段时间,每天工作之余,钱文极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钻研无线电技术。当时只能借到几本英文书籍,由于在大学期间他学习的是德语,为了能读懂这些英文版的无线电书籍,钱文极下功夫学习英语,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他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可以看懂英文版无线电专业的书籍了。

研制大功率电台

1940年后,小电台的需求量减少,生产也相应减少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材料厂开始组织生产一批大功率的发报机。钱文极主持设计了我军第一批100瓦主振强放式发报机,一共生产了十台100瓦的发报机。当时为了便于管理和节省材料,这十台发报机安装了一个共用的整流器。

文章图片9

▲通信材料厂在制作收发报机

罗沛霖调离材料厂后,陆亘一(曾任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工程师、厂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工程师,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工程部副主任)担任了材料厂的工程师。陆亘一从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来到延安,参加抗日,是解放区大功率电台的总体设计者之一。

1940年,为了加大新华通讯社的功率,延安通信材料厂开始制造500瓦发报机。钱文极积极协助陆亘一参与了发报机的制造工作。这两套机器的零器件,除电子管、固定电容器、电流表外,其他都是自制的。这台发报机成为新华通讯社最早使用的大功率发报机。对钱文极来说,这是自己参与设计和装配的功率最大的发报机。

文章图片10

▲通信材料厂自己制作的500瓦无线电发信机

1942年,在这台500瓦发报机装配基本完成时,钱文极接到调令,到通信学校工作。

通信学校当教员

1942年11月,钱文极到通信学校任教,担任电学教员组的组长和学校实验室的主任。此时的通信学校只有三个队,每队约三十多人,课程主要有《电学常识与实习》《通报手续与缩写简语》《政治教育与电台工作》等。

结合战时需要,通信学校坚持以下教学原则:一是学以致用,从对学员的要求和实际出发制定教育计划;二是突出重点,课题设置上,在一个时期内只安排一门主课,以免影响教学效果;三是重视实操,让学员在收报机上练习收报、用野外电台通报去增加实战经验。

文章图片11

▲1944年春,军委三局与通校部分同志合影

钱文极认为,学校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战争时期是非常实用的,也使通信学校成为为党培养通信人才的重要阵地。

当时,通信学校的文娱活动十分活跃,走进校区,歌声不断。钱文极担任党支部的文娱委员,兼任材料厂俱乐部主任,组织厂里职工开展文化教育和文娱活动。《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血泪仇》等都是当时经常演出的剧目。钱文极在《血泪仇》演出中负责拉低音二胡,用陕北的眉户调,演奏中欢快的节奏和抒情的慢板相结合,常常赢得阵阵掌声。

文体活动挑大梁

1939年下半年,中央军委三局的领导机关搬到盐店子村,距通信学校所在地川口村六七里地,还有三局直接管辖的电台和其他单位,也都陆续搬到盐店子村附近。

1940年5月,三局又把在延安地区的绝大部分电台集中到枣园、盐店子、川口一线,有10个电台和1个新闻台,11个单位共300多人。这时在盐店子村附近五六里地以内集中了近千人,20 岁上下的男女青年占了很大比例,因为多是青年学生,又是在一个系统内工作,彼此之间都很熟悉。

文章图片12

▲钱文极(左一)与妻子张峻(左二)和张峻的姐姐张琛(右二)、姐夫王逢原(右一)在延安合影

军委三局为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专门修了一个运动场、一个篮球场,还有一个排球场,在客观上创造了开展文体活动的条件。

打篮球是三局重要的体育活动,篮球场上经常人群聚集,热闹非凡。三局局长王诤是体育健将,是三局篮球队的中锋。每天晚饭后,村里的篮球场上便热闹起来。王诤特别喜欢打篮球,几乎是每天必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比赛,让大家放松了心情,增进了友谊。

文章图片13

▲1938年,陕北公学第十一区队排球代表队(前排右一为钱文极)

文章图片14

▲钱文极(后排左一)与军委三局直属篮球代表队

1940年5月,军委直属队举行运动会,三局组织了男女篮球队参加运动会,王诤指定钱文极为男队的队长和女队的指导。

男队队员有王诤、张立中(通信学校第13 期教员,后调入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李庄(军委电台报务主任、电台队长,后任总参通信兵科技部副部长、国防科委科技部副部长)、申仲义(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实验室主任,后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和王子纲(军委三局一科科长、分队长、副局长,后任邮电部部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这次运动会的篮球比赛中,三局男队和女队双双荣获冠军,声名大振。

1945年9月,钱文极被调往太行山区晋冀鲁豫军区工作。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马杰,宋晓明. 导弹人生(上)[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22.

文章图片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