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难解,毛泽东为何主张“暂时存疑可也”?

 本钟 2023-01-04 发布于云南

1933年2月,毛泽东与妻子贺子珍在福建长汀卧龙北山散步,贺子珍被路边腊梅吸引,让毛泽东欣赏。毛泽东看后随口吟了两句:“春心乐与花争发,与君一赏一陶然。”第一句显然从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句脱化而来。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意识地大量写作无题诗,是从李商隐开始的。李商隐的无题诗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很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李商隐曾解释为“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又曾解释为“楚雨含情俱有托”。总体看来,他的无题诗可能有少数另有寄托,大多数以男女相爱为题材,情思缠绵,意境深幽,韵调和美,沉博绝丽,独标一格,堪称中国古代爱情诗苑中的一枝奇葩。

然而,从古迄今,评论界一致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意境朦胧,十分难解,以致于元好问在《诗论绝句》中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慨。

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统计,李商隐现存无题诗共17首,其中以七律无题诗成就最高。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的无题诗,说到底也就首推这几首七律。他的七律无题诗的大多意脉不够明显,但内涵却显得博深和含蓄,诗人的爱情观、人生观及复杂的思想感情都自然渗透其中。

毛泽东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题目天头上,竖着连画三个圈,左边又画一个大圈。该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这首无题诗的含义,长期以来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相思”的对象是令狐绹,“蓬山”指令狐绹居住的翰苑。也有认为“相思”的对象是李德裕,“蓬山”指李当时被流放的崖州。还有人认为这是首咏史诗,反映了唐文宗朝的矛盾冲突。

历代评论家对这首诗的含义也各抒己见。清代何焯认为这是一首感遇诗:“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其属于远游之思乎?”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商隐对自己仕途多蹇的伤感。清代纪晓岚则把这首诗看成“感遇之作”。近代学者张采田认为:“此篇为陈情不省,留别令狐所作”。等等。

毛泽东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题目天头上,竖着连画三个圈。该诗云: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无题诗写所思念的女子远隔天涯,会合无缘,只能托之虚幻的梦境和醒后的追思,来表达无限相思之情。其内容与上篇相近。上篇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本篇则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就突出了相思的对象相隔更遥远,而贯串全篇的执著追求和苦苦思恋,与“相见时难”篇是一脉相承的。

《注释唐诗三百首》中选录的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以下四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毛泽东在这几首无题诗的天头上都竖着连画三个圈。

七言律诗《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则是借锦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毛泽东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锦瑟》的题目天头上,竖着连画三个圈,左边又画一个大圈。该诗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对这首诗和“五十弦”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清代何文焕编辑的《历代诗话》中的《锦瑟》一文,记述了苏轼的解释:

“此出《古今乐志》。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乐。按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明月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何文焕在按语中还辑录了另外几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上述四句诗,说的是锦瑟中的四种曲子;有的说锦瑟是令狐楚家婢女的名字;也有的认为对这首诗,“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何文焕还从《汉书》《史记》中考证了瑟弦的数目。

毛泽东在读《历代诗话》时,对这些解释和考证,一路密圈,非常重视。

1975年7月,芦荻为毛泽东读《锦瑟》,谈到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甚多:有的说是写锦瑟之为乐器的乐音特点的,有的说是写对女子的爱恋的,有的说是悼亡的,有的说是自况、自伤的,还有说是诗人总结自己创作体验的,等等。芦荻以此请教毛泽东。毛泽东指出:

“不要做繁琐的钻牛角尖的研究,只要感觉文采非常美,徜徉迷离,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就行了。这首诗为什么流传这么久,自有它迷人的魅力。不要整天说它是悼亡还是托言,怎么说都可以,总之是寄托了作者内心中的一种惆怅。”

毛泽东的这些真知灼见,跳出千年来喋喋不休的争论之框囿,高屋建瓴,自成一家,不仅对我们赏读《锦瑟》很有启发意义,就是对诗歌史上的其他“公案”的评判也不无借鉴意义。

李商隐无题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指。1965年6月,毛泽东在上海接见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时,谈到李商隐的无题诗,说:“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

1975年8月2日,刘大杰为了修改其《中国文学发展史》,致信毛泽东,信中说:“关于李义山的无题诗,说有一部分是政治诗,也有少数是恋爱诗,这样妥当吗?”1976年2月12日,毛泽东复信答道:“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定语,暂时存疑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