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殉道的麦克墨菲&自我救赎的安迪

 蓝小烈 2023-01-04 发布于云南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本周功课:写一篇《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

这部拍摄于1975年的老电影,号称观影清单上必看经典影片,曾经拿奖拿到手软。影片的故事线比较简单,讲述的是主角麦克墨菲带领精神病人们反抗精神病院的非人性化管理,想要“飞越疯人院”高墙重获自由的故事。

电影原著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精神病人被视为病理性的,并且受人歧视,医院对于精神病人的管理和治疗也很不人性化,而病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也会无形地给自己贴上一张撕不掉的“疯人”的标签。

同样是“反叛者”的主角设定,而且结合几个有鲜明特色的主要人物的特征,发现这部影片和我心目中封神的《肖申克的救赎》产生了奇妙的对应关系,当然,也可能是我主观强行对应的。

01

概括

《飞越疯人院的》的主角麦克墨菲因为想要躲避监狱的强制劳动而进入了精神病院,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角安迪是因为以为自己失手误杀了偷情的妻子而进监狱的。麦克墨菲是一个肆意自由的人,他公开反抗管束和体制化,他身上更多的是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特征的体现;而安迪的人设是一个银行家,他冷静、理性,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规划和约束性,所以他具备更多的超我特征。

麦克墨菲在精神病院里的至交是印第安人酋长,而安迪在肖申克监狱里的好友是黑人瑞德。《飞越》里的绝对反派就是护士长雷切德,据说她是美国影史上排名前五的恶人之一,而肖申克监狱里的绝对反派是贪婪恶毒的典狱长诺顿。

最后,两部影片当中都出现过一个自杀的角色,《飞越》里面是青年比利,而《肖申克》里面是刑满释放的老布。

02

人物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人物的行为模式和命运。

首先来看主角。麦克墨菲从进入精神病院,整个人就不太安分,他要求护士长把音乐的声音调小,以便和其他的病友交谈,他想违背护士长的意愿看棒球比赛,带着所有的病友偷跑出海钓鱼,在精神病院里开party,最后甚至想要离开,就是他这一系列的操作,彻底触碰了护士长作为权威者的底线,于是他被医院取走了前额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从人物本身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而安迪的过程大家也很熟悉,他从进监狱就开始谋划怎样出去,并且冷静地掩饰着自己的目的,用一个小锤子二十年不间断地挖地道,同时用银行家的专业能力赢得了典狱长的器重,在被迫帮助典狱长敛财的过程中收集证据,最后不但自己逃出了监狱,而且彻底掀翻了典狱长,他的结局是振奋人心的。

其次,来看看刚刚提到的第二主人公们。首先,酋长的人设是“听不见也说不了话”的“木头”大个子,麻木又日复一日地在“疯人院”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麦克墨菲可以说是他平静生活里的一剂“氮泵”,在麦克墨菲一次次的影响下,他找到了精神力量,表露出了掩藏很久的自我,他决定和麦克墨菲一起逃脱精神病院的束缚,然而,麦克墨菲的悲剧才是真正点亮他斗志的导火索,他杀死了被取走前额叶的麦克墨菲,独自逃出了精神病院,同时给其他的病友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而瑞德呢,他在安迪入狱期间经常帮助安迪,对安迪是友好又有些崇敬的心态,最后安迪越狱前与他暗示,出狱后他按照安迪的指引到芝华塔尼欧找安迪开始新的生活,他是幸运的,有安迪的引领,避免了成为下一个“老布”。

再次,两个反派。首先看护士长雷切德,护士长是一个表情冷漠做事程序化色彩很浓的人,用毫无感情甚至不尊重病人的方式进行着医院的管理,她象征着迂腐又不容置疑的管理者,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她的权威,所以在麦克墨菲提出一次次“无理”要求的时候,护士长都用强权压制住了他,她不只是一个权威的代表,事实上也是一个工具人,她从未把病人当人,而是当成了她的发泄工具。她甚至利用每一个病人自身存在的弱点,不断地打压病人,实现精神控制。为什么说他是五大恶人之一,我觉得大概率是因为她在人性的层面上都是非常冰冷的,给人一种说不出的不寒而栗的感觉。而典狱长相对就坏得比较纯粹了,基本就是出于贪婪和欲望行事。他们两共同的特点是体制主义至上,要求绝对的控制感和强权压制下的服从,剥夺了被管理者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

最后,是比利和老布。青年比利是一个典型的有恋母情结的人,他平时唯唯诺诺还有口吃,但是在“爱上了一个姑娘”,也就是第一次找到自我的时候,居然克服了口吃,也就是因为这一次的反抗,却被护士长用他的弱点进行了致命一击。护士长利用他的恋母情结攻击他“会让母亲失望”,于是比利选择了自杀,这也是护士长雷切德最可怕的地方之一,没有动刀,却用精神控制杀人于无形。而老布则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监狱里,他已经习惯了体制内的程式化生活,离开了监狱,脱离了那个熟悉的环境反而无法融入社会了,如果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的话,他回归社会,社会反而无法回馈他对于爱与归属的需求。

03

群像心理

影片的人物群像也展示了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比如不论是监狱还是精神病院,人们往往容易在高程序化和压抑下产生习得性无助,比如《飞越》里面,很多“病人”都是生动鲜活的,比如和麦克墨菲一起玩的那群伙计,有的人只是心理适应不良,有的人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像麦克墨菲一样躲了进来,他们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却在医院粗暴压抑的管理下逐渐丧失了自我,他们几乎都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自我认同感很低,同时非常服从于精神病院刻板的管理,一直到麦克墨菲的出现,他们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要求,说“不”。而一旦有反抗,很快就会遭遇电击等极端“治疗方式”的压制。

而酋长和瑞德身上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效应,他们的本性不坏,但却在不断地权衡利弊,他们是我们大多数人身上会有的影子,一直到生活中出现了麦克墨菲和安迪这样的开路者,这些旁观者才真正被点燃,摆脱冷眼旁观的现状。比如大个子的酋长却觉得麦克墨菲比他更“强壮”,这里他应该指的是精神的强壮,最后,他杀死了被变成行尸走肉的麦克墨菲,决定带着麦克墨菲的精神“飞越疯人院”,这大概是因为对于病友们来讲,麦克墨菲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精神领袖的“精神”被医院强制夺走,他就成为了一具躯壳,当权者反而可以利用这具躯壳宣传自己的强权:反抗是无用的。于是他带着麦克墨菲的精神力量逃离了精神病院。瑞德相对来说就温和一些,他是一个友好的旁观者,他一直看好安迪,所以他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而也正是安迪为他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当然,前面说了,《飞越疯人院》是有时代背景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矛盾重重,资本主义的羸弱和内忧外患催生了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所以麦克墨菲这种戏谑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当时社会中的一些思潮不谋而合,提出了在那样扭曲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正常人”和一个在这些“正常人”视角下的“精神病人”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疯人”的课题。

04

结尾

有人说麦克墨菲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殉道者,而安迪只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自利者,我不太同意。

麦克墨菲确实是一个饱满的“起义者”,他把人权和自由带到了被桎梏的环境,鼓励所有人找到自己,看到“光”,他第一次尝试破窗出逃虽然失败,却留下了经典台词“至少我试过了”。同时,作为先驱,麻木和未开化的大众要跟上他的思想确实需要时间,他的牺牲几乎是注定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他性格的冲动和无计划性带来的影响,因为过于招摇和外露,过快地招致了控制者的不满,虽然他错失逃离的机会表面看起来是因为比利,但是事实上也是因为自己饮酒睡着而错过了最佳离开时间,或许他理性地多思虑一些,结局会不一样?而且这部电影比较讽刺的是,从前面麦克墨菲和酋长对话的铺垫看,有一个可能,酋长就算逃离了这个“疯人院”,外面的世界未必不是另一个“疯人院”,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的精神得以延续了,这是全剧最大的亮点和希望。

转回来想一想,如果能够多一些计划和理性思维,像安迪那样的话,也许在自我救赎的同时,还能够帮助更多的其他人,革命的开始都是热血沸腾的,但是想要延续火种就要包含着着智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为什么《飞越》很经典,但结局却是昙花一现的遗憾,因为麦克墨菲消失后,生活还要继续,雷切德们还在继续压制着无法反抗的弱者,没有持续动力的人们是否还能继承他的精神?这是存疑的。而《肖申克》里安迪的结局,先抛开是否理想化不说,至少在斗争中他消灭了邪恶的典狱长,下一个典狱长怎么样是个未知,但是他的精密计划是可实行的,在已有条件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力量也被人们看到了,而他本身的重获自由,他的存在和继续帮助同样境遇的人能给人看到的是更长久的希望。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可以在有限力量里实现最大的自我效能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