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了6块钱以后......

 蓝小烈 2023-01-04 发布于云南




春节前在视频app上看到了王晶新版《倚天屠龙记》的推广......

整体演员阵容算是比较强大,就是“项少龙”变成了“寇仲”的爸爸......总感觉哪里不对......

不知道口嫌体直是不是人类基因里的隐性携带?还是小时候被张敏对李连杰说的“我在大都等你”魔怔了?于是在首映这天还是给某艺充了6块钱,就当是“会员的快乐”。

各版本《倚天屠龙记》

还记得年少时的猛犸?

作为赵敏迷妹,我从小就看着《倚天》的翻拍长大,记忆中最早的版本是小时候看的马景涛、叶童的版本,当时咆哮帝的风格就已经初具规模,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我后来看谁的张无忌都觉得人物缺点儿“劲儿”。当然,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原著里张无忌本身就不具备咆哮属性。

另外,大家应该非常熟悉的是当年的“暑期预定”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可以想象,80、90后很多人看见的第一个赵敏是“许仙”演的,真是即亲切又趣怪,叶童的演技还是很顶的,就是哭戏的时候我总觉得白娘娘要来水漫金山了......

结果镜头一转,无忌哥哥在对面咆哮呢......

再往后的几个版本,都没有看完,也有喜欢的演员演过赵敏,比如贾静雯和黎姿都不错。

但是不能跳过的记忆始终是李连杰电影版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毕竟好多人都等着他去大都,一等等了二十几年,最终没等到。

90年代的金庸武侠改编的电影大多有一股邪魅狷狂的气质,也出了不少经典形象,比如林青霞的东方不败、李秋水,巩俐的巫行云,而电影版《倚天》可谓全员皆回忆:腹黑的张无忌,才符合这个人物的经历和心路成长历程,这样一对比,剧版都太傻白甜。最美小昭邱淑贞,张敏版白衣郡主赵敏最后的马上回眸,都是经典。

回忆铺垫结束,说说今天的网剧,槽已经很多人吐了,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是想说一点感受,剧情相对完整、中规中矩,为什么完全找不到经典的影子?是因为朱玉在前吗?未必!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共情。

这次的《倚天》如果目的是翻拍,那么完全没有抓住等了二十几年这批人的心理,而只是借着大IP给了我们一个一脸懵的张无忌和平平无奇的叙事,所以,当期待掉在地上,结局可想而知。如果只是拍新剧,这太过于平庸的设定,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也抓不住当下观众的心理。

时间都去哪儿了?

顶级共情模式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有个作品《时间都去哪儿了?》令人十分上头,用具象化的场景表现了“手机依赖者”的心理。

想一想,当你需要在deadline前完成一项任务时,从你心里弹出的小微、小博和阿斗~那些立过的flag、随过的赞、吃过的瓜、刷过的视频,还有拖延症后的emo,惟妙惟肖!

在大笑的同时,观众第一个感觉几乎都是“那不是在说我吗?”“这是我啊!”这就是顶级共情能力,代入感极强,刷到每个人的心尖。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作品好或者不好,我们以为是投入的问题、表演者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的本质是:是否共情了对方。当然,共情对剧本的要求是很高的。

人世间

强大的生命张力

最近央视播放了一部电视剧,改编自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人世间》,也成为了春节期间家里饭后的固定项目,父母辈很喜欢看,因为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置从70年代左右开始,跨越50年,从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程,前面是父辈们的青春,后面估计就是我们的成长和所见,虽然有较大的地域差异,但是强大的生命张力使得剧集共情力极强。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的生动以外,剧组还特别走心,场景搭建也很还原,连衣服款式、颜色做旧都非常到位,作为陪同观看的我也感觉非常有代入感。

以上是春节期间一小部分的生活闲话罢了,主要是发现了共情这个共同点。

天就要开市了,说到共情,记得在哪里看到过有人说:投资,是要学会共情别人的信仰和需求的,感觉这是个比较难的命题,因为这种共情的前提是,你需要共情的东西可能在你认知和熟悉的范围以外。

也许以后会讨论这个话题,也就是认知范围的边界以及边界以外可“共情”的那部分钱,赚是不赚?

总之,共情是种能力,并且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不过影视剧是一个缩影,用来举例更能产生共识罢了。

当然,最近最能共情到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事情大概就是北京冬奥会了!明天是宝藏女孩谷爱凌的第一个比赛日,祝福她能取得好成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