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简史》:从古希腊到现代,大脑研究3000年,解开人类智慧之谜

 在山清泉水 2023-01-04 发布于湖北

人类对大脑的第一次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埃及。

但,那时的人们普遍的观点是“心脏中心论”。心脏才是情感和精神活动的发源之处,是身体的中心,而非大脑。

这种观点也隐含在宗教信仰中。比如,古埃及宗教中以“称量灵魂”来决定死者命运的方式。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心脏会忠实地记录个人的行为和过失:死者的心脏在死后会由冥神阿努比斯用天平称量,天平上有一根象征真理与正义的羽毛。

据记载,在古希腊文明中,也早有生理学家开始研究大脑。大约在5世纪起,人们才把大脑看作是最重要的器官。

医生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宣称,大脑是身体信号的唯一翻译,并向全身传递信号。

看起来,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从0到1的突破,花费了几个世纪的时间。这段脑科学史,也是人类发现、认识自我的历史。

《大脑简史》作者克劳迪奥.波利亚诺(意)在书里说,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界定大脑在各个历史时段扮演的角色,而是从哲学、医学、解剖学、伦理学等多元学科的解度,来讲述人类和大脑的故事。

他是比萨大学科学史教授,也曾在多家世界级大学里任教,著作多部。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众多哲学家、医学家、解剖学家、伦理学家加入到对大脑的进一步研究中。

随着解剖人体禁忌的解除、显微镜的发明、比较解剖学的产生,颅相学诞生以及脑电图的使用,科学家们对大脑的研究成果精彩纷呈。

研究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科研成果不断迭代,促进了人们对大脑更深层次的认知。

公元2世纪,医学家盖伦驳斥了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大脑只是个冷却器官”的观点,并提出了“脑室”的观点。

17世纪中叶,威利斯否定了盖伦的“脑室”观点,并借助显微镜的观察后,提出了“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来自大脑皮层的褶皱”的观点,并指出大脑皮质越光滑的动物,在自然界的等级就越低。

19世纪,颅相学的诞生,各派观点碰撞,最终达成共识:人的道德品质和智力能力与生俱来,且高低好坏则取决于大脑特定器官发展的成熟度。

随后,大脑的左额叶和颞顶被科学家发现,并提出了大脑的两个半球具有相反的品质。

在无数次的实验后,科学家发现了大脑神经系统中存在的功能区,并定位了运动和感觉的区域。对于大脑皮质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历史上,每个重大时间节点的脑科学的突破,都会刮起一阵旋风。小说家、画家将科学的结果,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颅相学的风潮让英美法的作家都如中了魔一般。狄更斯、勃朗特、马克吐温、巴尔扎克、雨果等大作家都将小说中人物的创作与颅相学结合起来。

画家伦勃朗还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了外科医生进行的大脑开颅手术。此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画家们对大脑结构的细节记录,为后世研究大脑也提供了细节支持。

20世纪的到来,脑电图的发明给临床医学提供了神经学和精神病学的诊断设备。比如,对癫痫病理的研究。

期间,麦克莱恩提出了“三位一体大脑”理论。他还认为很多个人和社会问题都是因为大脑这三个层面的共存并不和谐所致。

21世纪被称为“大脑的世纪”,一系列与“神经”有关的子学科也发展起来。比如,神经美学、神经人类学、神经伦理学等。

大脑是“独立器官”这一认知,开始受到大众的认同。

目前,对于脑科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并更广泛地运用在了临床医学中,新的探索和发现正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